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红军长征的路线: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江西瑞金——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湘鄂边根据地——沅江——乌江——贵州盘县——云南宣威——云南石鼓镇——渡金沙江——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肃将台堡——会宁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渡嘉陵江——四川茂县——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松潘——甘孜——会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各路红军相继长征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至1934年夏,湘赣各革命根据地(苏区)反“围剿”失利,苏区日益缩小,红军遭受重大损失,陷入被动境地。
1934年秋~1936年10,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相继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战略转移。
由于分别处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之中,红军各部队长征的起始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径庭。
红7军团——第一支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是长征中第一支先遣队。
1934年7月,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将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7月6日晚,由红7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中央代表曾洪易等率领下,从江西瑞金出发,通过敌两道封锁线,进入闽浙皖赣苏区,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比中央苏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出发时间提早了三个月,它为策应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的战略突围转移,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1934年11月初,红7军团在江西葛源以北重溪等地与战斗在赣东北由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会师,按中央指示,两部合编组成红10军团,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继续北上抗日。
红7军团改编为第19师,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参谋长王如痴。
1934年12月14日,在安徽黄山谭家桥战败,退回江西,师长寻淮洲在作战中负伤后牺牲。
1935年1月,红10军团在江西怀玉山陷入国民党军队重围,作战失利,方志敏等领导人不幸被捕入狱,他们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方志敏于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下的:“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的誓言,激励了无数人献身于革命事业。
红10军团余部在粟裕、刘英等人率领下,突破重围,转战到闽浙赣边,开辟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红六军团长征路线图(1934)红6军团西征探路——拉开红军长征序幕红6军团是最早开始长征的部队。
由于"左"倾领导的错误指挥,当时中央苏区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已处于严重不利境地。
为牵制敌军,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省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区,并与红3军(由红2军团改编)取得联络,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
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红6军团第17、第18师和红军学校共9700余人在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中央代表任弼时和萧克、王震组成的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领导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地区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红6军团先后突破国民党军衙前至五斗江、遂川至黄坳、遂川至七岭、寒口至广东桥数道封锁线,于8月11日进到湖南桂东以南的寨前圩。
至此,红6军团胜利突破重围,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8月12日,红6军团在寨前圩召开誓师大会,并宣布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的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正式成立,任弼时为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
当日晚,红6军团从寨前圩地区出发,经汝城、资兴、郴县、桂阳、新田县境,于23日到达零陵东北蔡家埠地区,准备西渡湘江。
但这时,国民党军1个旅及保安部队已先红军1天到达湘江,并已沿江展开,而敌追击部队1个师已进到阳明山地区,另1个师和2个民团正分路向零陵、道县开进。
在敌重兵前堵后追的情况下,红6军团决定放弃由零陵地区抢渡湘江的计划,迅速向东转移,于25日进到阳明山区。
此时国民党军已分别从南、北、西三面逼进阳明山。
红6军团为甩开国民党军,采取兜圈子的战术与敌人周旋,于26日进到白果市。
随后又急转南下,28日到达嘉禾附近,接着急转西进,连续急行军3天,于8月31日乘虚在道县以南的薛家厂渡过潇水,甩掉了追击之敌。
继经清水关进入广西北部。
9月3日,在灌阳县文村击溃国民党湘军一部和桂军2个团。
次日,于广西兴安县界首以北凤凰嘴地区顺利渡过湘江,进占西延城。
9月11日,进至城步以西的丹口地区。
接着,继续西进,准备在绥宁以东地区侧击由城步向绥宁方向前进的国民党湘军,未能得手。
红6军团随即向南,袭占通道城。
18日在靖县新厂歼灭湘军2个团大部。
10月1日,袭占贵州省的旧州。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王明令红6军团向湘西凤凰、乾城一带发展,建立根据地,为中央红军寻找立足点。
此时,国民党军为阻止红6军团同红3军会合,以入黔的湘、桂军主力进至石阡及镇远县拦截,以桂、湘、黔军各一部由南向北压迫,企图将红军消灭在石阡地区。
10月7日,红6军团在石阡西南甘溪遭到十倍于己的桂军重兵围堵,部队一部被截断(后与红3军会合),主力转入石阡、余庆、施秉之间的高山密林,同国民党军20多个团周旋。
与此同时,红3军主力由黔东苏区沿梵净山西麓南下接应。
10月15日,红3军与红6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的一部会合,10月23日,红6军团主力到达贵州省印江县木黄。
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6军团到达黔东根据地与活动在川湘黔边由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3军在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
10月26日,两军在四川省酉阳县南腰界召开庆祝会师大会。
红6军团经过近80天艰苦转战,行程2500余公里,打破湘、粤、桂、黔四省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突围西征的任务,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开路的先遣队作用。
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萧克、关向应、王震等指挥下,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这一时期,红六军团发展到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军团发展到九千人,合计两万余人。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1934--1936)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是长征中行程最长的红军部队。
1934年10月上旬,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国民党军已迫近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腹地。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撤离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由红都江西瑞金出发,向集结地于都挺进,成为长征首日。
10月17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在于都河集结完毕之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部队组成的第1、第2野战纵队共8.6万余人,开始战略转移,成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第一天。
在此之前,留下的红24师及地方红军共1.6万人在苏区坚持斗争;成立了由项英任书记和司令员的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陈毅任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继续领导中央苏区和邻近地区的斗争。
"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统治,使中央苏区这块由无数红军战士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战略基地最终丧失。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境地。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
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日至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1年,途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宁11省,行程达2万5千里,成为长征行程最长的红军部队。
红25军长征路线图(1934--1935)红25军挺进陕南——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是长征中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按照中共中央指示,1934年1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290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