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重点)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重点)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内容荣德基课件页码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出示图片:教师口述: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鹳雀楼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1-5)关键能力必备品格(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黄”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示例:登/鹳雀楼“登”在这里指?(登上)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
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
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欲”:想要;“穷”:尽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指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
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入海)(19-22)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重点)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内容荣德基课件页码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出示图片:教师口述:你认识上面的景物吗?(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瀑布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将进酒》等。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成绩,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p”和“b”为声母的两个字易混。
注意“照、川”是翘舌音,“烟”是前鼻音。
②识记: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遥、烟”,“辶、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瀑、烟”。
(1-3)(4)(5-6)(7-11)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品读释疑1.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
“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
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
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2.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太阳香炉峰)“紫烟”在这里指的是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川:河流。
(板书:遥看:挂前川生紫烟)(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预设: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3.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飞一样。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三千尺”,虚数,形容庐山之高,瀑布之长。
(板书:联想三千尺落九天)(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描写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5.作者站在庐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6.认识夸张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效果:增强感染力,烘托气氛。
运用:画出诗中的夸张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板书设计(31)成功之处: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2.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
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3.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
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不足之处:诗歌的朗读范读得还不够,最好能配乐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