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

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

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2009年12月7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最新完成的《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出炉。

报告显示,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7成拥有博士头衔,“海归博士”占3成;清华大学包揽新科院士毕业校友、在职教师两项第一;新科院士更加“年轻化”,“50后”成中坚,“60后”崭露头角;新科院士江苏河南出生最多,青海宁夏仍未实现“零突破”。

报告建议院士增选不宜设定年龄和性别限制,关键应看科学贡献和学术声誉。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和最高、终身荣誉学术称号,代表着我国科学家的最高学术水平,是我国最有科学技术成就和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群体,是引领社会公众勇往直前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精神动力。

随着200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最新增选名单的揭晓,围绕院士的话题也立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赵德国总编介绍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在多年对中国两院院士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对1955-2009年我国当选的两院院士的性别、年龄、出生地、学历、毕业院校和申报单位等情况展开最新调查与统计,据此发布最新《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

两院增选人数均超上届,工程院大幅反弹200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新增院士83人,两院院士增选人数均超上届。

其中,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35人,比上届院士增选略有增加;其中,化学学部增选人数最多,有8人;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有48人,增选人数与上届相比大幅反弹,比2007年增加了15人;其中,医药卫生学部和农业学部增选人数最多,各有7人。

截至目前,我国先后有1938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41人,分布在6个学部;中国工程院院士831人,分布在9个学部。

两院院士中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荣誉者有34人。

科学院女院士比例创新高,工程院无女科学家入选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有5名女院士,占新科院士总数的14.29%,增选比例创新高。

至此,中国科学院有女院士56人,占院士总数的4.91%。

2009年中国工程院新增的院士中无女性科学家。

女院士占5.06%国内偏低,国外相比高于美欧在我国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中,女院士有98人,仅占5.06%,比例较低,与我国庞大的女科学研究人员群体形成鲜明反差。

其中中国科学院有女院士56人,占总数的4.91%;历届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中,除1957年、2003年和2007年外,均有女性入选,女性所占比例最高的是2001年和2009年,女性比例为14.29%。

中国工程院有女院士42人,占总数的5.05%;历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除2009年外,均有女性入选,女性所占比例最高的是1996年,女性比例高达20.00%,其次是2005年,为8.00%。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在1955-2009年当选中国两院院士中,女院士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生命科学和数理化等领域。

另据统计显示,一些发达国家女院士在院士总数中所占比例均较低,其中美国女性院士最高仅有4.1%,丹麦4%,英国2.9%,加拿大3.2%,法国3.2%。

虽然我国两院院士中女院士仅占5.06%,但远高于美欧等发达国家女性院士比例。

女院士研究领域过于集中,比例过少原因多样在1955-2009年当选中国两院院士中,女院士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生命科学和数理化等少数几个领域,人数和研究领域都偏少。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宁静性格、擅长观察、富于情感等有利于从事医药卫生、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而男性的好动性格、空间想象、逻辑推理等有利于从事活动范围更大更广的科学技术领域研究。

其二、受传统的“相夫教子”观念的影响,如养儿育女和繁重家务等往往由女性承担,没有时间与精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凡是女性能够做出杰出成就,养儿育女的繁重任务往往由男性承担。

我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同样,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有一个伟大的男人。

其三、不积极宽容和鼓励女性从事基础性和工程性科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圈潜规则”,这也是造成全世界女院士比例过少的原因之一。

新科院士更加“年轻化”,邓中翰、于全刷新最年轻院士记录从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年龄来看,新科院士年龄比往届更加“年轻化”,平均年龄较2001年下降6-7岁。

其中,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4.1岁,比2001年下降了6岁。

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56.2岁,比2001年下降了近7岁,创近十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年龄最低。

邓中翰、于全两院士刷新工程院最年轻院士记录。

“50后”成院士中坚,“60后”崭露头角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指出,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1950年-1959年出生的“50后”院士有33人,占39.76%,已成院士中坚。

“60后”院士有24人,占28.92%;其中,科学院有11人,化学部有8人分布最多;工程院有13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有4人比例最高。

2009高学历成“60后”院士“新标签”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介绍,在2009年新当选的“60后”中国两院院士中,博士学历者有21人,比例高达87.50%,其中“本土博士”13人,“海归博士”8人。

