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类型主要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1、早期(6世纪中叶—12世纪)包括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3年),佛教与建筑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它影响了宫殿与神社建筑。
也有将飞鸟时代定为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圣德太子学习中国隋朝文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宪法。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593年圣德太子(敏达天皇)摄政,隋朝(581-617,共36年)594年,20岁的圣德太子在大阪建造第一座庙宇四天王寺(Shitennoji),以中门、五重塔、金堂和讲堂并排成一直线,附近有石舞台、六时堂等建筑,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大阪四天王寺[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飞鸟时代的装束[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奈良,奈良时代开始。
日本的遣唐史根据中国风水观念,仿照中国唐都长安,按1/4的比例在奈良修建了平城京(Heijo Kyo)。
平城京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
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纵横的大路将城区分成许多方块,形成整齐的棋盘街。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平城京复原图[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几个京城的比较圣德太子在607年建造奈良法隆寺(The Horyuji Temple),711年在奈良时代重建,但它仍保持着飞鸟时代的形式和布局,以金堂、五重塔为主,共二十余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法隆寺金堂和塔位于中心位置,绕以回廊,区分佛和俗的世界。
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都体现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显,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支撑着檐口,并用变形的万字各自的勾栏和人字拱等。
法隆寺五重塔高30多米,为日本最古老的佛塔,各层平面向上剧烈递减。
塔刹的部分约占总高的1/3,塔中心有一根自下而上的中心柱支撑着塔顶的重量。
顶层房檐的一边只有底层房檐的一半左右,相传塔中存有佛骨舍利。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时代的装束东大寺(平假名とうだいじ) 728年由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建立,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因位于平城京(今奈良)东,所以称东大寺,还称大华严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等。
东大寺是南都七大寺之一,是全国68所国分寺的总寺院,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
1998年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迹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东大寺大佛殿,正面宽度57米,深50米,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
大佛殿内,放置着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卢舎那佛。
东大寺院内还有南大门、二月堂、三月堂、正仓院等。
南大门有很著名的双体金刚力士像。
二月堂能够俯视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唐招提寺金堂奈良唐招提寺金堂(Toshodaiji)是唐代僧人鉴真和尚自759年开始参与规划与建造的佛寺,当时完成了金堂大殿、讲堂、东塔等建筑物。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飞鸟时期653年另道昭入唐从师玄奘习法相奈良时期759年圣武天皇请鉴真规划建造唐招提寺金堂风格酷似中国唐代的佛光寺,具体部位处理不同,规模比较小。
面阔7间,进深四间,斗拱用三跳,位置规则整齐,出檐深远,上置庑殿顶,雄浑矫健。
堂内天花皆为藻井,堂前有宽敞的庭院,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京都),唐朝618-907年,共299年[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平安时代的装束平安时代(Heian Period) 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它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奈良移到平安京(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影片中的安倍晴明绘画作品中的安倍晴明《阴阳师》中的安倍晴明(あべのせいめい,921年2月21日—1005年10月31日,84岁)也是平安时代的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影片与绘画中的《源氏物语》《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作品的成书年代大约在1001年至1008年间,《源氏物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藤源道长的三个女儿都做了皇后[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京都平等院凤凰堂1052年,由平安时代的藤原道长的儿子藤原赖通修建京都平等院凤凰堂((Byodoin temple Phoenix Hall),它原为一贵族府邸中供奉阿弥陀的佛堂。
其布局类似贵族府邸中的“寝殿造”,即在中央正屋(寝殿)的两侧有东西配屋,并以游廊把它们联系起来;建筑临水而筑,为歇山顶、架空地板、出檐深远等,外形秀丽,内部雕饰、壁画及其丰富。
2、中期(12世纪末—16世纪中叶)包括镰仓时代(1185—1333年)、室町时代(1336—1573年),宫殿、神社、佛寺、府邸等建筑逐渐向全国发展,在奈良的仿中国宋式的做法称之为“唐样建筑”(禅宗式、和样建筑)在各地传播。
奈良时期粗大的构件缩小了,柱子越来越细,枋子成为不可缺少的构件,佛堂内使用天花板,门板演变为隔扇等。
住宅府邸出现了“主殿造”,简化为“寝殿造”。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京都鹿苑寺金阁寺京都鹿苑寺金阁寺(Kinkakuji)建于1379年,原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山庄,后改为禅寺,因为建筑物外面包有金箔,故名金阁寺。
金阁寺是一座紧邻镜湖池畔的三层楼阁状建筑。
一楼是延续了当初藤原时代样貌的“法水院”(属寝殿造风格,也就是平安时代的贵族建筑风);二楼是镰仓时期的“潮音洞”(武士建筑风格);三楼则为中国(唐朝)风格的“究竟顶”(属禅宗佛殿建筑)。
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有只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
三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却能在一栋建筑上调和至完美,是金阁寺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
金阁寺1950年遭火灾,1955年重修。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与绘画中的足利义满将军3、近期(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包括安土桃山时代(1568—1603)、江户时代(1603—1867年),府邸、城楼成为主要的建筑类型,战争中兴建的城堡在江户时代已演变为地方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该时代的住宅与府邸的规模、风格因主人身份、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的。
品茶饮茶成为贵族与武士的重要生活方式,茶室采用民居的不涂漆不装饰的泥墙顶、落地窗,周围布置步石、树木、桌凳、灯笼等,被称为“草庵风茶室”,住宅内也出现了混合“书院造”与“草庵风茶室”格调的“数寄屋”(Sukiya)。
19世纪,明治天皇推行的明治维新(1868—1912年)使日本建筑接受西方的影响。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姬路城堡姬路城堡(Himeji Castle,17世纪初)保存得最完整的是天守阁,它由三座小城搂簇拥着一座大城楼,廊屋相连,屋宇层叠,耸立在小山丘。
城堡外部优雅俊美,内部机关重重,易守难攻,历史上它从来没有被围攻过,因为它的气势就让敌人闻风丧胆了,它打的是心理战。
电影《007》、《乱》、《最后的武士》、《大奥》都在此拍摄过。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京都桂离宫松琴亭(The Katsura Imperial Villa)位于京都西南郊,建于17世纪上半叶江户时代早期,占地约16英亩。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京都桂离宫松琴亭松琴亭是宫中的茶室,用草顶、土墙、竹格窗等最简单的材料与构件构成,俭朴雅致,是“草庵风茶室”的典型例子。
前面庭院的石作,结合水面与种植,具有日本庭院的特色。
伊势神宫(Ise Shrine )位于三重县,为日本神社的主要代表,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神社上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
神宫平面呈矩形,长边入口,由内宫与外宫两个部分组成,正殿居内宫中心。
从外宫到内宫有数道栅栏和围墙环绕,形成层层空间,外墙的四个方向设有鸟居。
挖土立柱,山墙上有山花中柱,悬山式草屋顶,屋面呈直线形。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伊势神宫自7世纪起实行“造替”制度,即每隔风20年一次的迁宫,该仪式已承袭了1,300年,1954年是59次迁宫,明治(1867——1912年)以后的历代天皇即位时均要参拜。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鸟居鸟居(Torii)由一对粗大的木柱和柱子上的横梁及梁下的枋子组成,类似中国的门牌坊,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
自7世纪,鸟居采用了中国的斗拱,在柱子的侧脚、横梁两端都发生了变化。
日本人认为鸟类是人类灵魂所依,为不让附有恶灵的鸟类飞入纯净的神界,在庙前修筑鸟居让鸟儿在此停留。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