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干群关系的调研泾河镇纪委、监察室基层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一线,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干群关系问题则是基层干部所面对客观现实问题。
深刻认识和把握基层干群关系的作用地位、目前存在问题、形成原因以及今后的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开创新时期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干群关系在基层农村工作中的作用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才能取得实效。
古人云:“百姓与之则兴,百姓非之则危,百姓悖之则亡”。
基层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只有和谐的干群关系,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才能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
(二)和谐的干群关系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
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稳定的大局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维护。
实践证明广大农民群众气顺、干群关系融洽,才能有利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才能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才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三)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规定,这些政策规定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老百姓是否满意,干群关系是否和谐,以此为来检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二、当前基层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推进,各项措施的实施到位,基层干群关系得到了不断的改善,推进了农村改革和发展。
但由于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干群关系方面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地方:一是存在着互不相融的现象。
一方面由于一些群众的维权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由于个别基层干部思想意识、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时有群众通过人民来信向上级反映基层干部的问题,甚至是通过上访、集访、越级访向上级反映诉求,还有的是通过拒交政策性规费抗衡,矛盾比较尖税,关系互不相融,干群关系表现为对立态势。
二是存在着内心不满的现象。
一些群众只是道听途说基层干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思想上将信将疑,内心里持怀疑态度,虽未公开反对对立,但却表现出不信任、不支持的态度,干群关系表现为暗淡态势。
三是存在着事不关已的现象。
一些群众既不说干部好,也不说干部坏;既没有反对意见,但对干部也没有亲和力,干群关系表现为平行互不相关态势。
三、当前基层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根源事出有因,分析归纳起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个体素质不高是导致不和谐干群关系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动机不正,意识上没有群众。
存在着“三观”的现象,一是就业观,认为当个基层干部如同进工厂就业一样,拿份工资养家湖口;二是地位观,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当上干部地位提高了,高人一等,把自己临驾于百姓之上;三是发财观,认为升官意味着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
动机就是为了自己。
(二)自律意识不强,利益上背离了群众。
一些同志没有职务千方百计谋职务,谋了职务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利益,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见好处就上,一有机会就钻,一遇难题就让。
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
(三)群众观念淡泊,感情上偏离了群众。
一些同志认为职务是自己奋斗来的,是上级给予的,与群众无关,因而感情上、态度上偏离了群众,忘记了自己是从群众中来,忘记了职务是群众给予的,因而出现了群众呼声充耳不闻,群众困难视而不见。
(四)工作方法简单,位置上高于群众。
少数同志认为自己是个干部,群众就得服从,不听群众解释,不让群众讲话,不顾群众感受,不了解群众实际,武断下结论,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群众,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是导致不和谐干群关系的重要原因。
基层组织是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其战斗力凝聚力高低间接影响着干群关系。
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率先垂范做得不够。
首先是怕接触矛盾。
个别基层组织的“一把手”,遇到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总是在回避矛盾,让其他一般干部去协调处理,给其他同志做出了不好的样子。
其次是怕到一线接触群众,尤其是怕接触对自己工作有意见的群众,其他同志也在效仿。
再次是要求身边同志做到的,自己却未做到,身边同志嘴上不讲,却暗中跟着学习。
二是驾驭全局能力不强,主要是驾驭不住一班人,一班人不仅是思想精力分散,工作精力也分散,无心做群众工作,却无办法和对策去改变。
驾驭不住重点工作,重点工作重点抓凸现不出来,显得平平淡淡、苍白无力。
三是责任、考核不够明确。
分工虽明确,但责任不够明确,做好做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不追究任何责任,年终考核你好我好大家好,长期下去埋头苦干的同志也就丧失了工作信心。
四是班子成员合力不够。
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协调不够。
核心合力形不成,群众合理诉求久拖不决。
五是工资收入水平较低,一些同志由于工资不高,往往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自己收入,没有精力考虑群众利益;一些同志千方百计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增加收入,经济上损害了群众利益;还有一些村由于债务重,年终不能及时兑现一年的工资,情绪上冷淡了群众利益。
任用、教育、监管不够是导致不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原因。
一是选拔任用时,未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
由于基层后备干部匮乏,在选人时往往只注重某些方面的工作能力,而忽视了德的因素。
二是教育培训引导得不够,从宏观上讲,目前还没有针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计划、内容和方案,从微观上讲,新上任的基层干部用见面谈话代替教育培训,一些同志能将谈话铭记在心,不断用谈话来警示提醒自己。
