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夷山茶叶研究与发展

武夷山茶叶研究与发展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11届毕业论文武夷山茶叶研究与发展学生姓名:暨芳学生学号:******** 年级:2008级专业:旅游管理指导老师:黄惠平职称:讲师2011年5月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兹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本人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2011年5月13日武夷山茶叶研究与发展[内容摘要]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自古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而位尊八闽、秀甲江南,更因为盛产茶叶而闻名于世,据统计,这里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素有“茶叶王国”的美誉。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的种植,制作,销售,鉴赏等方面的研究信息。

同时,还分为武夷山茶叶的辉煌历史,闪耀现状和灿烂未来三个部分阐述了武夷山茶叶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武夷山茶叶研究发展武夷山茶叶研究与发展一、武夷山茶叶的历史(一)中国茶历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

唐代民众喝茶成癖。

[1]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

”乃以今之茶为荼。

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二)武夷山茶叶的源起5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的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可以用来解毒的茶,让《神农百草》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氏作为南方诸族的大首领,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

也许,正是从这时起,茶传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

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

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

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事实上,直到唐代,茶才从最初的药用完成到实用的转变,成为被广为接受的饮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

也正是这时,武夷茶开始大量种植。

一个叫孙樵的唐朝进士在给友人的信札里,曾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

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三)武夷山茶在历代贡茶中的辉煌地位及文人的诗赞1.唐及唐之前: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

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

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2]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

唐代诗人徐夤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3],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腊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

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第一茶圣陆羽在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对武夷君的神话传说,表示兴趣,遂记之。

虽然此记已佚,但是从其他的书、志的注释中,尚能见到片言段语。

该记当是陆羽在晚年蛰居江西上饶时所撰,于《茶经》的成书之后若干年,因此也是《茶经》上未见武夷茶记载的原因之一。

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且名度很高,深得文人赞赏,引得垂将老矣的陆羽慕名而来。

2. 两宋:自唐代孙樵称武夷茶为“晚甘侯”后,历代多有讴歌其者。

南北朝时期,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南齐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岩茶礼品。

因此,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据此论证: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名度。

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岩茶的一篇佳作。

文章把茶树这种嘉木誉为“叶嘉”,意为“茶叶嘉美”。

苏轼为之立传,并在传中曰:“上(汉帝)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宋朝为武夷茶的发展兴盛时期,以产“龙团凤饼”(属蒸青绿茶类)闻名于世,成为朝廷的贡品。

北宋文学家曾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3]的诗句3.元:武夷御茶园在“景泰年间(1450—1456)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输官茶购自他山。

”元时,创焙局于四曲,曰御茶园,于是武夷茶独步入贡,名震朝野。

4.明清: 清代连横、袁枚赞语:"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非此不足自豪,不足待客";"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当代潘主兰诗云:"岩茶风韵不寻常,活甘清香细品尝"。

日本女作家佐能典黛亦深情感叹:"能喝到武夷岩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小种”茶名,见于陆廷灿《续茶经》“(武夷茶)其最佳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

一天,乾隆皇帝处理完手边的奏章,喝到了刚刚进贡的武夷岩茶,这种味道让他一见倾心,于是提笔写下“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寥寥几笔就精准地形容出岩茶的精妙所在。

[3]董天工《武夷山志》中亦有小种记载“(武夷茶)有小种、花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

这是小种红茶前身的“松萝茶”。

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说:“茶由名岩采摘焙制,远近买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购觅,市中无售者。

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之所。

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这里指的是“江西乌”,掺入制造星村小种。

因为17世纪已有乌茶及松萝故作为假小种出售。

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先有武夷(红茶)绿茶(贡熙),18世纪以后,开始对茶类有明确认识,正式以红茶命名。

1784年在马萨诸塞州钮伯科港所印的传单,即其最著名者,原文如下:“本店新到上等贡熙、小种及武夷茶,品质极优”此时出现了红茶,并具备了绿茶、红茶、乌龙茶世界三大茶类的货色。

