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用)
33
8.借东风
诸葛亮与周瑜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 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 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诸 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 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 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为后来赤 壁之战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青是浪滚 山非花滚 依成淘长 旧败尽江 在转英东 ,头雄逝 几空。水 度, , 夕 阳 红 。
《 临 江 仙 滚 滚 长 (江 明东 )逝 杨 水 慎 》 ·
6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 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 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 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 理想。
11
主要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24 卷, 240 则,每则 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2 、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 本”。此本不分卷,将 240 则合并为 120 回,目录由单题 变双题。有眉批、总批,实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 李评本”。 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 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 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 的版本。
28
3.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的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恰逢煮酒正熟,派 人请刘备到小亭一会。刘备随曹操来到小亭,他们将青梅放在 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曹操突 然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 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刘备问,那谁能当英雄呢?曹操 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 听,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 大作,刘备灵机一动,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 认为刘备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从此再也不疑刘备 了。
13
罗贯中是我国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 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 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 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以 及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 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 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 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15
内容辑要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 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 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 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形象。
20
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 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 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蜀汉。 后亡东吴,三分天下至此重归 统一。
21
三、主题纷争:
“悲剧”说 “正统”说 “赞美智慧”说 “忠义”说 “天下归一”说 “反映三国兴亡”说 “宣扬用兵之道” “歌颂理想英雄”说 说 “讴歌封建贤才”说 “人才学教科书” “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说 “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总结历史经验” “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说 “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无固定主题”说 等
23
2“拥刘反曹”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 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 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 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 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 贼”。
24
(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 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 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 情绪 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 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 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 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孙权乘关羽和曹兵 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 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歪废汉自立,定国号 “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 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 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 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 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 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 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腐败, 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 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 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 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 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 “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 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 以占据益州与荆州部分。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 江东六郡81郡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30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 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 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 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 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 找。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 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 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 斗交给了刘备。
14
一、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 元年( 184 )至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共 97 年 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 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 34—85 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 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 的局面。 第三部分( 86—120 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 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12
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 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生卒年不详。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 二。罗氏家族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 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 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青年时期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 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 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
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
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 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
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7
1.成书过程 2.主要版本 3.作者简介 4.内容辑要 5.重要情节 6.人物鉴赏 7.艺术成就 8.模拟测试
8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 之《三国志》“注” 。 2、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 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 众口喧腾。 3、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 《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 4、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 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 写成小说。
16
二、故事梗概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魏(曹操) 西晋 (司马炎)
东汉末年
蜀(刘备) 吴(孙权)
17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 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 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 分的历史长剧。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 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18
25
3、忠义思想
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下层人 民群众互相扶持帮助的信义,也 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恩义”和 “忠义”。
26
重要情节
1.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 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 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 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 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 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 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 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
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 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 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 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 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 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 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 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 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
3
有意思的谚语
曹操下江南——来的凶,败得惨 赵子龙战长坂——浑身是胆 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诸葛亮用空城计——情非得已 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
4
名著导读
5
古一惯白 今壶看发 多浊秋渔 少酒月樵 事喜春江 ,相风渚 都逢。上 付, , 笑 谈 中 。
5.单骑救主
31
6.舌战群儒
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 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 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 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 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 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 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