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美学分析

城市美学分析

文化是在价值比较中存在的。青岛的道路设计,正是在举重若轻、化难为易中表现出创造性的智慧,达到功能性与观赏性、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才显得难能可贵。观海山南麓建设的总督府,面向青岛湾设计了中轴线式的市政绿化广场和对称式的放射性道路。应当
说,这种设计放到欧洲城市中可谓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在青岛却是围绕山头设计的,山势增加了总督府的威严,开阔了市政广场的视
硬的堤坝;如果东海饭店不是如此造型(它30年代美国“摩登建筑”的移植),具有生动的乐感,而是如同今日东海大厦那样的海边巨人,青岛的大海,还能成为城市的有机体吗?我们看一下香港就会想象到,如果青岛海边也是陈列着一排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摩天大楼的话,那么,海便成为青岛的异己存在,便成为被城市所“统治”、“控制”、“利用”的对象,青岛便失去对海的色彩的“专利”。
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谓文化,就是指“人化”,指人类的实践行为与结果。但所谓“文化名城”中的“文化”,却是一种价值概念,一种对城市优秀文化遗产的价值肯定。如果一座城市,道路没有规划、建筑没有特色,只是堆砌了各种火柴盒、豆腐块、麻将牌式的建筑,没有任何值得后人称道学习借鉴的创造性成果,那这座城市显然就是没有文化—尽管那城市也有历史,也是人类的文化造物。青岛的街区和道路设计以及整座城市规划,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体现了城市规划的水平,在某些方面迄今仍为国内建筑和规划界所推崇,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便是青岛独有的“城市文化”内涵。
文化层次如何,他们共同的评价都是青岛美。这美,首先就来自青岛城市的色彩。但正像有人指出的,青岛的所谓“五色”,只有“红瓦黄墙”属于青岛城市建设本身,其他三色,并不独属青岛。这使很多外地人对青岛将“绿树、碧海、蓝天”贪为己有而“愤愤不平”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绿树、碧海、蓝天”虽为公共“美学资源”,但它们作为青岛的城市色彩,一经康有为提出,便成为青岛“专有色”,这正说明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者,很好地利用了这些“资源”,这正符合美学上的“自然人化”规律。那么,青岛是怎样将这些色彩纳人到城市形象中来的呢?从客观方面讲,是青岛的岛屿与山城地形特点。由于海岸透迄曲折,大海便构成了城市的肌体;由于城区起伏不平,蓝天便构成城市的背景。但从另一个方面讲,这正是青岛城市规划建设之功,属于“人化自然”的美学成就。像珠海、厦门等城市,也是山城,也是临海,但却没有获得色彩城市的美誉。青岛东部新区,有些小区同样建在丘陵上,但却没有老区的色彩效果。这便使我们不得不钦佩当初青岛城市设计师的规划水平和美学眼光。先说“碧海”。青岛老市区在规划建设初期,前海青岛湾和汇泉湾被很好地利用和借用了。无论是琴屿灯塔、前海栈桥,还是东海饭店,它们都恰到好处地将人文建筑镶嵌到岛屿、港湾和海岸衅角上,将碧海揽人城市的怀抱中。试想,如果小青岛上的灯塔不是如此婷玉立的造型,而是体量巨大的笨拙塔楼;如果栈桥不是如此舒展伸延进大海,而是一条生
青岛城市文化中的德国老建筑,是特别值得珍视的部分。华纳先生己经对此作了详尽调查和阐述,他从纯建筑文化角度对青岛德式建筑的高质量所作的说明也不无道理。因为中国有几千年文明,有自己辉煌的建筑艺术,“西方建筑师不禁要与之较量,争个高低,以证实西方技术的优势”。同时,“建筑艺术和城市设计是一个国家工业势力和产品质量的象征,中国人对此深为关注。为赢得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各国的工程师和商人在竞争中不得不力争以其最佳的设计和产品取胜”。因此,青岛有些“建筑甚至在质量上与当时德国本土建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1910年德国建筑师以花岗岩为材料,为威廉二世设计波茨南皇宫时,有人便将它与青岛的总督府相类比。华纳的这一说法似乎并不夸张。笔者去过德国几个地区,沿途也经过一
些乡村,但没见到造型有超过总督私邸(迎宾馆)的宫殿建筑。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除德国建筑之外,青岛虽然也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但就总体而言,青岛欧式建筑的数量、质量、风格,其实是难以与上海、天津相媲美的。然而,青岛的洋房却给游客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青岛洋房具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审美价值。这便涉及到对青岛城市形象美的认识了。
野,却丝毫没有影响周边道路的流畅。青岛的这种城区道路规划设计与厦门鼓浪屿有些类似,但鼓浪屿毕竟只是小岛,不是城市。即便在
欧洲城市中,这种城市道路设计也是不多见的(以笔者有限的视野,瑞士的苏黎士城市道路设计与青岛很类似—或者应当说,青岛的道
路设计与苏黎士很类似:山城,道路环山而建,道逸曲折,房屋顺山势而修,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苏黎士也有水—苏黎士湖,但遗憾的是城市没有色彩)。
青岛城市风貌的美学价值
美与文化相关联。构成青岛城市美的内在要素当然是青岛城区的规划与建筑文化。文化的极致,就是美。但文化与美,尤其是与大众审美并不完全一致。
