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

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道路狭窄,地形险峻。

只有五条小路可以出入。

在军事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影响湘、鄂、赣、粤四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后,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

下面我们将井冈山斗争历史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叙述。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经历了创立、巩固发展和坚持斗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1927年9月至l928年2月)(一)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1927年4月至7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相继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走?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为了确定全党在新形势下的斗争任务,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检查党中央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制定新的路线;改组中央政治局。

经过到会代表的一致努力,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派毛泽东和彭公达改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8月18日,湖南新省委召开工作会议,确定成立秋收起义领导机关枣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讨论制定了秋收起义的计划。

省委会议后,毛泽东于9月初在安源召开军事会议,组织了秋收起义的武装力量,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

下辖4个团,计5000余人。

卢德铭任总指挥。

9月8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布了《关于夺取长沙的命令》,要各地会师长沙,夺取省城,建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分会。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发动。

我军首先破坏武长和株萍铁路,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

10日,分头向萍乡、礼陵、平江、浏阳等地进攻。

第二团从安源出发,两次攻萍乡未成,西取老关,后攻克礼陵,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由于敌强我弱,第二团经老关北上,攻克浏阳,在浏阳被围,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

一、四两团向平浏进发,在攻打长寿街时〕,四团团长邱国轩率部叛变,勾结敌人,从背后袭击一团。

一团死亡百余人,并有两个营被打散。

第三团在向浏阳前进时,右路失利,失去配合。

敌军开展反攻,三团受到部分损失,向上坪转移。

鉴于起义部队先胜后败,遭受严重挫折,14日,毛泽东在上坪召开了三团连以上干部会议,决定通知各路部队到浏阳文家市集合。

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决定部队向萍乡退却,再向湘南转移。

(二)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20日清晨,工农革命军在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坪上举行会师大会,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指出:秋收暴动原计划攻打长沙,可是长沙那样的大城市目前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

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管的地方去,保存和发展武装力量。

讲话后,部队立即出发,当天到达江西境内的桐木。

21日,部队到达萍乡境内的上栗市,原打算经萍乡去安源,但到上栗市后,听说萍乡有重兵把守,部队又绕道到芦溪。

当晚部队到达芦溪。

第二天凌晨,工农革命军在芦溪遭到赣敌朱培德部的突然袭击,经激战后突出重围,总指挥卢德铭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芦溪战斗后,部队继续南下,24日到达莲花县的甘家村。

25日,部队冒雨攻克了莲花县城,砸开了监狱,营救出被捕的70多位革命群众。

翌日,毛泽东在县城召开了原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研究莲花县党的工作。

(三)三湾改编和古城会议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县的三湾村。

根据江西省委的介绍,前委派人与宁冈县党组织和袁文才部取得了联系,并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

在前一段的行军打仗中,由于长途跋涉,粮食不足,缺医少药,部队弥漫着一股消沉情绪。

少数人经不起考验,认为失败已成定局,悲观动摇。

有的不辞而别,有的背叛革命。

军官打骂士兵的现象时有发生,官兵关系紧张,军纪松弛。

加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没有确定,党组织不健全,一个团才有一个支部,无法开展有力的工作。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部队来到三湾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

会上毛泽东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分析了部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状况,提出了改编的主张。

会议通过了这一决定。

第二天便着手进行改编。

三湾改编的主要措施有三条:一是进行组织整顿,将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一、三两个营。

另外还组编了一个特务连,一个军官队,一个辎重队,一个卫生队。

改编时以自愿为主,愿留的则留,不愿留的根据路途远近,发给三至五元钱的返家路费,让他们回家。

改编后部队剩700人左右。

人虽少了,但部队更精悍了。

二是确定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将以前一个团一个支部,改成班有党小组,连有党支部,营团有党委。

连以上设党代表,全军由前委统一领导”。

三是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在连、营、团各级设立士兵委员会,废除繁琐礼节,不准打骂士兵,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官兵待遇一样,建立起新型的官兵关系。

整编中还重新任命了干部。

团长陈浩、团党代表何挺颖、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昌剑,一营营长黄子吉、党代表宛希先、三营营长张子清、党代表李运启,特务连连长曾土峨,军官队队长吕赤,辎重队队长范树德,卫生队队长曹锑、党代表何长工。

三湾改编,标志着工农革命军的新生,在我军的建军史上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

在三湾,毛泽东还接见了宁冈县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和袁文才的代表陈慕平,听取了他们对宁冈县和井冈山的敌我情况、袁文才农民自卫军情况的介绍。

