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2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开辟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培育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它是我们党和国家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众多研究中,关注点多放在凸显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上,而如何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鲜有涉及。

分析在红色旅游中井冈山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有利于深化对红色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并提高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诠释红色旅游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众所周知,井冈山红色旅游的目的是实现它的革命传统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是实现价值的手段和前提,彰显教育功能不能代替价值实现,价值实现必须遵照它自己的规律。

井冈山红色旅游现有开发模式着力点放在凸显红色资源教育功能上,缺乏对教育价值实现的自觉思考。

这是因为革命传统教育功能是红色资源的属性,蕴藏在红色资源开发认识中;教育价值比教育功能更抽象,且价值实现是多种因素作用产生的结果,在实践中不容易把握。

可见,如何认识红色旅游中教育价值实现的规律,自觉把握价值实现过程,减少干扰因素,对提高井冈山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价值哲学业已形成了三种基本倾向的观点:一是以文德尔班为代表的主观主义价值论;二是以摩尔为代表的客观主义价值论;三是以怀特海为代表的过程哲学价值论[ 1 ] (63页) 。

过程哲学价值论不如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影响大。

主观价值论强调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客观价值论强调价值是一种实体。

这两种价值论共同的缺点在于它们分别从主体或客体的一端来理解价值,割断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

而在19世纪有人提出价值是关系范畴。

1931年日本学者牧口常三郎在《价值哲学》一书中指出:“价值不是被评价的客体的概念,而是一个客体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它是这种关系客体的一个象征。

”[ 2 ]我国学者袁贵仁指出:“所谓价值是客体对增强人的本质力量或主体性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 3 ]王玉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效应。

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1 ] ( 151页)因此,研究价值实现除了必须考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还要考察同主客体联系的环境、手段和方式。

价值必须在动态过程中来把握,具有层次性,是一元和多元的统一[ 1 ] (156页) 。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属于重要范畴之一。

教育价值的实现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客体和教育环境四者的关系。

教育价值实现有以下特点:其一,价值实现是以上四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受教育者是教育价值最终实现者和最后体现者。

其二,作为价值实现承受对象的受教育者是“人”,具有主体性。

教育者、教育客体及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发生联系时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灌输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不到尊重,甚至不顾及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感受,导致教育价值不能得到较好地实现。

其三,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实现教育价值有催化或制约作用。

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客体都存在客观的教育环境中,教育价值不能游离教育环境之外而得到实现;当教育环境自身价值和教育客体价值一致时,教育环境对其他三者发生联系起着协合作用。

目前井冈山红色旅游的思想教育价值实现效果受以下因素干扰:一是同政府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二是诸多持有“教育者”身份的主体不具备教育者资格;三是作为教育价值载体的教育客体,其形态不完全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不能较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接受需要;四是教育环境没能成为受教育者实现教育价值的良好场所。

这些问题的总根源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认识不足,模糊了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区别。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在认识上必须区分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廓清红色资源开发等同于传统革命教育、红色旅游经济效益代替思想教育效益的错误观念。

二“接受”是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教育客体具备潜在的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就是将教育客体的“潜在”转化成为受教育者身上的“显在”。

前提则是成功构筑教育客体通向受教育者的接受桥梁。

根据性质不同,教育客体可以分为原初形态和衍生形态两类。

井冈山精神教育价值的原初形态是指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实际存在物,是教育价值的原始形式,比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的实物。

原初形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历史真实性;其次,不可复原性;再次,直观形象性。

原初形态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客体并内化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

井冈山精神衍生形态包含井冈山革命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戏剧、电子读物等。

衍生形态以继承原初形态的价值内核为基础,又超越了原初形态的形式,满足特定历史时空和接受者对教育客体形式多样性的要求,成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与时俱进的教育客体。

衍生形态对调动受教育者心理和情感有巨大的优势。

受教育者在接受衍生形态时,会进一步唤醒移情和想像,构建受自己内心中的“真实”体验,并把内心情感力量投射在新的教育价值形态上,同时这种情感力量相应在心理上支持原初形态的教育价值。