笼统地讲,青岛的美,美在色彩,美在结构,美在和谐青岛是国内外少有的具有五种色彩的城市:碧海、蓝天、绿树、红瓦、黄墙。正如华纳先生所说,这五种色彩“对到过青岛的人来说代表着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异乡情调。保持这五种色彩的特色无异于保持青岛的个性及魅力”。应当说,青岛的这种城市色彩美在世界城市中也是少有的。笔者到过巴黎、罗马、维也纳、慕尼黑、苏黎士、日内瓦等著名城市,这些城市对其历史文化的保护堪称一流,但这些城市却都没有登高观赏价值—城市基本上是灰(楼)加上绿(树),由于他们多数是平原城市,蓝色都难以融进城市空间中去。这大概便是青岛20年代便被称作“东方瑞士”的原因吧,因为瑞士包括德国的乡村小镇,房屋有红瓦顶,有丰富的色彩。青岛城市的色彩美是我们应当十分珍视的宝贵财富,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色彩的美感是最大众化的美感。不管来青岛的游客
最后,重点说一下“红瓦”。在很多人眼中“红瓦”就是红瓦,“红瓦”美学价值就来自红瓦的色彩美,因此,为继承青岛的建筑风貌,便规定新建筑要红瓦盖顶。但结果人们却发现,许多红瓦盖顶的新建筑,视觉效果并不佳(尤其白墙红瓦时更是如此)。产生这种误解的重要原因,是忽略了青岛老建筑“红瓦”背后的真实
内容。其实,只要深人考察一下就会发现,青岛的“红瓦”美,决不简单地是一种色彩美,而更主要的是一种建筑的整体结构造型美。这种结构造型美,并不主要体现在建筑立面的装瑛装饰以及廊柱、窗套等等设计方面,而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结构与屋顶处理上。青岛老房子的体量不大,有所谓小洋楼之称,小洋楼一般2层一3层,而屋顶红瓦面积,加阁楼、塔楼却高达1层一2层,这样,红瓦的色彩装饰效果便突出出来。它不像帽子,而像红色披肩,给人以潇洒之感,而那些大体量的高层楼房的红瓦顶却如同小红帽,给人以滑稽之感。
海滨城市---青岛之美
作业名称:城市美学分析
班级:10级建筑学一班
姓名:张宇 201003190126
指导教师:王婷婷
城市美是人们对城市及城市生活的感知过程。由于文化因素对人的感知的作用人们对城市美的认知是各不相同的,难以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和一直的标准。城市美不仅是建筑之美,当然必须包括建筑之美,更重要的是场所美和城市整体美,说到底,城市美就是指城市中的建筑、环境、场所、和城市整体所表现出的一种生活价值。人们对城市美的认知主要有三个特点:丰富性、直接性、当下性。
下面具体以青岛为例进行分析:
青岛,山东省第一大城市,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青岛举办。
青岛使人们习惯于称青岛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青岛虽“隶属”古齐国,也有古代历史遗存,但那只是发生在青岛界域内的事情,并不关涉青岛市,这又使人们习惯于称青岛没文化,因为城市的文化主要靠历史的积淀。
同时,青岛小洋楼虽然也是了耐斗屋顶(蒙莎顶),但却没有中国传统的大屋顶,而是复杂结构的“多层立体屋顶”。由于青岛老房子一般是‘丫,型格局,屋顶决不只有两个面,再经由阁楼、塔楼、通气窗以及多向屋脊的多次分割,最终变成为10个、16个甚至20个斜面。这样多的屋顶斜面有什么意义呢?假如放到平地上,它的确意义不大,因为人们的视线只能看到一面,甚至有时连一面屋顶也看不到,屋顶上的复杂结构便没有视觉效果了。但在青岛就不同了。坐落在山坡上的这些小洋楼,正是因其复杂多面的红瓦屋顶,才产生了神奇的视觉效果。你可以在任何高度、任何角度观赏,它们都不会给你一个生硬的立面,而且还可以随着你视点高度、角度的变化,随意地组合搭配,移位换景,使这些映衬在绿树下、镶嵌在碧海蓝天之中的“红瓦”,构成绝妙的美的组合。这便是青岛老市区景观,从任何一个制高点,或从前海的任意一个角度,都可以观赏,都经得起细读的原因。假如青岛的“红瓦”,只是一些红色的大屋顶,则肯定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因此,“红瓦”的美不仅仅是个色彩问题,更是青岛建筑造型艺术的体现,青岛城市美学价值的体现。
确实,青岛城市的规划是一流的。我们中国传统哲学讲“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也特别强调自然和谐,因势设景,借景生辉。但现代中国城市在规划中有些地方违背了这些原则,将城市机械地分割成若干区,再生硬地摆上各种设施,然后一列列地排上居民楼,毫
无特色、毫无生命。尤其是在城区地形起伏的情况下,这种生硬的布局或建筑,更容易使城市窒息在狭小的空间中。
青岛的城市规划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文化价值内涵,是因为它完全是一座根据城市规划新建的城市。这不仅在国内各有殖民地历史的城市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旅顺有些类似),而且在欧洲城市里也是罕见的,因为欧洲城市都来是源于历史上的工业城市,然后不断加以
规划完善形成的。而青岛的城市规划则是在汲取欧洲城市规划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它不仅科学而且权威。这种城市规划的权威
与青医附院周边道路的处理:江苏路、龙山路、龙口路、沂水路、平原路等七八条道路汇集,有些道路还随地势变化而蜿蜒道巡,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处理得自然流畅,舒展得体。基督教堂作为核心及数条路口的对景,成为整个街区的灵魂。这样,沿沂水路东行,绕过江苏路、龙山路步人迎宾馆(原总督私邸),周边既有裸露的山体植被,又有街心绿地和花园,还有精致典雅的欧式建筑,一路上的景致处处赏心悦目,毫无生硬之处。如此对自然环境与建筑、道路关系的和谐处理,堪称经典之笔。
而在青岛旧城布局中,却没有这个问题。正如德国学者华纳先生在《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一书中说的:“青岛市规划充分考虑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