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人类发现并使用最早的居住场所天然的岩洞 • 开始村落的初步规划布局 • 开始出现木柱支撑、西沙抹面、做防水层、设置排烟口等营造技术 • 塑像、彩画、线条的装饰开始在祭坛或神庙中出现
•黄 河 流 域 木 骨 泥 墙 房 屋 •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
•木构件的用法
•其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其 许多构建上都带有榫(sun)卯,是我国已 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 一个实例。
• 商朝中期城址代表:郑州商城、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和湖北武汉附近黄 坡县盘龙城遗址
• 仰韶文化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型形态。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居住区为聚 落的核心,住宅呈向心圆形整齐地排列。
• 仰韶初期聚落遗址主要是东贾柏村遗址 • 仰韶晚期聚落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是渭水流域西安半坡村遗址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平面
•姜寨遗址
抬梁式构架, 承重的土墙,穿斗构架,斗拱合理 运用木构架的结构技术。阁楼创造 出中国阁楼式建筑的特殊风格
琉璃砖瓦应用、砖石建筑
封建社 会后期
元、明、清
庄严、大气
元大清殿 、 明北京城
、故宫清三 海
拱券技术、砖石应用更广泛
考工记》
•2
•原始社会建筑
• 原始人类的出现,距今有200~300万年,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最 早的是距今10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周口猿人——北京人居住的天然山洞。到 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达到鼎盛,产生了两种十分重要的建筑形式—— 干阑式和木骨泥墙房屋。
时期
代表建筑类型 及建筑
建筑风格
社会背景
主要建筑思想理念
建筑著作
原始社 会
奴隶社 会
干阑式和木骨 泥墙房屋
夏、商二里头 遗址、西周陕 西岐山凤雏
木质建筑 穴居
木构建筑初具形态的阶段,瓦的普 遍使用,高台建筑的出现。陶制材 料和青铜制品使用
母系氏族和 父系氏族仰 韶文化和龙 山文化
夏、商、西 周、春秋时 期
•夏代人类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而考古发 现的二里头遗址是夏商时期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带。
•二里头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比较大的 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这些实例说明,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 落式建筑群布局已经开始走向定型期。
•二 里 头 宫 殿 遗 址 平 面
•夏
• 商代建筑正处于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初具形态的阶段
•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 北部,距今6600-6400年 ,属于仰韶文化。
• 整个居住区面积近2 公顷,西南临河,其他三 面围以壕沟。中心为广场 。其中1-5号位置是大房 子,以此为中心周围的 100多处房屋形成五个组 团,房屋的门均开向广场 。
•龙山文化
• 村落是那时龙山文化的特征之一 • 龙山文化居住的遗址多数为圆形平面的半地穴式房屋,屋内多为白
• 西周(前1046-前771年)建都在陕西。建造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 治的城市,制度明确,等级严明。四合院建筑产生,屋顶已采用瓦,到西周 晚期,有的屋顶已全部铺瓦,并出现半瓦当。内墙面用三合土抹面。
• 春秋(前771-前476年)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初步形成。公输般( 鲁班)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020年5月30日星期六
•1
•前言
•中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 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建筑是中国灿烂文化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了中国木构建筑这种独特的建筑体 系 •在原始社会,人们逐渐掌握了营建地面建筑的技术,由此中国 木构建筑有了萌芽。进入奴隶社会,由于奴隶的劳动和青铜器 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出现了都城 、宫殿、庙宇、陵墓等建筑,此时木构建筑已初步形成。而后 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完整的、 独特的建筑体系,在城市建设、个体建筑、群体建筑、园林造 景、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及设计方法等方面,具有 卓越的创造和贡献。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西方建 筑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不断出现,改变了中国建筑的发展方 向,打破了中国建筑固有的格局,从而使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 期。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代建筑便是 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一起组成了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易经 系辞下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仰韶文化“复原图”
•半地穴建筑
•地面建 筑
•河姆渡遗址中的大房子
• 用木柱将建筑架空, 面积有160平方米,它是 靠隼卯连接木结构,以梁 柱承重,用芦席充当墙地 。
半坡遗址复原图
•仰韶文化
• 公元前5000~前3000年,黄河流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 仰韶文化的氏族在这里生息生活。仰韶文化之后是龙山文化。
灰面的居住面 • 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但
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地面房屋已广泛 应用。
•龙 山 文 化 房 屋 遗 址
•3
•奴隶社会建筑
• 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宫殿建筑和封闭庭院的首次出现,建筑形式为 木架夯土。
• 商(前1600-前1046年)建筑技术明显提高。但仍是“茅茨土阶”。商朝后期 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一带)。城市的形成。
•穴居经历了竖穴,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 害,”----韩非《五蠹(du)篇》
•巢居 •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
•树杆为“桩”,树枝为“梁”,再用树条绳索绑扎成 楼板和屋顶的骨架,敷以茅草形成。
•巢居形式是干阑式的原形。
能够居住生活;村落开始初步的区 划布局;
周朝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已形成了理 史书《考
论和制度
工记》
封建前 期
封建中 期
战国秦咸阳宫 殿、汉长安未 央宫、三国魏 邺城
隋、唐、五代 时期
雄浑而带巧丽,钢筋而带柔美的倾 战国秦、汉

、魏
简朴、雄壮 柔和、秀丽 华丽
隋朝大兴城 和唐长安城
河南开封佑 国寺塔
北宋泉州万 安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