截至2009年12月,在历届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60后”院士人数达到50人,其中,科学院有29人,工程院有21人。

“60后”院士中除1人外,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学历46人(其中,本土博士32人,海归博士14人),占总数92.00%,硕士学历者有3人,可见,“高学历”已成为“60后”两院院士的“新标签”。

院士增选不宜设定年龄限制,关键应看科学贡献和学术声誉研究表明,25~40岁是人生体力和脑力的黄金时期,是人最具创造力和最可能出杰出成果的时期。

根据统计,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159人次,他们作出自己的代表性工作的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占29%,30~40岁的占67%,40岁以上的仅占3%。

对于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两院院士当选年龄偏大现象,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有其历史原因,近年来两院院士当选年龄明显下降,这是一种可喜现象;但是,在这方面不要急于与国际接轨,要考虑到中国国情,中国的人才成长具有特殊规律,院士评选的依据是科学贡献、学术声誉而不是年龄,因此不宜人为设定年龄限制。

在教育界,为了“教授”的年轻化,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时出现过按不同的年龄阶段分配评选“教授”指标的现象,使许多学术成就大大超过年轻教师的年龄偏大的教师不能得到应得的“教授”职称,而造成历史遗憾。

地区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其院士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分析指出,通过调查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的求学背景发现,两院院士在出生地所接受的教育比其籍贯地在其成长历程中起的作用更大更直接,统计两院院士“出生地”比“籍贯”更具现实意义,也能比较客观展示院士出生地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如建国以后(1949年)出生的大部分院士均在其出生地完成基础教育,而又有相当部分选择在本地区、或临近省市、或祖籍地区、或高教发达地区的高校接受并完成高等教育。

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院士产生数量尽管不存在唯一性的联系,但存在着密切关系。

一个缺乏良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不可能持续性的涌现数量众多的院士。

苏豫川新增院士最多,青海宁夏仍未实现“零突破”调查发现,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江苏出生的新科院士人数最多,有8人,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其次是河南,有7人,居第二;四川有6人,列第三;安徽、广东、辽宁和上海各有5人;河北和山东各有4人;北京、黑龙江、湖北、吉林、江西、浙江等各有3人。

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指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仍未实现院士“零突破”。

2009长三角最“盛产”两院院士,江苏居首调查发现,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其中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323人,高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上海出生的院士有234人,位居第二;浙江有223人,位居第三;北京有104人,居第四;福建有97人,居第五;湖南和山东各有94人,并列居第六;广东有89人,居第八;河北有74人,居第九;四川有67人,居第十。

另外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生的两院院士有26人,在国外出生的两院院士有15人。

从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出生地区来看,院士人数在50人以上省市有14个,但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的省市;其中,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盛产”两院院士,三省市出生的院士均在200人以上。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分析指出,上述地区的福建、湖南、四川、湖北和安徽等省虽然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上人文传统较为厚重,因此也属于院士“高产区”。

而两院士人数在10人以下省份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省份,如贵州、内蒙古、海南、新疆和西藏。

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在青海和宁夏两省区出生的科技工作者还没有人当选两院院士,尚未实现院士“零突破”。

7成新科院士拥有博士头衔,“海归博士”占3成调查发现,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拥有博士学历者有58人,占新增院士总数的69.88%;硕士学历者占15.66%,本、专科学历者占14.46%;对比发现,2009年新增两院院士的学历层次比2007年有较大提高,具有博士学历的院士所占比例比2007年高出19.88%,硕士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比2007年高出25.86%。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博士指出,可以预期,今后两院院士增选将进入“博士时代”,本专科甚至硕士以下学历的院士将急剧减少。

另外,统计发现,2009年新当选院士中,在我国本土接受完整高等教育的有58人,占总数的69.88%,其中博士学历者33人,硕士学历者13人。

在国外取得学历的院士有25人,全部是拥有博士学历的“海归博士”,占新增院士的30.12%。

近四成院士拥有博士头衔,当中“本土博士”仅占2成调查发现,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的学历层次较高,博士(含副博士)学历者占两院院士总数的35.66%,硕士学历者占17.23%,本、专科学历者占46.65%,中专以下学历者占0.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