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园设计导则
1.总则
1.1.为了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城市公园全面发展的形势,迅速提升本省城市公园设计和建设水平,特制定本导则。
目的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城市公园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以设计和建设生态、经济、安全的,具有游憩、防灾避险功能和景观艺术俱佳的城市公园。
1.2.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各类附属绿地的设计可以参照使用。
1.3.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化条例》及其它有关法规,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4.公园设计的基本原则:
1.4.1.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原有生态为基础,把生态功能置于首位,自然生态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多样化、多元素的公园格局;保持和利用原有基地内地形、水体、植被、矿物等各种资源,避免在建设过程中造成大的破坏;或在破坏过程中加以恢复,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1.4.
2.以人为本和社会性原则:尊重人的使用需求,在设计中考虑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塑造人性化、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园;通过美化生活环境,倡导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体现城市和社会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
1.4.3.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公园应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协调,合理设置出入口,科学布局重要的视线廊道、功能布局,合理确定公园主题;公园内应统筹考虑各功能区和景观区的内容、规模、交通组织、绿化特色、基础设施和防灾避险等要素。
1.4.4.节约性和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低维护的植物及建筑材料,达到优良的性价比和低成本运行管理。
文化性与地域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公园设计,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2.基本要求
2.1.公园类型及规模
表2.1.1 公园分类表
2.2.公园游人容量
2.2.1.公园游人容量的计算按照《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的规定,并依此作为公园计算设施容量、个数、用地面积及公园管理的依据。
2.2.2.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m2为宜,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30m2为宜;近期公园绿地人均指标低的城市,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可酌情降低,但最低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陆地面积不得低于15m2。
风景名胜公园、江滨公园等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50m2,城市湿地公园的重点保
护区不宜安排游人,其余用地按照人均面积大于300m2计算游人容量。
2.3.总体布局
2.3.1.公园的总体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现状条件对功能或景区划分、景观构想、景点设置、出入口位置、竖向及地貌、园路系统、河湖水系、植物布局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规模、造型及各专业工程管线系统、防灾避险、无障碍等作出综合设计。
2.3.2.综合性公园按照主要的功能分为文化娱乐区、观赏游览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公园管理区等。
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也可以突出强化某些分区或增加一些特色的功能区,如科普教育区等,已有动物园的城市在其综合性公园内不得设大型动物猛禽类展区。
2.4.常规设施
2.4.1.常规设施项目的设置,公园内不得修建与其性质无关的、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餐厅、旅馆和舞厅等建筑。
公用的条凳、坐椅、美人靠等,其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但平均每1hm2陆地面积上的座位数最低不得少于20,最高不得超过150。
分布应合理。
2.4.2.电力线路宜埋地敷设,公园的所有电气设施都必需按国家的规范严格设置、运行和管理,设计要注重经济、实用、美观,并保证用电和游人的安全。
2.4.
3.公共场所的配电箱应加锁,并宜设在非游览地段,园灯接线盒外罩应考虑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