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3

第七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3

13
§7-2 回 复
二、回复机制
多边化使应变能降低
冷变形使平行的同号位错在滑移面上塞积 它们的应变能是相加的,致使晶格弯曲
高温回复过程中,多边化 上下相邻的同号刃型位错之间的区域内 上面位错的拉应变场正好与下面位错的 压应变场相叠加,互相部分抵消 降低系统的应变能
14
§7-3 再


一、再结晶晶核的形成与长大 二、再结晶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三、再结晶晶粒长大的控制
晶粒异常长大过程示意图
32
§7-5 金属的热加工
一、金属的热加工与冷加工 二、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 三、热加工后的组织与性能
33
一、金属的热加工与冷加工
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加工过程
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加工过程 钨的最低再结晶温度约为1200℃,所以钨即使在稍低 于1200℃的高温下塑性变形仍属于冷加工; 锡的最低再结晶温度约为-7℃,所以锡即使在室温下 塑性变形也属于热加工。 冷塑性变形 (冷加工)
(3)第二相质点
(4)相邻晶粒的位向差
晶界的界面能与相邻晶粒的位向差有关,
小角度晶界界面能低,界面移动的驱动力小,晶界移动速度低 大角度晶界界面能高,界面移动的驱动力大,晶界移动速度高
31
§7-4 晶粒长大
二、晶粒的反常长大
二次再结晶 少数晶粒逐步吞食周围大量小晶粒,其尺寸超 过原始晶粒的几十倍或上百倍的晶粒长大过程 特殊条件下的晶粒长大过程
原子活动能力提高,迁移至平衡位置 内应力得以松弛;储存能的释放
1 2 3 能 量 的 释 放
再 结 晶
再 再 晶粒出现的温度 结 结 晶 晶
第一批再结晶
回复阶段: 一类(宏观)内应力 第
几乎全部被消除
第二类(微观)内应力、 第三类内应力(点阵畸变)部分消除 温度 图7-2 退火过程中的能量释放 1- 纯金属 2- 不纯金属 3- 合金
第七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形变金属与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 回复 再结晶 晶粒长大 金属的热加工
1
形变金属在退火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外力所做的功,大部分转化为热能, 小部分(变形功的10%)保留在金属内部,变为残留应力。
塑性变形功 热能(大部分) 畸变能 空位能 位错能(80-90%)
ABC合并成为一个大的亚晶粒,成为再结晶晶核
亚晶合并形核机制
18
一、再结晶晶核的形成与长大
(一)形核
1.亚晶长大形核机制(变形度较大时)
(2) 亚晶界移动形核(图7-10b)
位错密度很高的亚晶界的移动
吞并相邻变形基体和亚晶
再结晶晶核
亚晶界移动形核机制
亚晶长大形核机制的特点:消耗周围的高能区 变形度 高能区
储存能(小部分)
弹性应变能(3-12%) 回复 退火 再结晶 晶粒长大
塑性变形后的金属 材料的自由能升高 在热力学上处 于不稳定状态 有自发恢复到变形前 低自由能状态的趋势
提高温度就能实 现恢复低能状态 常温下原子活动能力小 不能发生明显的变化
2
形变金属在退火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黄 铜
回复: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和性能变化的阶段; 再结晶: 出现无畸变的等轴新晶粒逐步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 晶粒长大: 再结晶结束之后晶粒的继续长大现象。
加工硬化
退火时发生回复和再结晶 (软化)
硬化、软化两个 过程同时存在 34
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加工过程
二、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
(热加工过程中进行的回复与再结晶)
静态回复和再结晶:静止状态下发生的回复和再结晶
(1)形变中断或终止后的保温过程中发生的回复和再结晶。
(2)形变中断或终止后的冷却过程中发生的回复和再结晶。
晶界凸形核机制
长大规律:
界面总是向畸变区域推进。 界面移动的方向总是背离其曲率中心。
驱动力: 系统自由能的降低(储存能的释放) 无畸变的新晶粒与周围基体的畸变能差。 再结晶初始晶粒: 再结晶过程刚刚完成时的晶粒大小。
21
二、再结晶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再结晶温度:经过严重冷变形(变形度在70%以上)的金 属,在约1h的保温时间内能够完成再结晶 (>95%转变量)的温度。 不是一个物理常数 变形程度、材料纯度、退火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范围内变化
边数少于6的晶粒,将逐步缩小
边数大于6的晶粒,将逐渐长大 二维晶粒的稳定形状 29
(a) 10min
(b) 20min
(c) 30min
(d) 60min
喷射沉积7075+3.0%Al2O3铝合金在600℃保温不同时间的组织
30
§7-4 晶粒长大 一 、晶粒的正常长大
