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_戴为民

国内外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_戴为民


广大的腹地、 丰富的资源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是城市化持续进行 的动力和基础。产业结构的变迁是城市化发展核心动力, 以工业 为 支撑的 第三 产业的 兴起 和发展 是城 市化 持续 进行 的经 济基 础。 二、 关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C2 从指标的选择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单一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MM
特区经济 !"#$%&’ ()*# +$)*),- GDDF 年 N 月
一、 关于城市化概念的研究 ! 国 外 学 者 的 观 点 : 对 城 市 化 的 概 念 有 多 种 解 释 。 >.*$ 一是把城市化 IJ A’09+%+&* 和 K0-* LJ I%.0* 认为有以下几种观点: 看作是城市中心的理念和实践向城市周围地区辐射的过程; 二是 把城市化看作是行为模式以及思考问题方式的城市化; 三是认为 世界城市 》 认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美国的 《 为城市化 “ 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 并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 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包括价值观、态度 和行为等方面。第一方面强调人口的密度和经济职能, 第二方面 " 强调社会、 心理和行为因素。 ” 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 市化 # 和城市化 $ 。 中国的学者也从类似的视角定义了城市 " 中国学者的观点: 《 “ 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 》 中的城市化是: 人 类生产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农村 ” 人口转化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 体现了空间、 结 构和方式的转化。中国人民大学的叶裕民、 张可云教授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阐述城市化: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 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城市化是城市人 口比重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 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过程;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 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现代社会结构 形成过程;是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过程;是一个城市 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是城乡一体化过程。
刘维奇与焦斌龙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城市化的内涵, 认 “ 为城市化是一种制度变迁,即 所谓城市化,是在工业化进程的 推动下, 发生的从农村向城市的制度变迁过程 ” 。刘君德、 汪宇明 教授认为城市改革就是一种制度改革和变迁。 笔者认为对城市化概念理解的重点在于把握 % 本人的观点: 转变的内容。认为所谓城市化本质就是社会经济资源 ( 如人力资 ) 本、 资金、 技术等 在地域上的集中而产生的社会经济资源使用的 集约化 ( 如土地资源等 ) 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素质提升。 同时城市 化是一种制度的变迁,是乡村制度向城市制度的变迁,是社会资 源组织方式、 生产方式的制度变迁。 城市化的前提就是社会分工, 而社会的分工是不断发展的, 这种不断发展的社会分工在不同时 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也就有着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别。城市 化的动力就是追逐利益的欲望,而经济结构的调整或变迁、产业 结构的变动、聚集经济或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分析只是对这 种利益产生原因的说明。 所以笔者认为对城市化产生原因的研究
标和复合指标 所谓单一指标就是运用城市化人口指标来度量城市化的水 平, 这是通行的做法。运用人口指标能够从数量上简洁、 直观的 反映城市化程度,但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结果的城市化本质上 是从空间视角来分析社会资源在地域空间上集聚的原因、动力 机制和影响。因此, 对城市化的研究必须和反映城市化进程质的 指标相结合来进行。另外在研究城市化过程中, 由于统计数据的 不连续性, 运用单一指标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变得困难。由于单 一指标分析城市化存在缺陷,在城市化度量研究中采用复合指 标的做法也就普遍了。 所谓复合指标就是选区一系列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指标予 以综合分析, 来考察城市化的水平。不仅能反映地区城市化人口 性质的变化, 而且能够反映产业结构演进、 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 生活质量的提高。复合指标是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 依据研究 的内容而有很大的差异。 修正 !& 对数据的整理、 在研究城市化水平时, 大多采用时间序列数据、 横截面数据 和面板数据来进行分析。