而一些同志根本就未听进去,谈话一结束,脑子里空空如也,开展工作时,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时有偏离轨道,甚至在偏离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三是监督管理不够。
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原有的监管机制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存在着监管主体不明朗,责任不明确,监管内容不全面,时效不及时的现象,以至于让一些同志钻了空子,做出了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来。
四、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的对策和建议(一)坚持群众公认,在选人上下功夫。
首先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
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可以通过培训、实践锻炼提高起来,而品行品德不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就能改变的,改变一个人的品德品行的成本往往要大于一个人的能力提高的成本,所以在选人用人时,既要注重能力,更要注重品德品行。
其次是到群众中去听。
选拨任用干部不能只局限在现任干部范围内,要到广大党员、群众中听取意见。
扩大视野来选人。
三是让群众来选。
把选拔干部要求、标准交给广大党员和群众,让他来参加推荐、参加测评,要充分相信并依靠群众的力量来选拔任用干部。
(二)围绕群众满意,在育人上下功夫。
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是与身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培训和引导。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牢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素质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是班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如果不去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去武装他们的头脑,腐朽的东西,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就会占领基层干部的思想阵地,不去及时纠正,一但萌发,就会生根开花结出不良的果子来。
在教育的内容上重点强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学习,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大家头脑。
在教育的形式上做到几个结合:1、集中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
利用每年的冬训、党建工作会议对党员干部进行集中教育,同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抓好专题教育,做到常抓不懈,警钟常鸣。
2、突出问题剖析与戒勉谈话教育相结合,要利用民主生活会,勤廉双述的形式对班子集体和成员,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出其问题的根源。
同时对于极个别的问题进行戒勉谈话教育,做到不回避不放过。
3、典型引路与后进整顿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进行现场观摩,现场介绍经验,增强感性认识。
同时针对后进村组织力量,采取得力措施,进行重点整顿。
二是加强廉洁自律的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做到廉洁自律,是基层干部改善干群关系重要前提,基层干部生活在群众中,工作在群众中,群众对基层干部一言一行是看在眼里,判断定位在心里,表现在具体事务上。
实践可以证明一个善于为群众服务,廉洁自律、公道正派群众信任的干部,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就少,相反一个不善于解决群众中矛盾和纠纷,一个群众认为爱占小便宜,一个群众认为不正派的干部,工作是到处碰壁。
教育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并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不该拿的拿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钱物,失去的却是群众信任;不该做的做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所得,失去的却是群众支持;不该去的去了,得到不该属于自己的享乐,失去的却是群众威望。
三是加强服务群众的教育,树牢群众观念。
基层干部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教育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入到群众中去。
哪里群众需要,哪里矛盾多困难多,就应深入到那里,和群众一道解决问题。
二是要倾听群众呼声。
把群众的困难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着力解决群众中的矛盾和困难。
三是要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做到能办则办该办则办,切忌欠拖不决。
同时还要加强团结协作,全局意识教育,凝聚大家人心,共谋发展。
(三)紧贴群众期盼,在考核上下功夫。
群众期盼的是办事实在的干部,处理矛盾公道正派的干部,期盼的是不占不贪的干部。
期盼是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干部。
政绩考核也应紧紧围绕群众期盼来进行,做到三个明确,干部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奖惩明确,政绩考核采取三挂钩:即与工资报酬挂钩,与奖惩挂钩,与任用挂钩,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让那些群众信任支持的干部得到应得的回报,让那些不捡点自己,群众不信任、不支持的同志退出干部队伍。
(四)关注群众心声,在监管上下功夫。
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和期盼是能干事、不出事。
为此在监管上,要抓住主要方面,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督管理,监督重点要突出。
首先是突出工作作风的监督。
作风好才能发展好,重点是围绕基层干部走近群众,了解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矛盾和困难,主动接受群众批评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跟踪监督。
其次是突出工作成效的监督,工作成效既是监督的重要方面,也是群众最关心的内容。
工作成效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让群众来评判,目前就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好“述、询、评”活动。
再次是突出重大事项的监督。
对一些村办重大事项,如修桥、铺路、增设泵站、资产出售、资源发包、惠农政策落实等,事前邀请群众共同决策,事中聘请群众跟踪监督。
事后恳请群众视察评价,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
监督主体要明确。
重点抓好上中下立体监督。
所谓上: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抓好监督管理,镇民政科重点负责村务的规范操作和公开监督管理,镇农经站重点负责财务规范的公开监督管理,镇财政所负责惠农政策的公开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