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TJ3108标结构实体检测方案编制日期审核日期审批日期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TJ3108标项目部二〇一五年十一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1)1.1主要工程材料 (5)二、编制说明及依据 (6)2.1 编制说明 (6)2.2 编制依据 (6)三、结构实体检测 (7)3.1 检测范围及内容 (8)3.2 混凝土实体结构检测 (8)3.2.1 回弹 (8)3.2.2 回弹值测量 (6)3.2.3 碳化深度测量 (6)3.2.2标准养护试件 (7)3.2.3同条件养护试件 (8)3.3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 (8)3.3.1 检测方法 (9)3.3.2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的要求 (9)3.3.3 评定及检测报告 (9)3.4 混凝土构件缺陷检测 (10)3.4.1 一般规定 (10)3.4.2 外观缺陷检测 (10)3.4.3 内部缺陷检测 (10)四、结构实体检测保证措施 (11)五、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12)一、工程概况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位于鄞州区、江东区、江北区。
工程线路起点设于鄞州区姜山陈婆渡,终点设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线路起自陈婆渡站,沿规划广德湖南路、鄞州大道、天童南路、天童北路、嵩江中路敷设,沿前塘河方向下穿杭甬高速、环城南路和甬台温铁路后,至儿童乐园,然后沿中兴路下穿甬江后止于终点甬江北站。
工程项目线路全长约16.8km,均采用地下敷设方式,设站15座,由南向北分别为陈婆渡站、黄家村站、鄞州大道站、南部商务区站、鄞县大道站、万达广场站、锦寓路站、钱湖北路站、永达路站、儿童乐园站、樱花公园站、体育馆站、明楼站、曙光路站以及甬江北站,平均站间距1.16km。
一期工程在姜山车辆段1座本标段位于宁波鄞州区,包括2个车站,分别为锦寓路站和钱湖北路站。
(1)锦寓路站是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的第7站。
锦寓路站位于嵩江中路和锦寓路交叉路口西侧。
周边地块为完全建成区,其中北侧为居住小区天欣家园,南侧为城市花园,东北侧为宁波市高等公路建设指挥部,东南侧为风格城市住宅小区。
车站设计起点里程(YCK10+862.700、ZCK10+862.700),设计终点程(YCK11+035.900、ZCK11+035.900);车站长度为173.2m,标准段主体结构宽度为19.7m,端头井处主体结构宽度为23.8m,有效站台中线里程处地板埋深约17.61m,端头井处地板埋深约19.30m。
本站采用地下双层单柱双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车站共设2个出入口2组风亭。
A、B号出入口位于车站北侧、A号风亭、C号出入口及B号风亭位于车站南侧。
附属结构均为单层,底板埋深约为17m。
A号出入口为远期预留出入口。
(2)钱湖北路站是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的第8个车站,车站位于宁波市新世纪装潢市场管理服务公司南侧,永泰公园北侧前塘河底,东侧为钱湖北路,西侧为嵩江中路。
本站为地下二层站,车站设计起点里程(YDK11+833.213、ZDK11+833.994);设计终点里程(YDK11+986.800、ZDK11+986.800);车站长度为15.3m,标准段主体结构宽度为19.7(20.65)m,端头并处主体结构宽度为23.38m,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底板埋深约为19.73m,端头并处底板埋深约为20.42m,本站两端头井均作为盾构接受场地。
本站设2个风亭和4个出入口。
风亭均设于车站南侧;1号、2号出入口设于车站北侧,均为预留出入口;3号、4号出入口位于车站南侧,分别与1号风亭、2号风亭结合设置。
附属结构均为地下一层,地板埋深约为11.72m.1.1主要工程材料1、混凝土强度等级(1)顶板、顶板回填、风井、地板、顶梁、内衬墙、基础梁:C35P8防水混凝土;(2)站台板、门框墙、站台板梁、板下墙、轨顶风道、电梯井、楼梯、中层板、中板梁、中隔墙、混凝土柱:C35混凝土;(3)中层梁板、顶层梁板:C40混凝土;(4)框架柱:C50混凝土;(5)站台板下找坡、细石混凝土保护层:C20混凝土;(6)框架柱:C45混凝土;(7)钢筋连接工程开始前,应对不同钢筋生产厂的进场钢筋进行接头工艺检验;施工过程中,更换钢筋生产厂时,应补充进行工艺检验。
机械连接接头的现场检验按验收批进行。
同一施工条件下采用同一条件下的同等级、同型式、同规格接头以500个接头作为一验收批进行检验与验收,不足500个也作为一个验收,如现场检验连续10个验收批抽样试件抗拉强度试验一次性合格率为100%时,验收批接头数量可以扩大1倍。
2、钢筋型号HPB300、HRB4003、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1)顶板(梁)迎水面:50mm,背水面:40mm;(2)中板(梁)、夹层板、顶、底面、中梁保护层均为30mm;(3)底板(梁)迎水面:50mm,底板(梁)背水面:40mm;(4)侧墙(壁柱)迎水面:50mm,侧墙(壁柱)背水面:40mm;(5)钢筋混凝土立柱:40mm;(6)站台板:25mm。
上述规定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为允许的最小保护层厚度,施工中不得随意变化。
二、编制说明及依据2.1 编制说明根据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规定的原则,在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前进行结构实体检验。
结构实体检测的内容包括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测、钢筋连接强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等几个方面。
2.2 编制依据1、本工程的施工图纸2、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3、《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三、结构实体检测对涉及混凝土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应进行结构实体检测。
结构实体检测由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负责人)组织施工项目部、项目监理相关人员见证下,由建设单位委托的有资质检测机构按结构实体检验方案进行见证检测,且实施过程由该项目的监理人员进行监督抽查。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工作程序框图 施工单位委托、报检监理单位见证试验检测中心独立试验施工单位将检验结果通知监理单位合格进入下道工序 不合格 拆除或返工处理3.1 检测范围及内容本工程实体检验的范围及内容,范围包括:顶板、中板、底板、侧墙以及梁柱等混凝土结构。
具体检测内容包括:①混凝土抗压强度;②钢筋保护层厚度;③钢筋力学性能检测。
3.2 混凝土实体结构检测3.2.1 回弹混凝土强度可按单个构件或按批量进行检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个构件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一般构件,检区数量不宜少于10个。
