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汽车客运事业的发展,客运站点的建设已成为反映客运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标志。
汽车客运站是公路运输部门的重要基层单位之一,它不仅代表公路运输业开展客运业务经营活动,直接为旅客服务,而且负责人力的合理安排、运输车辆的组织和运用,担负着组织生产、为旅客服务、管理路线和运输信息等职责任务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交通矛盾最集中的区域,有限的地面道路资源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建设对提高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针对济宁市当前交通运输枢纽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枢纽的各类规划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对济宁市的客运枢纽站进行规划与设计。
1.概述1.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济宁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辖12个县、市、区,面积11000平方公里,人口756万,东部是山区,中西部是平原、洼地和湖泊,河流纵横交错,交通十分方便,京杭大运河和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纵贯南北,兖石铁路和济新铁路横穿东西,又是104国道和327国道的交汇处,济宁机场已经开通了济宁至北京、广州、上海、济南、青岛等多条航线,济宁市通讯设备先进,全市已实现了程控电话联网,可直拨世界各地。
济宁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3.3度至14.1度。
济宁市的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06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03.44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465.59亿元,增长17.9%。
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3.2%、63.1%和33.7%。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2.8:55.2:32,一产下降1.2个百分点,二产提高0.2个百分点,三产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850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6%。
1.2 交通运输发展概况济宁市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部分。
公路已基本形成干线公路纵横交错,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1.2.1 铁路运输京沪铁路纵贯南北,新石铁路横穿东西,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运的主体网络,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古城济宁已成为一座正在崛起的发展中的工业城市。
京沪铁路.新石铁路,在兖州相交,兖州是鲁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客运中转站,兖州北站是全国八大铁路货运中转站之一,是山东省最大的货运列车编组站1.2.2 水路运输依托着京杭大运河,济宁市内河航运业发展迅速,古老的京杭运河济宁段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黄金水道”。
目前该市内河年运量已达1千余万吨,各类船舶11000多艘,港航企业和相关服务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0万余人。
2000年底京杭运河济宁段三级航道贯通,这使得京杭大运河济宁段通航标准由原来的6级提高到3级,年通航能力也有大幅度的提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济宁在运河等河道沿线已有港口作业区66处,年吞吐能力达到了1500万吨,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水运企业达55家,年运量达到了1000余万吨。
1.2.3 公路运输目前,济宁市共有干线公路21条。
其中,国道4条402.6公里,省道19条891.2公里,高级路面156.3公里,次高级路面1191.8公里。
为使现有公路发挥最大效益,认真贯彻“建养并重”的方针,大力加强了公路的养护管理。
一是坚持日常养护和全面养护,努力完善养护责任制,使公路的路况质量、抗洪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二是突出重点,围绕建设工业中心城市,狠抓文明公路交通环境,提高了公路的整体通过能力;三是积极推广科学养护新技术。
公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公路检测走在全国的前列,通过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土工布等新技术,提高了养护质量,降低了养护成本。
1993年以来,全市实施GBM 工程452.9公里,建成文明样板路103.8公里,综合好路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
1.3 区域经济预测1.3.1 济宁市历年经济、人口、客运量预测未来十年的人口预测、GDP预测表2可得预测值如下:表4 二元回归法预运用公式:S=K*T2. 客运站设计资料与设计方针2.1 设计客运站资料根据济宁市客运量预测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T200-95《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应为二级站,该客运站的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设为9000人次/日。
故车站的设计标准须符合国家有关行业规定的二级站要求。
