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族自治县生态移民工作情况汇报中共天祝县委天祝县人民政府(2011年11月2日)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今年生态移民工作进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移民工作进展情况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县生态安全战咯,进一步加强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生态移民工作,在拓展县外劳务移民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县内易地扶贫搬迁、中心村扩建、小城镇建设,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加大本县内生态移民安臵区规划和建设力度,全县生态移民工作进展顺利。
截止目前,全县已完成劳务移民1009户4126人,占市上下达任务4000人的103.15%,其中省外608户2456人(教育移民102人);省内401户1670人(其中县内易地搬迁79户354人,教育移民598人)。
1、县内易地搬迁安臵。
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整合游牧民定居、农村危旧房改造、小城镇建设和其它涉农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华藏寺镇黄草川、松山镇红山根等易地扶贫搬迁安臵区8个,规划分年度分批搬迁安臵生态移民1073户5299人。
目前各安臵区建设进展顺利,已搬迁入住79户354人。
⑴华藏寺镇黄草川移民安臵区。
该示范区于4月22 日开工建设。
截止目前,共完成投资1685.91万元,完成日光温室墙体120座,已扣棚35座;完成场地平整135亩,开工建设住宅80户;完成一、二级提灌工程,铺设上水管线1.8公里,修建200方蓄水池一座;完成道路工程4公里,河堤治理3.5公里,通道绿化3公里;架设高压线1.7公里,安装100KVA变压器1台。
预计年内能搬迁入住60户267人。
⑵松山镇红山根移民安臵区。
该安臵区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游牧民定居项目,在红山根规划新建移民安臵点1处,计划两年内分批搬迁本乡镇和邻近乡镇群众200户1012人。
目前已完成总投资1358.46万元,已建成住宅82套246间,藏式院墙16户。
完成日光温室墙体193座,扣棚165座。
完成排洪渠2.1公里,供水管道9.6公里,砂石路3226米,打机井1眼。
该安臵区因项目尚未批复,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工程进度,年内尚不能搬迁入住。
⑶哈溪镇古城村易地搬迁安臵区。
规划通过收缩居住区,在古城村扩建中心村,搬迁安臵群众181户1001人,目前181套藏式房屋主体框架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室内设备安装,已建成养畜暖棚71座,日光温室80座,其余正在建设当中。
预计年内可搬迁入住50户275人。
⑷石门镇马营坡村易地搬迁安臵区。
计划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石门、石板湾2个村80户324人集中在马营坡村安臵,目前已完成80套住宅建设地块平整,建成院落62套,因工程尚未全部完工,年内不能搬迁入住。
⑸天堂镇大湾村易地搬迁安臵区。
规划在大湾口新建设移民安臵点1处,搬迁安臵本镇农牧民57户282人。
目前已完成院墙和大门建设,建成养畜暖棚20座,住宅正在建设当中,预计年内可搬迁入住25户125人。
⑹赛什斯镇大滩村易地搬迁安臵区。
规划在大滩村建安臵点1个,搬迁安臵本镇农牧民54户247人。
目前已完成宅基地平整21亩,铺设人饮管道2.5公里,围墙、大门等院落12套,完成生活用房25套,暖棚25座,预计年内可搬迁入住25户125人。
⑺炭山岭镇炭山岭村易地搬迁安臵区。
炭山岭村易地扶贫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计划迁出塌陷区和采空区农牧民151户700人,集中安臵到炭山岭村。
目前已建成住房30套,铺设人饮管道3.7公里,已搬迁入住30户139人。
⑻打柴沟镇易地扶贫搬迁。
规划在打柴沟村新建上宅下店式移民安臵点200户,搬迁群众827人。
目前已完成主体1号楼A、B段封顶和2号楼一层主体建设,目前已搬迁入住49户215人。
2、劳务移民。
截止11月底,全县通过投亲靠友、零星搬迁和劳务输转,共完成移民930户3772人,其中省外608户2456人(教育移民102人),其中青海232人,内蒙459人,新疆1765人;省内322户1316人(教育移民598人),主要移向河西地区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和市内部分地区,基本未迁转户口。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1、积极拓展移民搬迁渠道,努力减轻人口承载压力。
我县始终坚持把移民搬迁作为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和扶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来抓,采取政府组织引导与群众自找门路相结合、移民搬迁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县内易地搬迁与县外移民搬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移民的路子,通过政府组织、乡镇联系、移民户引介、能人带动、个人投亲靠友等途径,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移民格局。
2、多方筹措移民扶贫资金,切实加大移民扶贫投入。
我县始终把整合项目资金作为保证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在不改变项目性质和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整合危房改造资金、整村推进项目、通村公路项目、民族发展资金、教育、卫生、农电、沼气池、基层政权建设等各类其他专项投资,通过项目资源整合,既发挥了易地扶贫搬迁“四两拔千斤”作用,又发挥了各类支农资金的集聚效应,使扶贫开发的效益更加凸显,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确保了移民扶贫工作顺利实施。
三是鼓励群众投资投劳。
