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设计第四章缓冲溶液

课程设计第四章缓冲溶液

陕西中医学院《医用化学》课程设计(首页)
课程名称:医用化学任课教师:职称:
所在系部:医学技术系教研室:化学教研室
授课对象:医学影像授课时间:
课程类型:必修基础课
授课章节:第四章缓冲溶液
基本教材:魏祖期主编《基础化学》第八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自学资源:
1、《无机化学》许善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基础化学》第五版.魏祖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基础化学》徐春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化学基础》朱裕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现代化学基础》胡忠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和作用机制;影响缓冲溶液pH的因素、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及应用;缓冲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

2. 熟悉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方法和步骤;血液中的主要缓冲系及其在稳定血液pH过程中的作用。

3. 了解医学上常用的缓冲溶液的配方和标准缓冲溶液的组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缓冲机理、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范围、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以及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应用等等,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学习,
学生特点分析:
本课程针对临床专业大一学生开设,学生在中学阶段选修课程部分内容不讲解,知识结构不系统,在讲解时要精讲,并结合临床专业的实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缓冲作用的机理;影响缓冲溶液pH的因素及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方法和步骤;缓冲容量的概念及缓冲容量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1.缓冲容量的概念及缓冲容量的有关计算。

2.缓冲对的选择。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 通过实验教学设置相关的实验内容,让学生首先了解缓冲容量的概念和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然后通过结合实验结果讲述这些因素对缓冲容量的影响情况,并且引出如何计算缓冲容量。

2. 通过医学上的实例说明所选择的缓冲对,然后通过计算得出缓冲溶液的PH值,再说明决定缓冲溶液PH值的因素,进而指出如何选择缓冲对。

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
本章内容知识点多,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活动,比如人体中的重要缓冲系、人体如何通过呼吸调节自身PH值基本恒定不变,小孩为什么消化能力比成人差等等,均可以采用设问,然后通过平衡的移动等来进行解释。

增强学生通过化学原理来解释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通过动画展示向加有酚酞的NaAc溶液和NaAc-HAc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颜色的深浅差异,说明这两种溶液性质上的差异,通过讲解引出NaAc-HAc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与评价:
基本概念学生易接受,但是缓冲对的选择是难点,应该重点从缓冲溶液PH 值的计算公式入手,重点讲解影响缓冲溶液PH的主要因素为缓冲对中的共轭算的,因此总结出确定缓冲对的首要问题是依据所需要的PH,选择最接近的此PH 的Ka共轭酸,随之算的共轭碱也确定,缓冲对随之确定。

然后通过举例进行加强,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和课件:
本课程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的图片进行感官刺激,达到增强学生记忆公示的目的。

板书设计如下:
第四章缓冲溶液
第一节缓冲溶液及缓冲机制
一、缓冲溶液
二、缓冲机制
四、缓冲溶液的组成
第三节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一、缓冲容量β =
dpH d
)b(a
V
n
二、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β=2.303×[HB][B-]/c总
三、有效缓冲范围 PH=PKa±1
第四节缓冲溶液的配制
二、标准缓冲溶液
第五节血液中的缓冲系
教学改革:
1.
2.
陕西中医学院《医用化学》课程设计(续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