2.2 客运站设计方针2.2.1 汽车客运站的基本原则从一切为旅客服务的原则出发,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行需要,为工农业生产、商品经济发展、城乡交流和促进整个社会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保证安全、及时、方便、舒适、经济地完成运送旅客的任务。
2.2.2 其他设计原则●考虑供需平衡的设施规模随着生育化的发展,预计对设施的需求减少;为了降低今后的设施管理费用,应对供需平衡进行充分的研究,采用适当的设施规模。
●考虑出入口和城市建设协调性停车场、公共汽车客运站的出入口应考虑与用地周围道路的关系而配置,当与步行者、交通流、或城市的交通发生妨碍时,应和城市建设协调考虑出入口配置。
●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和方便交通节点是移动的途中与换乘时利用的设施,希望能够提供与移动有关的各种需要及相应服务,在建设为此目的的空间时,要求考虑能够提供舒适性和方便性。
●象征性的地标式设施设计交通节点应该是易于识别的设施,作为城市的地标应能起到城市象征和标志的作用,为此进行相应的设施设计。
●无障碍化交通节点是各种年龄阶段利用者使用的设施,为此应实现设施的无障碍化。
●防灾大量使用者集散的设施,一般希望能作为灾害发生时的紧急避难设施使用,为此在设防灾防火设施。
3. 客运站设计方案3.1 汽车客运站站址选择说明3.1.1 基本原则:车站站址应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
3.1.2 车站站址选择还应符合下列原则:1) 便于旅客集散和换乘,尽可能地节省旅客出行时间和费用,减少在市内换乘次数。
2) 与公路、城市道路、城市公交系统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站场衔接良好,确保车辆流向合理,出入方便3) 具备必要的工程、地质条件,方便与城市的公用工程网系(道路网、电力网、给排水网、排污网、通讯网等)的连接。
3.2 汽车客运站基本设计分析3.2.1 总平面设计分析说明(1) 总平面布置应包括站前广场、站房、停车场、附属建筑、车辆进出口及绿化等内容(2) 布局合理,分区明确,使用,方便,流线简介,应避免旅客、车辆及行包流线的交叉(3) 布置紧凑,合理利用地形,节约用地并留由发展,与周围建筑关系应协调(4) 应处理好站区内排水坡度,防止积水(5) 汽车进站口、出站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二级汽车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别独立设置,三四级站宜分别设置;汽车进站口、出站口宽度均不小于4m2) 汽车进站口、出站口与旅客主要出入口应不小于5m的安全距离,并应有隔离措施3) 汽车进站口、出站口距公园、学校、托幼建筑及人员密集场所的主要出入口距离不小于20m4) 汽车进站口、出站口应保证驾驶员行车安全视距(6) 汽车客运站站内道路应按人行道路分别设置。
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6m;单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m主要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2.5m3.2.2 站前广场设计说明(1) 站前广场应与城市交通干道相联(2) 站前广场应明确划分车流路线、客流路线、停车区域、活动区域及服务区域(3) 旅客进出站路线应短捷流畅;应设残疾人通道,其设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规定(4) 站前广场们于城市干道尽端时,宜增设通往站前广场的通道;位于干道一侧时,宜适当加大站前广场进深3.2.3站房设计说明(1) 汽车客运站的站房应由候车、售票、行包、业务及驻站、办公等用房组成。
(2) 站房设计就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客流、货物安排合理,有利于安全营运和方便使用。
(3) 汽车客运的候车厅、售票厅、行包房等主要营运用房的建筑规模,应按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4) 一、二级站的站房设计应有方便残疾人、老年人使用的设施。
三四级站的站房设计宜有方便残疾人的设施。
(5) 严寒及寒冷地区的站房建筑应有防寒设施;夏热冬冷。
夏热冬暧应采取隔热、通风降温措施。
(6) 候车厅候车形式决定了候车厅的空间模式:1)基本候车形式:特点是大面积候车,多通道检票。
2) 二次候车形式:如航空港候机形式,旅客先处于自由候车,经检票后进入对班候车室。
3) 分散候车、小面积候车、多层候车、就近候车等新型候车形式(7) 候车厅的功能关系1)候车厅应有足够数量的检票口。
检票口的放置数量,每三个有效发车位不应少于一个。
当检票口与站台有高差时,应设有坡道,其坡度不得大于1/12。
2)候车厅周围除传统的检票口、站务、问讯、小卖、配电、厕所外,候车厅内或其附近应设问讯、公用通讯、传播运营动态和饮水等设施,为旅客创造必要的服务条件并创造新颖的环境空间。
3)候车厅室内空间应符合采光、通风和卫生要求。
一般天然采光窗地比不应小于1/7的标准;室内净高不宜低于3.6米。
4)候车厅平、剖面设计时,还应注意流线分析,避免流线交叉和干扰。
(8) 一、二级站候车厅内宜设有母婴候车室,母婴候车室应邻近站台单独设检票口。
(9) 候车厅应设置坐椅,其排列方向应有利于旅客通向检票口,每排座椅不应大于20座,二端并应设不小于1.50M的通道。
(10) 除四级站可与候车厅合用外,其余应分别设置,其使用面积应按每个售票口5M2计算。
(11) 售票厅应设于地面层,不应兼做过厅。
售票厅与行包托运处、候车厅等应联系方便,并单独设置出入口(12) 售票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窗口中距不应小于1.20M;靠墙窗口中心距墙变也不应小于1.20M;2)窗口高度不宜高于1.10M,窗台宽度不宜大于0.6M3)售票窗口前宜设导向栏杆,栏杆高度宜为1.20-1.40M4)售票厅除满足天然采光用自然通风外,宜保留一定墙面,用于公布各业务事项。
(13) 售票室的使用面积按每个售票口不应小于5M2计算(14) 售票室室内地面至售票窗口台面不宜高于0.08M(15) 采用计算机售票时,售票室地面应有防静电措施。
(16) 一、二、三级站应设票据库,使用面积不小于9M2(17) 票据库应采用防火、防盗、防鼠、防潮措施。
(18) 行包托、取受理外柜台面距地面不宜高于0.50M。
(19) 行包托、受理外与行包托、取厅之间的门,宽度不应小于1M。
(20) 站台设计应有利旅客上下车,行包装卸和客车运转,站台净宽不应小于2.50M。
(21) 发车位为露天时,站台应设置雨棚净高不得低于5。
(22) 行包装卸廊宽度不就小于3.60M。
(23) 发车位地面设计应坡向外侧,坡度不应小于千分之五。
3.2.4 停车场设计说明(1) 停车场的停车数大于5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