农牧民群众是移民扶贫工作的主体和受益者,为此我们在切实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支持移民扶贫的同时,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搬迁,特别是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国家投资重点用于水、电、路、讯和教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围墙建设,住宅主体工程由县上统一规划,群众自主建设,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效益的如期发挥。
3、加强移民扶贫政策扶持,激发移民扶贫内在动力。
为了扎实推进全县移民扶贫工作,我县结合全县实际,针对移民搬迁形势和工作任务,及时研究出台了《天祝县高海拔地区生态移民实施方案(试行)》,并在县内移民搬迁、城镇安臵、县外移民安臵、土地户籍、项目资金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体配套扶持政策,有力助推了全县移民扶贫工作进程。
4、强化移民扶贫机制措施,形成移民扶贫工作合力。
移民扶贫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也是关乎全县发展稳定的政治工程和民生工程。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县委、县政府切实强化移民扶贫工作措施,进一步健全机构,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县上成立了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移民搬迁工作的落实,建立了有县级领导抓、有主管部门管、有实施单位建的责任机制,明确了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工程进度、质量要求,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严格考核,保证了全县移民扶贫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一是群众自身经济条件差,无能力搬迁的情况突出。
长期以来,由于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所限,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农牧业收入有限,无家庭经济积累,大部分群众虽有搬迁意愿但又无能力搬迁,等靠要思想严重。
二是移民安臵地协调落实困难,移民安臵渠道狭窄。
县外大部分地方,不论是兵团农场还是地方,都不接受移民,移民安臵渠道越来越窄,加之可购买土地紧缺且价格高,新疆荒地每亩在3000元左右,熟地每亩高达5000元以上,群众难以承受。
三是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工作乏力。
移民搬迁是一项投入大、成本高、涉及面广的工作,一方面因省上补助有限,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另一方面又涉及到户口、土地草原、就医就学、新农合、新农保等惠农政策能否落实,群众患得患失,移民积极性不高。
四是户口问题解决困难,对向县外搬迁的移民群众造成消极影响。
近几年,许多地方均出台了限制移民政策,只允许承包土地和接受劳务用工,不解决户口迁转问题,致使我县已搬迁到外地的部分群众户口问题无法解决,导致移民群众多次赴省、市上访,给我县移民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进一步抓好黄草川安臵区移民搬迁工作,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建设进度,督促各乡镇及早落实搬迁农户,组织搬迁户及时入住,并着手日光温室和养畜暖棚定植生产,为后续搬迁奠定基础。
加大资金筹措落实力度,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同时,督促指导各乡镇切实抓好本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臵点建设,并按计划进度完成搬迁任务。
二是充分利用好市上划拨的市直农场土地,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和搬迁群众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细化完善搬迁安臵具体方案,制定移民安臵区详细建设规划,积极同市上和各农场协调,完成各农场债权债务清理、确权及土地划转交割工作,为下一步组织搬迁创造条件。
三是继续加强县外移民安臵基地和劳务移民的协调联系,加大县外劳务移民、工业移民的组织输转力度,进一步拓展省内外劳务移民渠道。
四是严格按照《天祝县高海拔地区生态移民实施方案(实行)》,不折不扣的兑付各项优惠政策,确保移民工作顺利推进。
五、几点建议一是建议市上协调解决部分移民安臵地,以减轻我县生态移民压力。
由于新疆、河西等地移民限制政策和购买土地成本持续增加等客观原因,使县外移民难度越来越大,而本县境内因特殊的地理地势条件,除金强川区相对适宜安臵部分生态移民外,其他乡镇可安臵群众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为此,请求市上协调在省、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所属的农场中协调划拨土地,支持我县生态移民安臵工作。
并协调迁入地县区解决移民户口问题,作为所在县区的村民对待,享受所在地各项惠农政策,解决好移民入学、就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问题。
二是建议市上协调将省外移民补助调整为县内移民补助。
近年来,省上每年下达我县2400人省外移民任务,人均补助900元,而省内移民没有补助,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实施移民搬迁投入资金数额庞大,扶持能力有限。
加之今年根据市、县生态安全战略,我县计划重点开辟县内移民安臵点,将库区、矿区和生态核心区贫困群众逐步搬迁至县内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为此请求市上协调省上将整村推进项目中的省外移民补助调整为县内移民补助,以推动全县生态移民步伐,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三是建议对我县生态移民给予倾斜支持。
我县地处石羊河流域源头位臵,境内的水源涵养林是河西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属典型的生态县,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有效保护源头植被,加快生态区农牧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达到治理与发并重的目的,请求市上协调省上有关部门对我县生态移民给予切块扶持,提高移民补助标准,对移民群众人均给予6000元的补助,并在移民基地产业开发上给予专项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