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专项——重点词句的理解专项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表述重点词句的含义;2、增强学生原文意识,提高准确整合信息,规范表述的能力。
一、例题展示及方法感知:(一)重点词语的考查(1)重拾阅读精神①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亦是用满满一箱书;《资本论》首位翻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②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更多地听到这样的故事。
2008年上海一家早教中心率先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由专家带领l0岁以下的小朋友诵读《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
结果在短短3个月中,学员由原先的20人减至3人。
有记者采访退班孩子的家长,得到的回答竟出奇一致:“以后入学时又不看这些,还是把时间花在学英语、电脑、钢琴上更为实惠,这些可都是升学加分的。
”③从什么时候开始,书籍已经不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沦为“耽误孩子升学的滑梯”?家长对于经典阅读先入为主的拒绝态度,不仅没收了孩子享受人类丰盛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导致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偏于功利的阅读习惯。
在许多书店里,你看那“最畅销图书排行榜”上,显眼位置处净是些炒股、基金、管理类的书籍。
④书店里的人头攒动,正和当代人填补不了的心灵饥荒形成反差——讽刺的是,往往我们功利书读得愈多,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
捧着教辅书、“快餐”书太久,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
⑤很难想象,一个精神乏力的民族,会有着什么样的未来。
当人们津津乐道“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也正是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辞世纪念日时,往往夸大了这其中的“巧合色彩”,而忽视了这些文豪们对于启迪思想、丰富文明的重要作用。
⑥若你想说,莎士比亚们离我们太远,无论怎样读书,我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
那么就看看卡耐基吧,很多人在陷入人际纠纷、遭到解雇时,常常从他的《人性的弱点》中寻找“速效冲剂”。
但卡耐基曾这样写道:人活着不只需要面包。
有些百万富翁因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面临人性的饥饿;相反,有些穷人却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远非百万富翁所及——是一个人的精神令他的身体富有。
⑦还记得邓清清吗?那位在地震后的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
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⑧读书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丰富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精神的力量。
就从今天开始,想一想我们为何设立“世界读书日”,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2.揣摩第④节中“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这句话中“饥荒”的具体含义。
(2分)(2)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
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
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
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
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
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
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
够了,够了,不必再例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
譬如,十六、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
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
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
..,你都将是匹瘦马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2.第⑦段中的“草地”和“瘦马”的含义是什么 (2分)(3)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
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
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
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
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1 岁成长的是身体,10 岁成长的是知识,20 岁成长的是情感,50 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
它是一个千面女郎。
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
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
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
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
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
生命存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
⑤你知道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
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
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
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过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
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
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
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⑥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
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已说:不要紧,吸取教训。
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要做得好一些。
因为,你还会成长。
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
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
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⑦成长,让我们不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在满脸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这是我们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们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种着脚下每一寸土地。
⑧我认为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2、请结合文章第④段的内容,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丰饶”的含义。
(2分)(二)重点句子的考查:(4) 打造心灵的韧度刘福奎(1)有则故事耐人寻味。
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寻找成功的秘诀,哲人递给他一颗花生说:“用力捏捏它。
”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剩下了花生仁。
哲人又让他用力搓搓,结果红红的皮也被搓掉了,只留下了白白的果实。
哲人再让他用力捏捏,年轻人迷惑不解,但还是照做了。
可是,他怎么也捏不碎这花生仁。
哲人语重心长地说:“虽然屡受打击与磨难,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始终都要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这样才会有美梦成真的希望啊!”(2)其实每一个成功人士被磨砺“成型”的过程,大都并非坦途。
诸如职场失手、竞争败北、工作出错、进步受阻等等不顺心的事,会随时随地出现。
这恐怕是每个成功人士都经历过的,也是任何一个人成长道路上都可能遇到的。
不幸和挫折如同一块磨刀石。
它可以磨掉人不够成熟、不够坚强的部分,去掉人的娇气和骄气,打造心灵的韧度,促使人更踏实、更坚定地前进。
如果不能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挫折和失败,稍遇不顺就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就等于主动放弃了砥砺自己的机会,也放弃了进步的可能。
(3)其实艰苦的环境不一定就是人生的不幸,相反还会成为磨砺人生的砥石,它可以培养坚强的品质、意志和毅力,就像燧石只有在捶击下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罗曼•罗兰说:“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其实任何艰苦都只是相对的,如果能在艰苦面前无所畏惧、知难而上,努力打造心灵的韧度,就能从艰苦奋斗中享受最大的乐趣。
(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只有经历了不幸、挫折、失败和痛苦的磨砺,真正打造了心灵的韧度,把不幸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镇定自若。
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临危不惧,冷静处之,就能使自己始终不偏不倚、不疾不徐地朝着目标前行。
人生如爬山,苦难便是通向山巅崎岖的小路。
不曾经历苦难,不经历意志品质的锤炼,你就永远只能在山脚下徘徊,永远无法领略呼啸生风,群峰叠翠的无限风光。
(5)人不怕痛苦,就怕丢掉坚强;人不怕磨难,就怕放弃希望。
因此,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建树,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为自己打造一颗坚强的心。
那就让我们勇于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斗志,走好自己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吧。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找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2、如何理解第(4)段“人生如爬山,苦难便是通向山巅崎岖的小路”(5)辩证看压力邵景均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
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
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
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
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
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