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04经济学2班贺小舟 3104004366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规模化时期。
有学者对我国125个城市行政区进行测度后认为,我国现有城市群17个,其中,特大城市群1个(即沪宁杭城市群),大城市群4个(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鲁中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从都市圈划分的国际标准来看,目前中国由城市群发展成为都市圈的并没有几个,真正称得上大都市圈的只有3个:长三角、京津唐和大珠三角都市圈。
因而了解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于我国都市圈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大都市圈发展概况(一)长三角大都市圈长三角大都市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O%。
人口7861.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
1.自然条件优越,各类资源丰富长三角大都市圈地处太平洋沿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属“水乡泽国”;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农业、运输和城市建设条件较好;该大都市圈开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旅游资源丰富,如“六朝金粉地”的南京、“人间天堂”的苏州和杭州、太湖之滨的无锡、鲁迅的故乡绍兴、中国革命启航处的上海和嘉兴。
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网络发达长三角大都市圈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位置,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
在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形势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西的长江流域所形成的紧密结合“T”字型态势,而长三角大都市圈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地位,空间优势十分明显。
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的区位优势促进了长三角大都市圈发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
由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南通港、镇江港和南京港等10多个大中型港口组成的港口群是我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是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南京、上海、杭州等铁路枢纽把京沪、京杭、浙赣、宁芜、杭甬等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新长铁路联结成了稠密的铁路网;宁沪、沪杭、杭甬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宁通一级公路及众多的二级、三级公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加上虹桥、浦东、萧山、朱家尖、奔牛、硕放等大型国际国内机场共同构成了辐射全国、畅通海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3.雄厚的经济实力,素质良好的经济核心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各城市以我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商贸、航运中心城市上海为依托,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经济区域。
2002年,长三角大都市圈生产总值达19125.0亿元,占全国的18.7%;人均生产总值2.4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2.6%,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14.4%。
农业生产发达,是我国著名的粮、油等产品的生产基地。
工业发展迅速,2002年工业总产值27124.5亿元,占全国的25.1%,工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机械、汽车、钢铁、石化、轻纺、建材、电力、电子通信、医药、造船等工业均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在长三角大都市圈中,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占有9个;投资环境40优城市占有9个;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有49个(其中前10名中占有8个);人才聚集度和科研实力远高于我国周围一些新兴国家和都市圈,并有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
表1 长三角大都市圈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注:(1)都市圈包括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2)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3年)、《浙江统计年鉴》(2003年)。
4.城市网络结构合理,职能分工明确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圈内有大中小城市44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8个城市,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多,在国际上称之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带。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和都市区发育比较完善,已呈现出大都市圈的网络整体发展优势。
目前长三角大都市圈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有3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5个、20~50万人口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25个,形成了以超大城市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的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上海、苏锡常通、宁镇扬、杭嘉湖、甬绍舟等5个都市区。
各都市区首尾连接为一体,形成“多心多核”的大都市圈空间网络形态。
长三角大都市圈内各城市职能及产业分工合理,发展定位明确。
上海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贸、航运中心及最大的城市,高层次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基础工业发达;南京是次中心城市,石化、电子工业发达;杭州是次中心城市,轻纺、旅游发达;宁波石化及港口工业发达;苏州是新兴的制造业名城,IT产业和旅游业发达;无锡集成产业、常州精密机械工业等较具特色。
(二)京津唐大都市圈京津唐大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和廊坊、承德、张家口、沧州、保定等7市,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2002京津唐大都市圈人口3137.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4%。
生产总值8883.7亿元,占全国的8.7%;人均生产总值2.9万元。
京津唐城镇人口2231万,城市化水平71%。
有特大城市3个(北京、天津、唐山),大城市2个(廊坊、秦皇岛),建制镇近250个。
1.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京津唐大都市圈位于中国的华北、东北、华东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组成部分,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拥有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因而有着对外交往、利用外资、参与国际经济的优势和广阔渠道。
京津唐大都市圈是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云集之地,具备发展现代经济的一切自然资源。
位于圈内的渤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被誉为“天然鱼池”,海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滩涂资源面积较大(900万亩)。
京津唐人文古迹多多,旅游资源丰富。
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北京、民俗风情独特的天津、疗养旅游胜地的秦皇岛、武术故乡沧州等,构成宏伟的“皇都”、壮美的北国风光、古老的燕韵文化旅游资源特色。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京津唐大都市圈建立和发展多种资源型加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2 京津唐大都市圈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注:(1)京津唐大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2)资料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03)。
2.交通网络体系发达,东西南北之要冲京津唐大都市圈的交通四通八达,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圈内铁路网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倍,是贯通全国东西南北的总枢纽。
公路密如蛛网,环绕大都市圈四周为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廊坊-天津,天津-沧州-德州,石家庄-衡水-德州四条公路干线,是全国公路最稠密都市圈。
在“C”型海岸线上,密集分布着大、中、小型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港口群。
天津、秦皇岛、唐山等大中型港口均与铁路干线直接相连,并与世界100多个国家、都市圈有着经贸关系。
以北京航空港为中心的航空运输,与国内外城市密切相连,开辟了上百条国内航线和几十条国际航线。
3.产业基础较好,重工业特征明显京津唐大都市圈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密集区。
圈内的产业主要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七大产业为主,产业部门比较齐全,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较小。
同时,随着北京“中关村”及其它科技园的建立,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正在崛起。
而且第一、第二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该大都市圈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水果、油料、牛肉等产品产量较大。
以旅游业和金融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也较好。
4.呈现圈层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职能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京津唐大都市圈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中心城市发展迅速,但小城市发展较慢,数量比较少,城市体系规模不完善。
从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间结构来看,三个特大城市沿铁路分布,与周边城镇形成了多中心的组团式空间结构。
每个中心形成各自都市区圈层式的结构,即围绕着中心由内向外分为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有机组成的“市-郊-县-乡镇”四个层次,构成了由首都圈(北京)、天津圈(天津)和冀东都市圈(唐山)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从三个次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来看,城市职能分工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而且经济技术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商业服务业发达,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港口城市和环渤海都市圈经济中心,是石油、海洋和精细化工基地,也是华北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和枢纽;河北环京津唐都市圈经济发展也有相当基础和势力,唐山是冀东以煤和铁为主的能源、原材料生产的重工业城市;秦皇岛以交通运输、工业、休闲疗养旅游业为主;圈内产业关联度和城市功能互补性日渐增强。
5.文化教育发达,科技智力密集京津唐大都市圈历来是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人文荟萃。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集中了大量文化、教育、科技各专业的优秀人才,是全国知识人才的宝库,科技智力密集;各类研究院所、大专院校聚集,共集中了6 O多所高等院校与中国科学院等一流水平的研究院所;特别是中关村智力密集程度高,不仅居全国之冠,在世界也属罕见。
天津的文化科技教育也十分发达,全市人口素质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
(三)大珠三角大都市圈大珠三角大都市圈(或称大珠三角)位于广东中南部,珠江下游河网区,面向南海,范围上由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和惠州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简称珠三角)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面积4.3万平方公里(其中珠三角为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5%;2002年大珠三角人口2831.3万(其中珠三角为2115.1万人),占全国的2.1%。
1.区位条件独特,自然条件较好大珠三角大都市圈地处我国南部沿海,行政上虽然跨越广东和香港、澳门不同制度的区域,但同属于大珠江三角洲都市圈,自然地理条件相同,地缘、血缘关系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日渐密切,政治区位条件独特,具有沟通海内外的区位优势,是我国联系世界各国的桥梁与窗口,是中外文化及制度交流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