10月3日,工农革命军进驻宁冈古城。

当天便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前委委员,营以上干部,永新、宁冈、莲花三县的党组织负责人,共60余人。

会议历时3天,首先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决定对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进行团结改造;着重讨论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活动等重大问题;决定在靠近井冈山的茅坪设立留守处和红军医院。

会议结束后,前委紧接着召开全体军人大会,传达了这次会议精神。

毛泽东也开始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水口整休与边界游击10月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

在途中的大仓村,毛泽东会见了袁文才,并送给袁部100多支枪。

袁文才也资助工农革命军700块大洋。

在袁文才的帮助下,部队在茅坪设立了一个留守处,建立了一所红军医院,妥善安置了伤病员。

为了扩大政治影响,联络边界各县的农军,同时解决经济给养问题,毛泽东亲自率领革命军沿湘赣边界游击。

在湖南酃县十都,派何长工去长沙、衡阳等地寻找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汇报起义部队的情况,并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消息。

10月中旬、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酃县水口村。

部队到达水口后,进行了短暂时间的休整。

一方面组织军事训练,在松山坝进行实弹演习,另一方面进行建党的组织工作。

为了确保“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贯彻,毛泽东亲自深入到战士中间,发展一批工农骨干分子加入党的组织。

一天晚上,毛泽东在水口的叶家柯堂亲自主持了连队6名优秀战士的入党宣誓仪式。

在水口,毛泽东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了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失败的消息,更坚定了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心。

他在水口采取了这么几个措施:一、派出徐彦刚、游雪程、陈伯钧三人去茅坪袁文才部开展工作。

二、派宛希先率领一营的两个连到湖南安仁、茶陵一带游击。

这支队伍于10月2l日打进茶陵城,处决了敌县长,砸开了敌监狱,救出了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三、主力部队改变行军方向,由原来的南下改为举旗向东,折至江西遂川,向井冈山转移。

在水口,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借口去长沙向湖南省委汇报情况为名离开了队伍,成了可耻的逃兵。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沿湘赣边界进入遂川境内。

经营盘圩、戴家铺等地,于10月22日抵达大汾。

第二天拂晓,部队遭到遂川靖卫团肖家壁地主武装的袭击,被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由张子清、伍中豪率领到桂东等地活动,后来和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接上了头,至12月才上井冈山归还建制。

另一部分由毛泽东率领继续向井冈山转移。

23日中午到达黄坳,晚上到达荆竹山。

24日中午到达大井村,受到王佐部队的欢迎。

离开荆竹山时,毛泽东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部队在大井住了3天,于27日到达茨坪。

(五)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队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其前身是井冈山上的两支绿林队伍。

袁文才是客籍人, 1898年生于宁冈茅坪附近的马源村,早年在永新求学。

因受地茅坪一带的一支绿林组织“马刀队”建立了关系。

后来其母惨遭豪绅杀害,便公开投奔了马刀队。

由于他有文化,会计谋,逐渐成为马刀队的首领,在宁冈周围有较大影响。

王佐,井冈山下庄村人,也是1898年生。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从小学做裁缝。

因不忍豪绅的残酷压迫,参加了当地的一支绿林组织。

后来他自己买了一支枪,脱离了原队伍,另外拉起了一支一几个人的武装,自立为王。

袁王两人,由于共同的社会地位,又是同年所生,遂结为“金兰之好”,彼此感情很深。

两支队伍互相配合,各霸一方,控制了井冈山一带。

1926年大革命的洪流对袁王两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宁冈、遂川两个县的党组织曾分别派人到袁、王部队开展团结和教育工作。

这两支武装也分别于1926年秋和1937年初改编为农民自卫军。

袁文才于1926年秋加入了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湘赣边界各县的党组织大部分塌台,地方武装枪支也大部分被缴去,而袁王两部却各自保存了60支枪,坚持与敌作斗争。

1927年7月,还参加了攻打永新城的战斗。

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后,对袁王确定了既团结又改造的方针,力争袁、王部队参加工农革命军。

毛泽东先后派出徐彦刚等人到袁文才部、何长工到王佐部开展工作。

他们对袁、王两部的改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明确为谁打仗,为谁革命的道理,培养干部、士兵入党,在部队中建立起党的组织,组织士兵委员会,推广各项民主制度。

二、进行组织整顿,把混进队伍中来的少数坏分子清洗出去,同时把那些思想进步、革命坚定、忠厚纯朴的年轻士兵选拔到班、排指挥员的岗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