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作家简介(徐昭辰整理)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改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学者兼诗人。
提倡“经世致用”有关民生之实际学问,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
“诗主性情,不贵奇巧”,诗学杜甫。
著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等著作。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是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关心天下安危,以学术经世,强调诗写现实。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
其诗感情真实,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其代表作《山居杂咏》。
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举人,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后归隐于衡阳石船山的著述终,人称船山先生。
其论诗“以意为主”。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
代表作《落花诗》一卷、《正落花诗》10首、《续落花诗》30首、《广落花诗》30首、《寄咏落花》10首、《落花诗体》10首、《补落花诗》9首,共99首,仿效屈原《九章》以抒写自己亡国之痛。
一生著作甚丰,有《船山遗书》、《薑斋诗文集》、《薑斋诗话》等。
吴嘉纪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
明灭时27岁,亲眼看到清兵南下沿海居民遭屠杀的情景,于是绝意仕进,隐居东淘,布衣终身。
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临场歌》描写淮南产盐地区的阶级压迫,对封建官吏鱼肉盐民的情况加以揭露,对广大盐民的悲惨生活表示同情。
《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屈大均屈大均(1630——1696)字华夫,号翁山;广东番禺人。
清兵入粤时,参加抗清武装斗争,失败后周游各地。
力图恢复,曾北游关中,山西,与顾炎武交。
明亡,削发为僧,中年还俗,更名大均。
他的诗有鲜明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因遭清廷严禁。
其诗兼学李杜,风格高浑雄肆、慷慨有奇气。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著作《翁山诗外》、《翁山文外》,乾隆时灭毁,清末始刊行。
钱谦益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常熟(江苏)人。
其思想性格复杂,其身即具晚明文人纵诞习气,又在维道德之严肃。
本以“清流”自居,却又因热衷功名屡陷政治旋涡,谄事阉党,降清失节。
降清后又从事反清活动,力图在传统道德上重建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反复无常之尴尬,造成其心理苦涩,又为明遗民所斥责,亦为清王朝所憎厌,其正反映明清之际一些文人矛盾的人生态度。
他著作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
钱之诗,将唐诗华美之修辞,严整之格律,与宋诗之重理智结合,主张写诗要“有本”即有性情,又有学问。
其代表作是晚年仿照杜甫七律组诗《秋兴八首》并步其韵写作的《后秋兴》大型抒情组诗,全诗有七律13组,每组8首,共104首,命题为《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简称《后秋兴》,编入《投笔集》。
吴伟业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
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左庶子,为复社成员。
著有《梅村集》。
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之风格,而最大贡献在七言歌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说:“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
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
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他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吸取白之《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重在叙事,铺以四杰、温、李之情韵,融之明传奇之戏剧性,形成其叙事诗之独特风格,“可备一代诗史”。
“梅村体”叙事诗有百首,如《圆圆曲》、《听女道士玉京弹琴歌》、《琵琶行》、《临淮老妓行》、《楚两生行》、《永和宫词》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影响作用。
袁枚称:“公集以此体为第一”。
赵翼评:“以唐人格调,写目前近事,宗派既正,词藻又丰,不得不推为近代中之大家”。
(《瓯北诗话》卷九)吴伟业以名诗人兼作戏剧,撰有《临春阁》、《通天台》(杂剧)和传奇《秣陵春》。
都是“借古人之歌哭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而我之性情,爱借古人之性情,而盘旋于纸上,宛转于当场”。
(为李玉《北词广正谱》作序)王士禛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出身世家大族,钱死后,王士祯成为一代正宗。
他论诗以“神韵”为宗。
王士禛曾编选唐人律绝为《神韵集》。
晚年又编选《唐贤三昧集》。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所谓“神韵”,就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要求“清幽淡远,风致清新,语言含蓄。
”其成名作是24岁在济南大明湖所赋《秋柳四首》在大江南北传诵。
其在南京作《秦淮杂诗》20首(之一),较有影响。
查慎行查慎行(1650——1727)受学于黄宗羲,诗学苏、陆,得宋人之长。
赵翼对其评价甚高。
“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
诗歌擅长白描,乞求调畅,词务清新。
