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人人皆知。
然而,班级管理工作,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可能不是所有班主任都考虑过。
大多数班主任可能会说,我已经尽心尽职了,而且还做得非常不错,因为我班的课堂纪律非常好,因为我班的环境卫生工作做得非常棒,因为我班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能做到这样,确实不错。
一个班级能有这样的表现,校领导如果还要找茬,那么必定会导致学校管理的失败;一个班级能有这样的表现,他人如果胆敢评头论足,那么必定会吃上大大的鼻门羹。
为此,我只能说,一个班级能有这样的表现,如果还需要“鸡蛋里挑骨头”,那么也只能班主任自己来挑——这样的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取得如此成绩,是每一个学生真真实实的成长吗?也是道听途说,有这样一个班级,正如我前面所说,课堂纪律非常好,班级卫生工作常常得到学校好评,学科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然而也经常听到有些老师这样评价这个班级:“学习还真是没得说,就是上课比较沉闷。
无论老师怎样引导提问,就是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
”有学生也告诉我,这个班有些在全年级都赫赫有名的学生,晚上学习要学到凌晨一两点。
啊!这可是初中学生啊,是一个快乐的成长阶段啊!这样的学习会是快乐的吗?如此用功难道真是学习需求的推动?班级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为班集体,作为班主任,真是可喜可贺!但是作为学生个体,当他晚年回想起自己的学习生涯,他会有一番怎样的回味?这还真是难言啊!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特别是那些“七口之家只有一小孩”的家庭的出现。
学校教育引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就有这种趋势,孩子不爱学习,因为他不用学习也能吃香喝辣,他的六个长辈只要还有一个留在人世,他就不会有受挫的风险。
此还仅仅是一个情况,或许是一个极端的情况。
但是,如果如数家珍一样地数落各种情况,那么很多教育工作者就要心灰意冷了。
然而,我觉得事情不会那么糟糕,因为不管什么样的家庭,除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挨饿之外,都还有一丝丝的“梦想”——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
“光宗耀祖”可能是一个封建陋习,却会是当下教育的一个救命草。
关键的问题是,怎样用好这个救命草。
一个能利用好这跟救命草的教育工作者,他将会是未来的成功教育者,或许还可能成为教育大家。
意识到这一点的著名教育人,在头脑里都深深地体会到,迫切需要改变的是头脑里的思维理念:管理型教育向服务型教育的改变。
在一个教室里,看到这样一则标语:“走进这个教室不快乐,走出这个教室不学习,是这个教室所在班级的羞辱,是这个班级班主任教育的失败。
”看到这样的标语,教育人能不为之一震吗?一个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教育标语的。
教室是什么地方?学习的地方,学习的地方,就是快乐的地方;教室外是什么地方?学生愉悦的地方,学生愉悦的地方就是学习的地方。
快乐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快乐,为了快乐,我要学习,快乐与学习达到一种完美的融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境界?这或许是未来教育的真谛。
更可喜的是,班主任对这种境界的追求,已经上升到了自己教育事业的价值观念层。
达不到“快乐即是学习,学习才会快乐”,是班集体的羞辱,是教育的失败。
我信奉这一教育理念!阅读了本文的网友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班主任工作反思:你凭什么做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反思:你准备怎样做班主任?][班主任的教育理念] 提供给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和教育故事转载分类:活动育人二十一、让美德占据学生的心灵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
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
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历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
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我们坐在旷野里。
”“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感到很惊奇,他们都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先开口了:“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坪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体无完肤,父亲痛心的摇头叹息:“这下全完了??”母亲却微笑地劝慰道:“草枯了,明年还会再绿的,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了!”后来,这位孩子考入了少年科技大,最近听说现在已在中国科学院读博士。
我们做教育的,还是好好地向这位母亲学习吧。
二十三、留些时间思考荀子曰:“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说:“终日学习而不思考,难以有所成也。
”最早完成原子弹核裂变实验的英国学者卢瑟福,有一天晚上走进实验室,当时已经很晚了,见他的一名学生已然伏在工作台上,于是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
”又问:“那你白天干什么呢。
”答:“我也在工作。
”又问:“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答:“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
”这时,卢瑟福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分析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成绩得人,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除了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之外,都给自己留下了一些思考的时间。
据说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用了十年的时间。
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着这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六年,不露锋芒。
在这六年中,他以思考为主,钻研哲学。
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六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做长时间的思考罢了。
” 卡笛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诚然。
写到这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又记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上落伍。
”推而广之,无论干什么事,只要注重思考,学会思考,就一定成为先进者。
二十四、爱是最高的教育艺术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曾国藩问自己的一个幕僚对张之洞、李鸿章和自己的评价,幕僚说:张是“威,不敢欺”;李是“智,不能欺”;您是“德,不忍欺”。
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开始时,对学生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学生确实“老实”了,但班级的各项工作总搞不到前面去。
后来,请教了许多老班主任,学到了一些教育学生的方法,学生开始活跃起来,班级工作也有了起色。
再后来,我读了《学生心理学》和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书,才真正认识到,对学生的爱才是最高的教育艺术,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班级工作大有起色,无论学校搞什么活动,我班都是员。
这一切,他们都说最该感谢的是当年的一位小学教师。
继任者找到当年的小学教师,此时她已是迟暮晚年了,吐字不太清楚,可有一句话任何人都听得懂:“我爱这些孩子。
”二十五、其实,爱也需要艺术有一句教育名言:爱是最高的教育艺术。
确实,教育如果不以爱为前提,就难以取得成功。
然而,仅有爱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爱的艺术。
大家知道,母爱是最无私的,但爱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
据说,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的影响。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
一封来自白宫一位知名人士,一封来自一位服刑的犯人。
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心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大小小,各[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不相同。
我一眼就看到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
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拿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要的那一个。
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
我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以后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
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的一天,妈妈拿来了各式各样的苹果。
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却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局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嘴好吃,谁都想得到它,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
我把门前的草坪平均分成三份,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比赛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它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付出努力。
作为教师,因为与学生没有血缘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爱,必然成为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要讲究艺术。
美国的E·琳格写过一个《苏珊的帽子》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可爱的女孩叫苏珊,可是,当她年一年级的时候,医生却发现她那小小的身体里面竟长了一个肿瘤,并且必须住院接受三个月的化疗。
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以前那样活泼了。
更可怕的事,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掉光了。
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不上被拉下的功课,然而,每天盯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
老师非常理解小苏珊的痛苦。
在苏珊返校上课前,她热情而庄重的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
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3个月的苏珊了事情得原委,开始对他表现出鄙夷和不屑。
他开始有些承受不住,想摆脱这种情形,然而,每次考试不变的位置安排让他难堪又难受,终于他忍不住了,找到了我。
还没等他解释什么,我说:“我知道你会来找我的,从你成绩突然上升的那一次开始,我就觉得定有蹊跷。
后来我知道了原因,想批评你,但我最终没有去找你,我想,一个虚荣生命的底色是要强,你也不会例外。
所以,我故意每次都那样安排座次,我预计,总有一天,你的自尊会对自己的做法不满,让虚荣的自己沉没,让要强得自己浮现出来,或许那时候,正是你和我都需要的。
现在你来找我,我想一定是那个要强得你来找我了。
我一直认为你是聪明的,再加上你的要强,你最终会成为最棒的??” 后来这个学生,好像彻底变了一个人,老师,面对特别的学生,面对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我们在教育时,可有多种思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实施恰当的教育方式,只有那些有实效的教育方法才称得上教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