当受检构件数量大于30个且不需提供单个构件推定强度或受检构件某一方向尺寸不大于4.5m 且另一方向尺寸不大于0.3m时,每个构件的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
(2)相邻两测区的间距不应大于2m,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2m。
(3)测区宜选在能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侧面。
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也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地面。
(4)测区宜布置在构件的两个对称的可测面上,当不能布置在对称的可测面上时,也可布置在同一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
在构件的重要部位及薄弱部位应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5)测区的面积不宜大于0.04㎡。
(6)测区表面应为混凝土原浆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以及蜂窝、麻面。
(7)对于弹击时产生振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进行固定。
2、对于混凝土生产工艺、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配合比、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期龄相近的一批同类构件的检测应采用批量检测。
按批量进行检测时,应随机抽取构件,抽取数量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不宜少于10件。
当检验批构件数量大于30个时,抽样构件数量可适当调整,并不得少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少抽样数量。
2、对于被抽检的构件,应按照《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中对单个构件的检测规定,进行测区布置、回弹值测量及测区平均回弹值的计算。
3.2.2回弹值测量1、测量回弹值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混凝土检测面,并应缓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
2、每测一区应读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应精确至1。
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离不宜小于20mm;测点距离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30mm;测点布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应只弹击一次。
3.2.3碳化深度值测量1、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测区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数不应少于构件测区数的30%,应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构件每个测区的碳化深度值。
当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0mm时,应在每一测区分别测量碳化深度值。
2、碳化深度值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采用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的孔洞,其深度应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2)应清除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且不得用水擦洗;(3)应采用浓度为1%~2%的酚酞酒精溶液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当已碳化与未碳化界限清晰时,应采用碳化深度测量仪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交接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并应测量3次,每次读数应精确至0.25mm;(4)应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并精确至0.5mm。
3.2.4标准养护试件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养护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试件取样和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³的统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3、每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³时,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³取样不得少于一次;4、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5、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试件;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混凝土标准养护试件试验报告3.2.3 同条件养护试件1、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方式和取样数量,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共同选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应留置同条件养护试件;(2)同一强度等级的同条件养护试件,其留置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工程量和重要性确定,不宜少于10组,且不应少于3组,其中每层楼不应少于1组;(3)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宜均匀分布于工程施工周期内,两组试件留置之间浇筑的混凝土量不宜大于1000m³;(4)同条件养护试件拆模后,应放置在靠近相应结构构件或者结构部位的适当位置,并应采取相同的养护方法。
(5)养护龄期可取按日平均温度逐日累计达到600℃.d时所对应的龄期,0℃2、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代表值应根据强度试验结果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规定确定后,除以0.88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