朱彝尊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人,与王士祯齐名诗坛,有“南朱北王”之称,赵执信奉二人为两大家。
五十岁以布衣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预修《月史》后归乡潜心著述,为浙西词派开创者。
编有《明诗综》,他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文人。
沈德潜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即《清诗别裁集》)等书。
沈德潜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
所谓“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沈德潜的诗论是以汉儒的诗教说为本,以唐诗的“格调”为用,企图造成一种既能顺合清王朝严格的思想统治而又能点缀康、乾“盛世气象”的诗风。
沈氏本人的诗作,大抵平庸无奇,有时也写民生疾苦,但这不过是表现封建文人“忧国忧民”的姿态而已。
只是他在各种选本中对一些古典作品的技术性分析,还说了不少内行话。
翁方纲翁方纲(1733—1818),以提倡“肌理说”闻名。
在乾隆时做过内阁学士,他是一位学者,也以学者的态度来谈诗,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
所谓肌理,兼指诗中的义理和作诗的条理。
他认为学问是作诗的根本,“宜博精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醇”(《粤东三子诗序》),同时认为宋诗的理路细腻为唐诗所不及,所以主张宗法宋诗。
在提倡诗风的“醇正”方面,他其实与沈德潜相合,其诗作质实而少情趣。
袁枚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广交四方文士,负一时重望。
生活放浪,颇为礼法之士所讥。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笔记小说《子不语》。
袁枚值得注意的地方,不仅是提出“神韵”的诗歌主张,而且从许多方面重申了晚明的反传统思想,代表了晚明思潮在经历清前期的衰退之后的重新抬头。
他和李贽一样,肯定情欲的合理性,认为圣人之治,就是要让“好货好色”的人欲得到满足(见《清说》)。
他甚至肯定富有者奢靡的生活,反对一味崇俭,指出:“古之圣贤,求贫民之富;今之有司,求富民之贫。
不知富民者,贫民之母也。
”(《与吴令某论罚锾书》)他的诗论对恢复诗歌的抒情功能和个性表现,有很重要的意义。
赵翼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
深于史学,《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为世所重。
文学方面有《瓯北诗钞》和《瓯北诗话》。
赵翼论诗与袁枚相近之处,是以创新为最高标准,绝不甘落人后,更不用说模拟。
赵翼为诗不主一格,无所不入,个性分明、才情豪放是其长。
郑燮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
有《郑板桥全集》。
他是一个稍带狂诞习气,而思想和性格却并不敏锐和强烈的正直人士。
就像他的书画,有些“怪”味却并不放纵,其实还是比较秀雅的,内蕴也比较浅。
他的诗一部分集中反映民生疾苦,如《孤儿行》、《逃荒行》、《姑恶》、《私刑恶》、《悍吏》等,都很具体真切而富于同情心,为一般诗人所少有。
语言自然浅切,不喜模拟,是一种优点,但缺少特异的感受和别出一格的创造。
律诗尤嫌轻滑不着力,绝句较明快,有些表现出他的性格。
黄景仁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又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
有《两当轩集》。
黄景仁多次应试不中,一生潦倒而多病,穷愁困顿的生活实情也就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
黄景仁的诗以七言之作(包括古体和律绝)最能显现其特有的气质,风格深受唐诗影响,但又自出机杼。
他二十四岁时参加安徽学政朱筠(号笥河)在采石矶太白楼举行的盛会,即席写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据说此诗曾让与会士子搁笔,人誉之为可与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作赋相比。
黄景仁的七言律绝能广采博取而自成一格,语言自然秀逸,意象鲜明而具有独创性,感情表达得很深细,有晚唐特别是李商隐诗的风味。
在他的时代,他终究是最具诗人气质和才华的,其诗中深层的感染力一直漫渗到现代。
陈维崧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能诗,工骈文,尤以词著称,有《陈迦陵文集》、《湖海楼诗集》、《迦陵词》(或称《湖海楼词》)等。
其弟宗石在《湖海楼词序》称其“中年始学为诗余”,又同里蒋景祁序云:“向者诗与词并行,迨倦游广陵归,遂弃诗弗作。
”可见他的词基本都作于入清以后。
所作存约一千八百首,为古今词人所罕见。
陈维崧词题材广泛,无所不入,继承了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
其代表作《贺新郎·纤夫词》、《金浮图·夜宿翁村时方刈稻苦雨不绝词纪田家语》等。
朱彝尊朱彝尊(1629----1709),浙西派代表人物,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崇格律词派姜夔、张炎。
朱彝尊是名诗人,在清词中影响更大。
他认为明词因专学《花间集》、《草堂诗余》,有气格卑弱、语言浮薄之弊,乃标举“清空”、“醇雅”(其说源于张炎)以矫之。
他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尊崇其时格律派词人姜夔、张炎。
他还选辑唐至元人词为《词综》,借以推衍其主张。
这一主张被不少人尤其是浙西词家所接受而翕然风从,“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静惕堂词序》)。
后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及本人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其势力笼罩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词坛。
朱彝尊的《曝书亭词》由数种词集汇编而成。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他自幼敏悟,与陈、朱等名士交往。
有《纳兰词》,后改为《饮水词》,取义“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其词崇尚南唐后主李煜,其词以己之言写己之人生感受,其为贵族公子,生活经历很平静,除前妻亡故和几次恋情,然其内心世界丰富,总觉宫廷生活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