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课堂实录
(一)导入诗歌
用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然后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参与学习的是初二的学生,老师没有直接发放复印的教材文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抄写中初步感知诗歌)
师:同学们抄好了之后,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学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从外观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生1:我觉得这首诗重复的句子很多,是一首“重诗”。
师:我问的是“外观”,也就是从视觉上来看,诗句排列的空间结构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1:很整齐。
师小节:对,特别整齐。
这首诗一共四小节,共16行,这首诗的空间布局特别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以爽朗之感。
板书:外观之观察——整齐
(三)读诗之声韵
师:我们刚刚在朗读中观察了诗歌的外观,发现了它整齐的特点。
接下来,请大家再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生1:我发现这首诗歌很押韵。
师:押韵吗?押的什么韵?
生1:押“ao”的韵。
师:我们一起来圈一下你认为押韵的字,(带着学生一起圈画)“票”“票”“墓”“峡”。
我们发现这些字实际上并不押韵。
生2:押“头”这个韵。
师:这是押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每一小节的相同位置都有“头”,“这
头”、“那头”、“里头”“外头”,所以你觉得押“头”的韵是吗?同学们,这样的形式叫反复,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这不是押韵。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大家的讨论交流,发现这首诗并不押韵,那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会有押韵的感觉呢?
生3:因为这首诗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诗歌布局整齐的原因,圈出每个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师:这些词体现了时间的流逝,重复的诗句读起来有一种反复的音韵美感。
这种叫“回环往复”,这样的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音韵感。
读起来悦耳动听。
板书:声韵之体会——回环往复。
学生再齐读诗歌,体会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四)读诗之手法
师:同学们,我们在朗读中观察诗歌的外观,发现它有整齐之美;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声韵,感受到了它的回环之美。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惊艳之处——诗歌的表达手法。
板书:手法之探究
师:之前大家把这首诗抄写在本子上,还进行了圈点勾画,那是你们第一遍读这首诗时真正的阅读感受。
请大家分享一下勾画了哪些最打动你的诗句。
生1:我勾画的是第三小节“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2:我勾画的是“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哦,你勾画的是诗歌每个小节的第二句,也就是那几个比喻句。
生3:我勾画的是最后一个小节“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4:我勾画的和刚刚第2个同学一样。
师:根据大家的分享,我发现大家勾画较多的是诗歌中的这几个比喻句,看来这几个句子最打动你们,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每小节最末的诗句,大家勾画也比较多。
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读一下这四个比喻句,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并体会诗句蕴含的感情。
生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意思是“我”外出求学,只能通过写信的方式与母亲交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师:早年外出求学,只能在信中诉说对母亲的思念。
接下来哪位谈谈对第二个比喻句的理解?
生2:“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
一张船票,连接着两地,作者行走在两地之间。
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师:隔着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和新娘分隔两地,中间阻隔着一条河,“我”坐船往来于两地之间。
一张船票承载着我对新娘的思念。
生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母亲去世以后,我和母亲永远分隔,诗句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
师: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天人永隔啊。
诗句表达了对逝去的母亲的思念。
生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老师您说过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人,台湾和大陆之间隔得海峡并不是浅浅的,应该比较深的海峡,作者却说浅浅的,我想是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望吧。
师:同学你的回答对老师特别有启发,你抓住了“浅浅的”这个修饰语,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相隔的海峡并非浅浅的,作者用这样的词表达了虽然两地隔海相望,但必将连为一体的期望。
当然,也包含着目前与祖国分隔的痛苦。
师:同学们刚刚品读了这四个比喻句,大家再把这几个比喻句和后面的“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诗句联系起来,再读一读,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选取其中某一小节轻声诵读。
生:“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使乡愁程度更重了。
师:“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样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分隔、思念。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
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
学生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再齐声诵读。
(五)读诗之意象
师:诗歌每个小节都用了一个比喻句,四个比喻句包含了四个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在诗歌中这叫意象,这是一个名词性的具体事物。
我们看能不
能把这些喻体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曹老师来做个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每一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
生1:小时候/乡愁是一句短短的问问候/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问候”是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不是。
问候是一个行为,用它来作意象,有点抽象,不够鲜明具体。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物化特点)
生2: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信纸为什么要用长长的呢?
生3:信纸上写的是对母亲的思念,长长的信纸更能表达对母亲思念的浓重。
生4:长大后/乡愁是一艘大大的轮船。
师:刚刚这两位同学用的修饰语是“长长的”“大大的”,作者用的修饰语是“小小的”,“窄窄的”,你们觉得哪样更好?
生5:这样有一种反差,喻体是小小的,情感却是浓浓的。
师:作者选用的修饰语都体现了意象的小,用事物的小反衬乡愁的浓烈。
(体会意象修饰语用词的匠心)
生6:长大后/乡愁是一条宽宽的江河。
师:依据作者的意图,不如改成“乡愁是一条窄窄的江河”。
生7: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
师:你仿写的是第二小节,如果用“信封”这个喻体,与第一小节的“邮票”有重复之嫌。
人生不同的阶段,意象的选择应不一样。
(意象的选择还应从整首诗的布局来考虑)
生8: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
师:“遗照”太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
可以替换成“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镜框”。
生9:后来啊/乡愁是一张薄薄的棺木
师:“棺木”太吓人了,物象不能给读者以美感。
意象的选择应十分讲究,有大
与小,轻与重,含蓄与直白的考虑,让读者的审美体验在微笑中心领神会。
生10:后来啊/乡愁是一块窄窄的墓碑/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11:后来啊/乡愁是一张薄薄的冥币/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师:“墓碑”稍显刚硬,作者用“坟墓”,体现了意象的选择精美圆熟,鲜明突出。
板书:精美圆熟,鲜明突出的意象
师:我们一起来看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
邮票小小,距离远远,思念无穷。
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正因为诗歌有了张力,才给予读者许许多多的审美体验。
板书:富有张力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研读了《乡愁》这首诗,从外观上欣赏了诗歌的小节、诗行;声韵上体会了回环往复的音韵美,手法上探究了比喻蕴含的情感,意象上感受了审美的张力。
大家虽然才初二,但热爱诗歌,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课堂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以后诗歌的品读中去。
老师带着学生当堂背诵整首诗。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