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财富”一、什么是语言我们正常的人每天都要讲话,就像每天都要呼吸,都要睡觉一样,语言无处不在。
但至今语言学界对语言还没有一个清晰而统一的定义。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语言定义为: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它又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听觉的,很严密的符号体系。
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人类以外的动物也有所谓的“语言”。
但这些所谓的动物“语言”和人类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另外,动物也不能真正掌握人类的语言。
我们主要来看动物的语言和人的语言的本质区别:1.人类语言结构的任意性、离散性、层级性和动物语言结构的简单性。
语言中绝大多数的词和语素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
即用什么样的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是任意的,没有道理可言的。
比如,汉语“人”“走”“好”等词为什么用语音形式“ren35”“zou214”“hao214”来表达,是说不出道理的,其实当初完全可以用其他语音形式来表达。
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保证了任何事物都可用语音表达。
离散性指每个单位都独立存在,彼此不相混淆。
离散性保证了单位的自由拆装。
而且通常可以使组装成的上一级单位内涵分明,便于从成分断定整体。
人类的语言内部是分层级的:分为两层。
音位层和符号层。
音位层包括几十个音位。
符号层又分三级:语素、词、句子。
语言划分了层级,就可以用较少的单位有规则的组成数量上扩大许多倍的上一级单位,逐级递增,直到无穷。
动物所谓的“语言”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但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
动物的叫喊是浑沌的,无法分析出明晰的单位。
动物语言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只包括一套相互区别的本能反应。
这种低效率的结构自然限制了动物语言的功能。
2.人类语言的功能开放性和动物“语言”的功能相对封闭性人类的语言具有功能开放性,表现在人类语言的可变性和创造性上。
人类语言虽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语言各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
这可以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对比中发现。
不管是语音、语义,还是词汇、语法,汉语都发生了变化。
创造性指人类能够运用有限的词语和规则造出无限个句子,包括从来都没有听到过的句子。
而动物的语言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从古到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有限的。
3.人类语言的文化传授性和动物语言的先天遗传性人类语言具有传授性。
人先天具有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但是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必须要靠后天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学习。
脱离了这种实践,没有这样的学习过程,人也不能认识和运用任何一种语言。
“印度狼孩”就说明了这一点。
而动物所谓的语言不需要任何传授,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4.人类语言的不受时地的限制和动物语言的对刺激的直接反应人类语言不受时地的限制,有无刺激都可以实现。
只有人类可以利用语言谈古论今,驰骋想象。
而动物不可能用语言回顾过去,也不能设想未来。
(参看课本1-12页)思考:幼儿习得语言会经过哪些共同阶段?针对幼儿学话的机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提出过哪些假说?幼儿学话和成人学习外语,谁效果更好?为什么?咿呀期、独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电报体阶段、接近成人阶段。
“模仿说”、“天赋说”、“认知说”。
第二节语言是符号系统一、语言和言语思考:一般人认为说话很容易,出生后很快就能学会,许多人弄不清楚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人是怎样学会说话的,你想过了吗?说话就是对规则系统的运用,相同的规则生成不同的句子。
→分析句子,掌握规则,遵循规则语言是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的总和。
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却使用相同的规则。
说话与语言不是一回事儿。
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但是,另一方面,语言的存在又必须以说话为前提,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孤岛上,没有说话的需要,不跟人交谈,他就会失去语言能力。
抗战时期,山东的青年农民刘连仁被日军抓到日本当劳工,后逃入北海道的山林中穴居,没有说话的需要,因而他的语言能力也就日渐衰退而不会说话。
在他穴居的第13年,他看见一条船,想喊一声“船”求救,但舌头不听使唤,转动不灵,喊不出“船”的音来。
他意识到失去语言能力的危险,将来遇救,也无法说明自己的来历。
于是,他张嘴训练舌头的弹性,以顽强的毅力学说话,最后才慢慢地说出:“我叫刘连仁,我是中国人,山东高密县人。
我是民国三十三年抓来的劳工……”刘连仁为什么在失去语言能力之后又能说出几句简单的话来?因为他原来会说话,失去语言能力之后还记得像我、人、中国、高密县、叫、是、劳工……这样一些字眼儿,还记得“我叫刘连仁”中的“我”得放在“叫”的前面,不能说成“刘连仁叫我”,等等。
就是说,他还记得一些把字、词组织起来造句的规则。
这件事告诉我们语言与说话的联系与区别:语言好像是一种工具,需要人去用,不用就会“生锈”、就会“退化”,而说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说出来的“话”是这种行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为了适应他人的需要而存在的;没有这种需要,人们就会丧失说话的语言能力。
这就是说,语言不等于说话,也不等于说出来的话。
首先区别语言和言语的是索绪尔。
他称此为“建立言语活动理论的第一分叉路。
”这也就是说,要进行语言学的研究,第一步需要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
