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德籍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他在30年代从事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由于不满希特勒的统治,于1939年移居美国,从此转向对审美中的知觉进行研究。
他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是内容较为复杂,立论较为严整,在当今有着广泛影响的心理学的美学流派。
2、“格式塔”的含义与特征“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
“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
“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形”的整体性,这“形”的整体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完形具有三个特点:(1)整体性。
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
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比如对一首五言绝句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绝不是20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个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2)独立性。
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不为外界因素变更的相对独立性。
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
(3)主客体的统一性。
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
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的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
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3、完形的特征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点:(1)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2)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4、完形的两大原则(1)简化。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那些能够给人最愉快的感觉的完形,就是那些采取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形式的完形。
简化的实质是以尽量少的结构特征,把最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而整个整体的简化是由表现力的需要决定的。
如剪影艺术、绘画中的素描,要求最大限度地简化形式,简化到突出形象的最突出特征。
简化的特征是表现“力的样式”。
(2)张力。
张力就是力处于最有表现性时的一种样式。
张力体现在运动状态中,是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刹那的状态,最具有表现性和运动性。
所以,简化的核心是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基础在于张力,简化本身就是一种张力的样式。
5、完形审美心理学派的理论核心——表现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完形的目的是表现。
表现就是人们通过知觉的方式获得某种经验,这种表现得以实现,是因为人与客观事物具有“同形同构”关系。
即审美欣赏的目的,是借助审美对象与人的同形同构关系使自己的情感愿望得以表现。
他们认为,表现是人的知觉样式固有的特征。
比如杨丽萍的孔雀舞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不是因为舞蹈中对孔雀的形态、动态的表演,使人联想美丽的孔雀而感到美,而是因为表演中体现的孔雀的“力的样式”传达给人脑皮层,受“同形同构”的影响产生快乐的知觉共鸣。
再如柳树被动下垂的样子会引起人的悲哀情感,也是由于柳树的样子与人的“悲哀情感的力”具有“同形同构”的关系。
所以柳树这一形象可以表现人的悲哀情感。
总而言之,外在世界的力与人的内在的力具有同形同构性,同形同构引起的共鸣产生人的美感。
6、对“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简要分析评价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形的整体性、力的表现性和运动性等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但它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忽视了社会实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只从生理和心理方面解释事物和情感的力的关系,从而忽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忽视了社会和历史对人的心理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具有片面性。
(五)心理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1、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分析学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是本世纪初发端于奥地利的一个新兴的心理学派。
它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并不是一个美学家,但是他所创立的心理学对西方美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
与美学关系最大的是“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病学医生。
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病人精神失常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某种冲动得不到满足,某种愿望得不到实现,受到压抑,形成创伤造成的。
这种创伤逐渐沉积到意识深处,形成无意识而潜伏着,一旦受到激发就爆发出来导致精神病。
据此他建立了一整套“无意识”的心理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他生活的前期和后期略有区别。
前期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清醒的,却是无力的,不重要的,它只是心灵的外壳;无意识是盲目的,却是广阔和有力的。
它对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是心灵的核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无意识又分为潜意识和前意识两部分。
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特别是性的本能。
前意识则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一种可以被回想起来,被召唤到清楚意识中的无意识。
如果把人的整个心理比作一座岛屿的话,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无意识则是沉入水底的基础和主体。
后期的弗洛伊德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的学说。
第一层“本我”(又被译为“伊德”),相当于早期提出的“无意识”。
它处于心灵的最底层,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它是盲目的、混乱的、无理性的,它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恶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只知道按“享乐原则”活动。
第二层叫“自然”,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解自己行为的意识。
它按照“现实原则”活动,因为在“本我”支配下,人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人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欲望,决定自己的行动。
第三层叫“超我”,也就是良心、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
它压制本能的冲动,不顾现实的利益得失,按“至善原则”活动。
这三者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之中。
在这三个层次中,“本我”是基础,是强有力的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弗洛伊德都强调本能和无意识的决定作用。
在无意识中,他又极力强调人的性欲本能,以此来解释人的各种精神和实践活动。
他认为人一出生后,性欲本能就构成了人的基本心理能源,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性欲本能便被压抑在“本我”中。
他把这种被压抑的性本能称之为“力必多”,“力必多”在潜意识中逐渐结成“情结”。
他认为,从本性上来说,所有男孩都有恋母忌父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因为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而得名);所有的女孩都有恋父妒母情结(即埃勒克特拉情结,因为希腊神话中的埃勒克特拉怂恿其兄为父报仇而杀其母)。
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在“本我”中的性本能并不是被埋在心底深处而不在活动的,内在精神是一种流动力或动态的结构,在某一方面受阻碍和压抑,就会自动调节,转变方向,在其它地方寻找出路,使受阻的能量得到发泄,就像缺口的堤坝一样。
这种现象被弗洛伊德称为“力必多”转移,夜梦、昼梦和想象等便是“力必多”转移所造成的结果。
2、弗洛伊德的美学与艺术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想象是一种特殊的转移方式,被其称之为“升华”。
他认为从心理学观点来看,艺术家介于梦幻者和精神病患者之间。
他们三者的心理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最高级的艺术型人最接近精神病患者,而最低级的艺术型人,则最接近梦幻者。
艺术想象与纯粹“力必多”转移的不同地方在于夜梦、昼梦等。
“力必多”转移的世界是一种自私隐秘的世界,而艺术想象却以社会所允许的形式显示出来,其中,“力必多”是隐藏和伪装着的。
因此,它是从都可以进入的世界,而且人人都可以通过这个世界,使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末能得到满足的欲望得到替代性的满足。
这就是审美欣赏和审美经验的本质所在。
所谓替代性满足是相对于真实性满足而言的。
真实性满足是指人的欲望得到现实的满足,如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等,而审美欣赏中的满足是不能实现的,而是通过想象使在现实中受到限制的欲望得到满足和解脱。
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艺术家在创作中让无意识的强烈本能在幻想中得到宣泄,再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艺术作品。
艺术家在创作中是按照深层欲望的标准来挑选内容,他从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只选取那些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
不管艺术家怎样加以掩盖和改头换面,仍然万变不离其宗。
弗洛伊德认为:“凡艺术家,都是被过分的性欲需要驱使的人”。
达·芬奇在描绘各种圣母像时所激发的热情,就是他早年便离别母亲的思念情绪(即恋母情结)的升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惠特曼的诗篇、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等,其中有些情节和片段是对渴求同性恋的热望的升华,由于他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只好寄托于想象性的创造。
他认为追求美并非艺术的直接目的,美仅仅是一种武器,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
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就因为其他人和艺术家一样,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遭受着同样的挫折,他们尽管也可以在梦幻中去寻求解脱的办法,但因他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幻想的作品未免枯燥乏味,无法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补偿的手段,而且被公认是一种社会性的治疗手段和一般观众摆脱苦闷的出路。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格式塔心里理论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于本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 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
该学派反对把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把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
他们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主张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
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完形”;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完形法则1. 相近(Proximity)。
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2. 相似(Similarity)。
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3. 封闭(Closure)。
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4. 简单(Simplicity)。
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以上这些组织规律即是所谓的“完形法则”(Law of Organization),是心理学家在认知领域中的研究成果。
格式塔在德语中就是“整体、形状”的意思,因此,格式塔理论,也被称作为“完形理论”。
在与地理环境、行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Wertheimer在1924年写道,人类是一个整体,其行为并非由作为个体的人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整体的内在特征,个体的人及其行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中的一部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