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主要是进行比 较静态分析,由于横截面数据可以不考虑价格指数以及统计口 径的变更, 采用的比较多。但是由于横截面数据是在经济体同质 的假设下来进行研究的, 如果运用横截面数据进行跨国研究, 会 导致忽视各经济体的特色, 得出的结论是有偏的。因此应该使用 具有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致的估计结 这就需要施加序列的数 果。 ! 对城市化进行动态研究是必要的, 据, 但是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 统计数据的不完整以及行政区划 变动的不连续, 导致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困难。周一星、 田帅等依 据 “ 五普 ” 数据采用联合国法对我国省份城市化数据进行了修 正。除此之外, 白先春总结了关于城市化实际水平计算的 ’ 种方 法: 按城镇聚居非农业人口比重 (& 根据国际通行城乡划分标准, 为 #$) ,城镇合理郊区农业人口比重为 !$) ,提出中国城市化 实际水平的计算公式; *& 针对 +,," 年人口普查资料提出的修正 公式: 修正城镇人口 - 城镇居委会人口 . /, 设区 / 为理论参数, 的市为 "& %$, 不设区的市为 "& # , 城镇为 "& #$ ; 0& 以城镇非农业 人口比重为准绳,利用我国现行的市镇人口和市镇非农业人口 两套统计资料, 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确定法, 对我国历年城镇 “ ” 凡郊区农业人口超过 2") 的, 人口进行修正; 1& 三七 调整法, 其辖区农业人口作为乡村人口统计,非农业人口按城镇人口统 计, 如农业人口小于 2") , 则全部按城镇人口统计; 3& 按人口组 进行修正。 4& 利用国民经济中从业人员的就业比重推算总人口 中的城市化人口比重; 5& 以区别于城镇人口的城市化人口来测 定城市化水平; 白先春先生还提出了包 6& 土地指标法。 " 此外, 括准城市化人口和隐性城市化人口在内的城市化人口调整公 式。 2& 城市化实际水平测度的其他方法 # 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关系来研究。钱纳里等人研究了 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人 +,%$ 年 ," 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 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 工业化水平越高, 城市化水平也越高的结
%
可以回到亚当・斯密经典理论范式中来进行, 不过是要考虑空间 区位变量的影响而已。 笔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运用人口指标能够 从数量上简洁、直观的反映城市化程度,但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 结果的城市化本质上是从空间视角来分析社会资源在地域空间 上集聚的原因、动力机制和影响,如果仅仅把人口指标作为衡量 城市化的唯一指标不仅在理论上是不严谨的, 而且在实践上会形 ( 成人口向城市过渡集中的虚假城市化 超城市化 ) , 导致城市内部 结构的二元化。因此, 笔者认为所谓城市化质量就是考察城市化 进程中聚集起来的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结构效应以及对整 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考察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 系、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是重要的,同时还要考察城市化进 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 也就是说在考察城市化进程 中的社会资源的结构和使用效率的同时, 也要考察这一进程中的 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 ( 人口、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以及农业劳动 生产率的变动等 )是城市化的基础,没有乡村发展的城市化是难 以为继的,以落后的农业为基础的城市化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化,
经济述评
国内外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
!
B 中国人民大学
戴为民
经济学院, 北京 CDDEFG H
摘要: 城市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城市化的 概念、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当前研究的基本问 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从而为进一步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提供基础的 理论支撑。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化的测度; 二元结构理论 !"#$%&’$( )%"&*+,&$+-* +# -*. -/ $0. 0-$ 1-+*$# +* %.#.&%’0 &$ 1%.#.*$2 30+# &%$+’4. 5&+*46 /-’7#.# -* %.8+.9# -* /7*:&5.*$&4 1%-"4.5# +* 7%"&*; +,&$+-* %.#.&%’0 ,#7’0 &# 0-9 $- <%&#1 $0. ’-*$.*$ -/ $0. ’-*’.1$+-* -/ 7%; "&*+,&$+-*, 0-9 $- 5.&#7%. $0. :.<%.. -/ 7%"&*+,&$+-* 9+$0 $0. 1%-1.% 5.$0-: ,/7*:&5.*$&4 $0.-%+.# -/ 7%"&*+,&$+-* &*: %.8+.9# +* =0+*&2 30. 17%1-#. +# $- /+*: -7$ 9&6# $- /7%$0.% %.#.&%’02 >.69-%:#( )%"&*+,&$+-* ;$0. ?.&#7%.# -/ $0. @.<%.. -/ )%"&*+,&$+-*; 30.-%+.# -/ @7&4 A$%7’$7%.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