(三)影响晶粒长大的因素 (1)温度 (2)杂质与合金元素
中温回复:主要涉及位错的运动(滑移) 。
位错密度下降,位错缠结重新排列使亚晶规整化
高温回复:主要涉及位错运动(滑移+攀移)。 多边化: 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原来处在滑移面上的 位错,通过滑移和攀移,形成与滑移面垂
直的亚晶界的过程。
驱动力:储存能的降低
12
二、回复机制
多边化: 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原来处在滑移面上的 位错,通过滑移和攀移,形成与滑移面垂 直的亚晶界的过程。
10
§7-2 回 复
一、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回复过程的影响
回复:原子迁移扩散过程, 晶体缺陷数量的减少; 储存能下降。 纯金属和合金在回复阶段 储存能的释放程度不同。 合金在回复阶段释放储存 能的70%,大大降低随后 的再结晶的驱动力。 合金元素及杂质能够显著 推迟金属的再结晶过程。
能 量 的 释 放
再结晶晶核长大时晶界的移动方向背离曲率中心
亚晶合并形核机制
亚晶界移动形核机制
晶界凸形核机制
28
一 、晶粒的正常长大
(二)晶粒的稳定形状 晶粒稳定形状的两个必要条件 1)所有晶界都是直线 2)晶界间夹角为120° 晶粒的稳定形状
二维坐标中,晶粒边数为6,夹角 为120 ° 的晶粒处于平衡状态。
再结晶阶段:剩余内应力可完全被消除
7
§7-1 形变金属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
三、力学性能的变化 回复阶段:
硬度略有下降, 塑性有所提高 位错密度减少有限
冷塑性变形 加工硬化 软化
退火
再结晶阶段:
强度硬度显著降低 塑性大大提高 位错密度显著下降
8
§7-2 回复——退火的早期阶段
定义 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 改变前(即再结晶晶粒形成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 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
再结晶结束后,若继续升温或延长保温时间, 晶粒之间互相吞并而长大过程。
晶粒的正常长大 :晶粒均匀连续地长大
长大特征 晶粒的反常长大 :晶粒不均匀不连续地长大
26
§7-4 晶粒长大 一 、晶粒的正常长大
(一)驱动力: 总的界面能的降低 晶粒长大前后总的界面能差
晶粒细,晶界多,界面能高;
晶粒粗,晶界少,界面能低。
23
自学
温度
4. 保温时间
三、再结晶晶粒大小的控制
再结晶晶粒的平均直径
G
G 14 d k ( ) G 长大线速度 N K 比例常数
N 形核率
N
d
1. 变形度 临界变形度: 对应于得到特别粗大晶粒的变形度
<临界变形度 晶粒尺寸为原始晶粒尺寸
变形度
=临界变形度 晶粒特别粗大 >临界变形度 随变形度增加,晶粒逐渐细化
24
三、再结晶晶粒大小的控制
2. 再结晶退火温度
T升高,回复的程度越大,储存能少,使晶粒粗化。
3. 原始晶粒尺寸 当变形度一定时,原始晶粒越细,d越小。 45
§7-4 晶粒长大
一、晶粒的正常长大 二、晶粒的反常长大 三、再结晶退火后的组织
晶粒长大
由细到粗(晶粒长大),高能向低能,自发过程。
驱动力与界面能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
d 曲率=角度/弧度 k ds
1 ds 曲率半径 k d
27
晶界的界面能越大,曲率半径越小(或曲率越大),驱动力越大
有曲率,有驱动力
一 、晶粒的正常长大
晶粒正常长大的规律 晶界的移动方向:朝向曲率中心方向 弯曲晶界趋向于平直,降低表面能
1
真 应 力
Ⅰ Ⅱ Ⅲ
亚结构的变化(位错密度)
Ⅰ: 位错密度增加
真应变
图7-27 在热加工温度发生动态 回复时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特征
Ⅱ: 位错密度继续增加,出现位错缠结
3
§7-1 形变金属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 二、储存能及内应力的变化
三、力学性能的变化
4
§7-1 形变金属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
回复阶段: 晶粒保持纤维状或扁平状,显微组织上几乎不变化 再结晶阶段: 在变形的晶粒内部开始出现新的小晶粒;随时 间的延长新晶粒不断出现并长大,直到完全改 组为新的、无畸变的细等轴晶粒。 晶粒长大阶段: 新晶粒互相吞食长大,得到稳定的尺寸。
3. 加热速度 缓慢,则变形金属在加热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回复, 使储存能减少,再结晶驱动力降低,提高再结晶温度; 极快,也使再结晶温度升高。这是由于再结晶形核与长大都 需要时间,加热速度过快,来不及进行形核与长大,所以推 迟到更高的温度才会发生再结晶。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保温时间,有利于降低再结晶温度
(利用加工余热进行退火;冷加工以后发生的回复和再结晶)
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回复和再结晶; 与变形同时进行的回复和再结晶 P209图7-26动、静态再结晶的示意图
35
二、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