但是,形态转化要注意一个“度”,应以符合社会当今价值为主旨,以便于让人们更好地接受。

目前,在红色资源开发中普遍存有“接受”方面的问题,如在开发中乱贴“红”字标签伪造历史;红色资源没能和其他现实环境相互融合和相互印证,遂成为“闹市中的孤岛”。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在红色旅游中自觉考虑时代要求和接受者的主体需要,使教育客体主体化。

首先,考虑受教育者生活的时代和空间;其次,考虑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倾向;再次,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要生活实践;最后,考虑新时期传播特点。

因此,当前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布展中应充分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效果上要形成融纪念性、历史性、教育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满足接受者的年龄、文化、习俗、心理、情感、审美力等差异所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接受需求。

通过培育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有利于唤醒受教育者“内化”教育价值的积极性。

三“内化”是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内化’阶段,指教育者首先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输给受教育者(价值主体之一) ,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中和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教育影响,并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动机。

”[ 4 ] (187页)受教育者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客体并进行“内化”,其中既包括形式、内容上的接受又包含心理、情感上的接受,最后达到认同、迁移教育价值之目的。

因此,受教育者“内化”教育客体是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

在井冈山红色旅游中的“内化”阶段,除了受教育者同教育客体相互作用外,还包括教育者和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后者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影响往往没有得到重视。

井冈山红色旅游中有没有教育者? 如果有,谁又是教育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教育者是向受教育者传导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的实践先行者。

红色旅游中的革命传统教育,贯穿在红色资源的倡导开发和红色旅游组织接待中。

倡导开发、组织接待者承载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同旅游者发生了教育关系,他们理所当然都是教育者。

这些人主要是党和政府工作人员、旅游业从业人员。

而旅游者则应称作为受教育者。

据调查, 2006年井冈山红色旅游全年的249万多游客中,中年以上的占了绝大多数; 大专以上学历的占了绝大多数。

“许多人是怀着对井冈山的向往、对中国革命的了解到井冈山来的。

”[ 5 ]在红色旅游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除了发生教育关系外,还产生经济、文化、日常交往等多种关系,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经济关系遮蔽了教育关系,教育实施失位现象严重。

原因是当地政府特别关注红色旅游拉动第三产业经济的功能,以致形成本末倒置,红色旅游中的思想教育成为增加当地经济效益的幌子。

而有些教育者不具备“教育者”的资格,直接对实现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带来严重损害。

比如:有的组织和接待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坑蒙拐骗行为,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井冈山精神的教育价值背道而驰,破坏了红色资源的形象,损害了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

当前红色旅游中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不断地加以克服,包括努力培养解说员、编写规范的解说词、加强对不法经营的制裁力度等等。

但是,教育者不合格或教育者上岗时达不到教育价值实践先行者的要求,仍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红色旅游中教育价值实现的最主要和最突出的矛盾。

因此,必须加强培育合格的教育者,使教育者充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井冈山作为红色旅游的教育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情景环境两层意思,其环境建设对应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井冈山的生态价值对受教育者增进生态环保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价值。

井冈山作为红色旅游的生活情景更蕴涵了宝贵的教育价值。

首先,它是教育者、教育客体和受教育者合力的关系场,将协合教育者、教育客体和受教育者三者的作用力和方向,是教育价值的实现场所。

其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与发源地的地理和风俗存有渊源关系。

当前井冈山居民永葆真诚纯朴、艰苦奋斗、不畏艰辛、勤劳善良的民风,是传播井冈山精神的鲜活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井冈山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一部活教科书。

再次,历史井冈和今日井冈相生共存并互为印证。

受教育者能够比较出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确凿证明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力量和教育价值。

四“外化”指教育价值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体现价值是“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 6 ] ( 306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接受和内化教育客体属于“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阶段,其内容是将所接受的教育客体的思想、认识、政治、道德内容转化为他们的某种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 4 ] ( 187页) 。

而外化是继内化之后,将其心理结构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心理能量以及个体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 4 ] (188页) 。

外化处于教育价值实现的最后阶段,即“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阶段,是教育价值的最终体现。

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总是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实际所制约[ 6 ] (307页) 。

只要能提出与一定的实践能力相符合的需要,也必然能根据这种实践能力改造客体,实现其对人的价值[ 6 ] ( 306页) 。

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领域和内容不断创新,形成极为丰富的价值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构成了当前受教育者的历史任务和根本价值诉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