(1)从运用角度来说,自由(言语)/不自由→有规则(语言)(2)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包括张口说话的动作(言语动作)/说话代码(语言)/说、写、想的话(言语作品),语言是言语中较为确定的部分→运用同一语言,言语不一定相同(3)从表现形式看:言语是个人的,有个人特点/语言是(社会的),语言有共同性和社会性(4)从哲学角度看:语言(抽象)和言语(具体、个别)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模式,可以从话语中找语言。
抽象的语言是不存在的,都以个体语言的形式存在着。
从历史上看,言语事实在先,规则在后,通过言语反映存在。
先运用,后有规则。
因此,研究语言要从言语入手→言语是补给手段,语言是材料库(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
(刘连仁“孤岛”)(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
(口语、书面语→书面化)(4)语余成分(超语言的剩余成分):存在言语中的非语言成分。
言语包括语言成分(被社会使用)和语余成分(未被社会承认)它包括:A、个人的创新成分(词汇、语法)。
(小孩说话明显)B、个人误用的言语成分。
(语音:尖、团;词汇:非常;语法:“快乐着你的快乐”)C、言语的生理部分。
(嗓音:粗细、大小;语速)D、行文格式。
(写出来的话)这些都带有个人特点→若被社会承认→转化为语言成分。
在语言学中说话是一种复合现象,至少可以分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张口说话的动作,称为言语动作或言语行为;二是说话所用的那套代码,由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组成,称为语言;三是说出来的话,称为言语作品。
我们也可以把一和三统称为言语,它和二形成言语与语言的对立。
这样言语可以总结为“个人说的行为和结果”,它是对语言的运用及其成果。
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如:琼瑶的语言很美。
(言语作品)他会说好几种语言。
(语言)说话要注意语言美。
(言语作品)他说话太快。
(言语动作)校园内应该讲普通话。
(语言)二、语言的符号性(一)符号“符号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二十世纪中期以[瑞士]索绪尔等人为代表提出的。
1.含义符号就是人们约定的,代表某种事物的标记。
比如,用红色标志革命,十字路口用绿灯代表可以通行,鼓掌表示欢迎,“口”代表一个器官,包装物(纸箱、纸盒)印上一把伞或一个酒杯,提示不要倒放;交通标志牌,一只嗽叭打上一条斜线,提示此地禁鸣喇叭。
2.特点(1)符号都具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即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即“所指”;形式是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外在形式,即“能指”。
比如,我们学校的校徽。
样式和图案是一样的,只是颜色不同。
白底红字的代表大学生身份,黄底白字的代表研究生身份,红底白字的代表教职工身份。
这是内容;它的形式就是颜色、图案等,可以被视觉感知,属于视觉符号。
语言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2)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一般没有天然的联系。
如,气色不好标志着失意或生病;脸红心跳标志着紧张或激动;闻到花香,说明院子里的玫瑰已经开放。
这些都是征候,不是符号。
3.分类(1)从符号的形式作用的感觉器官不同,可以分为听觉符号(语言、音乐、军号、汽笛、自行车铃声、上下班的钟声等)、视觉符号(文字、图画、舞蹈、哑语、各种商标、袖章、徽标、信号灯、旗语等)、触觉符号(盲文、握手、拥抱、接吻等)。
嗅觉、味觉符号很少见。
(2)从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有无联系上,可以把符号分为象征性符号和任意性符号。
如汉字早期的象形字、语言中的拟声词等。
另外像信号灯、旗语、文字也是视觉符号。
它们也都代表一定的意义。
军号、汽笛、语言都属于听觉符号。
盲文属于触觉符号等等。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听觉符号,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有任意性、象似性、线条性、概括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
我们主要来看一下任意性、象似性、线条性。
1.任意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这是源于索绪尔的观点。
所谓任意性即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任意的。
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即是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
例如:汉语中“牛”“羊”“月季”“牡丹”等词,为什么普通话用“niu35”“yang35”“yue51ji”“mu214dan”等声音表示,而不用别的声音来代表,是说不出什么道理的。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方言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也说明了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另外语言中的同音异义现象也说明了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可以说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主要是就语言符号的单位语素、词来说的。
这也不是绝对的,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叹词和拟声词,如:唉、啊、哇噻、叮咚、哗啦等。
这些词的音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但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里,同样的人的激情本能的反应和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也是有差别的。
比如同样是布谷鸟的叫声,汉语用“bu51gu”,英语用“cuckoo”;同样表示惊讶,河南方言用“咦”,普通话用“哇塞、哎呀”等。
这些词可归入象征性符号。
但因为这些词在整个词汇系统中数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语言中的词音义结合基本上都是任意的。
另外,语言规则的形成也有任意性。
汉语说“吃苹果”,日语说“苹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