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指数目录1背景2中国创新指标体系3中国创新指数编制方法4附表背景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神,客观反映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CII)研究》课题组研究设计了评价我国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和指数编制方法,并对2005-2011年中国创新指数(China Innovation Index,CII)及4个分指数(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创新成效指数)进行了初步测算。
测算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成效四个领域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中国创新指标体系中国创新指标体系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用以反映我国创新总体发展情况,通过计算创新总指数实现;第二个层次用以反映我国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等4个领域的发展情况,通过计算分领域指数实现;第三个层次用以反映构成创新能力各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通过上述4个领域所选取的21个评价指标实现(指标体系框架详见附表)。
对4个领域及21个评价指标的简要说明如下:折叠创新环境该领域主要反映驱动创新能力发展所必备的人力、财力等基础条件的支撑情况,以及政策环境对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共设5个评价指标。
1.经济活动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该指标用以反映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创新人力资源情况。
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口。
2.人均GDP这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3.信息化指数该指数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制约环境,以及居民信息消费等方面综合性地衡量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用以反映社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创建、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及知识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该指标数据来源于有关部门开展的信息化发展指数评价的测算结果。
4.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对全社会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带动和导向作用,该指标反映政府对创新的直接投入力度以及对重点、关键和前沿领域的规划和引导作用。
5.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被认为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创新活动的最为直接和有利的扶植政策之一。
该指标可以反映政府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创新环境情况。
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折叠创新投入该领域通过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情况、企业创新主体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部门(即研发机构)建设情况以及创新主体的合作情况来反映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作用和关系。
由于缺乏创新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指标且研发是当前我国创新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这里的投入指标用研发投入指标代替。
该领域共设6个指标。
1.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指按常住全部人口平均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
该指标反映自主创新人力的投入规模和强度。
R&D人员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R&D人员,是全社会各种创新主体的R&D人力投入合力。
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按工作量折合计算的R&D人员。
2.R&D经费占GDP比重该指标又称R&D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我国科技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评价指标。
3.基础研究人员人均经费指按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平均的基础研究经费。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国家原始创新能力。
本指标体系以该指标来反映国家在加强原始创新能力上所作的努力。
4.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工业企业又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
该指标反映创新活动主体的经费投入情况。
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有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
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企业办研发机构是企业开展R&D活动的专门机构,是企业持续、稳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
该指标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持续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
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6.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该指标是反映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指标。
本指标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反映我国各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情况。
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折叠创新产出该领域通过论文、专利、商标、技术成果成交额反映创新中间产出结果。
该领域共设5个指标。
1.每万人科技论文数科技论文是指企事业单位立项的由科技项目产生的、并在有正规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科技论文是创新活动中间产出的重要成果形式之一。
该指标反映研发活动的产出水平和效率。
2.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指按R&D人员全时当量平均的专利授权数量。
本指标体系中的专利授权数指国内职务专利授权数,专利授权数是创新活动中间产出的又一重要成果形式。
该指标也是反映研发活动的产出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指标。
3.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发明专利在三种专利中的技术含量最高,能够体现专利的水平,也体现了研发成果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本指标体系中的发明专利授权数指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数。
该指标是反映专利质量的关键指标。
4.每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商标拥有量指企业拥有的在国内外知识产权部门注册的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商标数量。
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自主品牌拥有情况和自主品牌的经营能力。
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5.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按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平均的技术市场成交金额。
该指标反映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规模。
技术市场成交额指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项目的总金额。
折叠创新成效该领域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国际竞争力、节约能源、经济增长等方面,反映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该领域共设5个指标。
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反映企业创新成果,即将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的指标。
该指标用于反映创新对产品结构调整的效果。
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2.高技术产品出口占货物出口额的比重高技术产业与创新具有互动关系。
该指标通过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变化情况,反映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果。
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单位GDP能耗指每产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消耗的以标准煤计算的能源。
节约能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创新是节约能源的途径和保障,对节约能源起决定性因素。
该指标反映创新对降低能耗的效果。
4.劳动生产率指一定时期内工业总产值与年平均从业人员之比。
创新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创新的目的之一。
该指标反映创新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数据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5.科技进步贡献率指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即扣除了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该指标数据来源于有关部门开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评价的测算结果,是衡量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
本指标体系中该指标使用的是报告期及之前4年间的平均水平,用以反映创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
中国创新指数编制方法折叠确定指标权重在比较国内外赋权方法优劣的基础上,本课题采用"逐级等权法"进行权数的分配,即各领域的权数均为1/4;在某一领域内,指标对所属领域的权重为1/n(n为该领域下指标的个数);因此,指标最终权数为1/4n。
各指标的权数详见附表1。
折叠计算指标增速通常指标的增速或发展速度是以基期年份指标值作为基准进行比较的。
在某一指标体系中,如果按照通常方法计算各指标的增速后进行加权平均,由于可能存在某些指标增速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这样就会造成指标增速之间不可比(即增速过高或过低的一些指标的作用掩盖了其他指标的作用),从而造成整个指标体系失真的现象。
因此,必须采用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增速的范围进行控制的方法。
一种较好的方法是将指标增速的基准值设定为该指标的两年平均值,这样计算出来的各指标增速的范围可以控制在[-200,200]的区间内。
本指标体系中,除"万元GDP能耗"是逆指标之外,其余20个指标都是正指标。
逆指标取倒数后再计算指标增速。
各指标相邻年份的增长速度计算方法为:附表中国创新指标体系框架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权数创新环境(1/4) 1.1经济活动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人/万人1/5 1.2人均GDP 元/人1/5 1.3信息化指数% 1/5 1.4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 1/5 1.5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 1/5创新投入(1/4) 2.1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万人1/6 2.2R&D经费占GDP比重% 1/6 2.3基础研究人员人均经费万元/人年1/6 2.4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1/6 2.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 1/6 2.6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 1/6创新3.1每万人科技论文数篇/万人1/5 3.2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件/万人年1/5 3.3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 1/5产出(1/4) 3.4每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件/百家1/5 3.5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万人1/5创新成效(1/4) 4.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1/5 4.2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的比重% 1/54.3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1/54.4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5 4.5科技进步贡献率% 1/5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