[4](四)武夷山茶叶的演变过程唐朝武夷茶以“腊面茶”(属蒸青绿茶类)闻名于世,已为上层社会的馈赠珍品。

宋朝为武夷茶的发展兴盛时期,以产“龙团凤饼”(属蒸青绿茶类)闻名于世,成为朝廷的贡品。

元朝为武夷茶的历史鼎盛期,朝廷设“御茶园”于武夷九曲溪之第四曲畔,仍沿宋代的龙团饼状,是“所产之茶为天下之最”。

明朝武夷茶改为散茶(绿茶类),当时也是“茶出武夷,其品质最隹”。

明末清初武夷茶创制出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现称武夷岩茶)。

正山小种是红茶的始祖,清朝初期向北传播到安徽齐门和云南等地。

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而后逐渐向南推移传播到闽南和广东、台湾等地。

明朝万历三十五(1607年),武夷茶开始销往欧洲;而后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从武夷山到恰克图的万里“茶叶之路”和五口通商后的“海上丝绸之路”。

18世纪,武夷茶成为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代称,19世纪是武夷茶风靡欧美的时期,也是武夷岩茶的历史兴盛时期。

[5]二、武夷山茶叶及茶业现状(一)近当代武夷山茶业的兴起1.明国茶业研究基地明国前期,武夷茶仍处于发展和走俏阶段,年销量达45万斤。

由于受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入侵的影响,战事频繁,销路不畅,严重影响了武夷茶的生产营销,武夷茶一度处于谷底状态。

抗战期间,随着“福建示范茶场”、“中国茶叶研究所”的内迁,武夷山成了中国茶叶研究和茶叶专业人士荟萃的胜地。

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记载,当代“中国十大茶人”就有其六在此从事茶叶工作,对武夷茶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当代武夷茶的新崛起建国初期,茶山以户经营,后以互助组形式生产制作,使武夷岩茶恢复发展很快。

1958年总产达30万斤,比建国前1948年增长20多备。

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和左的路线影响,茶山疏于管理,有的废茶改田,1959至1978的20年间,年产最多的年份才65万斤,增长非常缓慢。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极大的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加强了领导,加大了对茶叶生产扶植,在出口和内销上加强引导,促进了武夷茶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使之傲立于中国茶叶之林。

3.武夷茶的荣誉中国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其中武夷岩茶赫然在列。

2007年10月,一个特殊的收藏仪式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这次被收藏的藏品,是产自福建武夷山的茶叶——大红袍。

将茶叶作为藏品,这对于专事收藏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藏品的国家博物馆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二)武夷茶的种植加工过程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上曾经有这样的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境内群山环抱,不仅土层深厚,而且多为风化岩残土,这正符合上者生烂石的条件,可以说,武夷山特殊的土壤结构为茶树的生长,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营养元素。

如果说立地条件是岩茶生长的自然基础,那么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则是上好岩茶的催发剂。

山谷幽壑间时而云遮雾绕,湿润清风轻抚盆景状的茶丛,“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恐怕只有这样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才能养育武夷岩茶吧。

但是,要想茶叶的味道好,光有自然条件还不够,更重要是武夷山人工艺独特的制作技巧。

岩茶的做法,兼备了红茶与绿茶的制作精华,包括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敛、炭焙等十几道工序,是所有茶类中工序最多、也是最复杂的。

(三)武夷茶的分类与品鉴武夷茶和武夷岩茶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武夷茶是指从古至今所有生长在武夷山地区的用各种工艺方法加工的茶叶的总称。

以前的武夷茶大部分属于绿茶类,当今的武夷茶主要有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正山小种、武夷绿茶、龙须茶等等。

武夷岩茶是指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殖和栽培,并用独特传统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以下是一些知名茶种:矮脚乌龙:原产建瓯东峰,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

[6]武夷菜茶:原产武夷,有性系灌木型混生种。

武夷十大名丛(原产武夷山):大红袍: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铁罗汗: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白鸡冠: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水金龟: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半天妖: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白牡丹: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金桂: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金锁匙: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北斗: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白瑞香: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其他武夷名丛主要有(原产武夷山):雀舌(灌木型,小叶类,特晚生种)、瓜子金(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玉麒麟、向天梅、大红梅、正太阳、正太阴、正柳条、醉贵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