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省级示范建设项目建设方案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建设分解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制园艺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负责人:万群项目组成员:阳淑、熊丙全、袁志祥、蒋跃军、马济民、练华山、叶少平、谢尚春柯建国(都江堰孙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教授)刘祥建(先锋园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农艺师)黄杰(四川绿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济师)一、产业背景与建设基础(一)产业背景与人才需求1.产业背景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具有悠久的园艺植物栽培历史、丰富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园艺产业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在我省种植业中仅次粮食位于第2位。
截止2009年,我省是全国花卉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全省花卉种植面积64万亩,居全国第五;蔬菜种植总面积1653万亩,位居全国第7;果树种植总面积750万,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8。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在园艺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产业化基地逐步壮大,目前已形成了彭州蔬菜基地、三圣乡鲜切花及小盆花基地、温江都江堰绿化苗木基地、郫县川派盆景及观叶植物基地、龙泉小水果基地、新都柚基地等。
成都还在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中走在了全国前列,被评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外现代农业加速向西部转移,为成都市引入资金、技术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将有利于提高成都市农业产业化水平。
按照统筹城乡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成都市近郊区将大力以发展都市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在《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中,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定位,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将成都市打造为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成都西部农产品加工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西部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中心的发展目标。
规划将各农业相关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初步形成了全市按一、二、三圈层的功能和城市发展定位,进行农业布局的错位发展。
第一圈层为城市农业布局,以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服务城市、美化城市为主,发展景观农业,重点发展城市景观农业、农业主题公园、市民农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会展农业等;第二圈层为近郊农业布局,以生产和辐射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生活功能,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高档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物流等产业,使之成为成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示范区;第三圈层为远郊农业布局,以生产和生态功能为重点,兼顾生活休闲功能,优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绿色(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形态。
规划还指出,到2017年,成都市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75%,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达245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8%,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45万人,休闲农业旅游收入36亿元,森林覆盖率达39、4%等经济指标,同时将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区域建立农产品集中加工园(区、点)。
2.人才需求随着现代园艺生产、观光园艺、休闲园艺等园艺企业的迅速发展,对园艺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却远远落后其产业发展,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能直接上岗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区域内园艺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成都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45万亩,果树种植面积约为93万亩,花卉种植面积达27万亩,仅园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即达25万人以上;同时,园艺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服务产业人才需求人数也在15万左右。
而目前成都市具有园艺工证书的从业人员尚不超过6万,人才缺口数量大,高级技能人才的供求矛盾突出。
因此,推进园艺技术专业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将对成都市以及四川省园艺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现有基础1.校企合作取得一定成效坚持将专业办到企业,将企业引入学校,先后与四川天元农化公司、国光农化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种都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西部花木服务中心、上海大地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汇科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组建了“天元班”、“国光班”等订单班,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将四川种都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金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引入学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2.校内外实训基地已初具规模园艺技术专业目前拥有设备较完备的插花艺术、园艺产品储藏加工等专业实训室共500m2。
校内实训基地拥有果树生产实训场、蔬菜生产实训场、花卉生产实训场、无土栽培实训场、食用菌实训场,建有温室大棚25个。
先后与成都植物园、绵阳利尔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先锋园艺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科力现代农业园、四川种都种业有限公司、四川绿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大地有限责任公司、青白江区福洪乡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满足了本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的需要。
3.课程改革取得成效课程结构不断优化,根据行业发展和工作岗位需要搭建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整合,加重实践性教学,初步建成符合主要职业岗位要求的以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果生产技术、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园艺设施生产技术等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依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现有基础,分期分批进行课程建设,其中花卉栽培技术、蔬菜生产技术等2门课程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盆景与插花艺术、园艺植物保护、农业气象等3门课程已建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启动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
4.“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现有专业专职教师13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职称的教师5人,高级职称的人数占54%;中级职称教师6人。
现有专业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10人,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5人,双学士1人,兼职教师8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已被批准为省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
5.创业教育成效明显园艺技术专业注重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成效明显。
到目前为止,每个班级至少有2-3人毕业后成功实现了自主创业。
其中,2006届毕业生凌华章被评为四川省“十佳青年学生”,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创业之星”;2008届毕业生郑文晶在毕业前就自筹资金开办公司,目前公司运作情况良好,并接纳了部分我院毕业生;2009届毕业生付建旭同学在都江堰建立了第一个有机蔬菜基地,并获四川省“创业大赛”二等奖5万元的创业扶持金;2010届毕业生黄立军和杜开鹏在邛崃天台山建立集娱乐与休闲于一体的“开心农场”,改变了人们心中农业传统“脏、臭、累”观点,让人们以崭新的眼光去重新认识农业;2010届学生李显兵首次在温江万春镇建立了食用菌中心,每年向酒店和超市输送大约10吨左右新鲜食用菌产品。
6.服务“三农”,成效显著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及农技人员的科技知识。
近3年,开展了枇杷、梨、草莓、杏等园艺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园艺工和农艺工技师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0000余人次(含农村科技知识培训)。
通过建立专家大院、举办专家讲座、开展科技项目推广及技术服务。
在双流、蒲江、金堂、邛崃等区县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如在青白江区福洪乡开展的新品种(优质杏)推广,使福洪乡解放村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美丽富裕,集生态旅游观光一体的杏花村,农民收入成倍增长,部分农户年收入从1000多元增加到10多万元。
(三)存在不足1.“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深化;2.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3.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需进一步改善;4.社会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一)建设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建立和完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建成并完善功能完备、运行良好、资源共享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内培外引等途径完成德才兼备、专兼结合、高素质、“双师型”省级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三年内把本专业建成四川省重点专业,在西南地区同类职业院校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二)建设重点1.深化完善“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构建基于生产过程的“学做一体”、体现“双能导向”的课程体系;3.加强核心课程建设,与企业合作推动课程项目化教学,编写一批适合四川地区生产的校本教材;4.完成本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5.完成实验室改扩建;新建无公害园艺产品生产监测实验室;完善校内园艺实训场、无土栽培实训场及现代化温室的建设;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新建8个左右校外实训基地。
6.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专业建设内容(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探索完善“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做一体”是指: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做交替,学习与实践融于一体。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交互融合,相互贯通,采用课堂实验、生产实践、综合实训、假期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形式,着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引进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执行生产计划。
从第2学年开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及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市场调研,查找相关生产信息,制定生产计划及预算成本,组织生产实施,全程参与生产管理过程,完成产品销售及生产效益分析。
在学做过程中,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生产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
“双能导向”是指:在加强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把创业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加强就业能力培养通过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施过程中将课内理论知识融入生产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理论知识应用的认识,使学生获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础能力及职业素养,能适应职业潜能开发、转岗和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能力。
通过专业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时及企业的生产计划安排课程内容,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授课,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全程参与生产实践;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习,以此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开设假期生产实践、综合实践训练和职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拓展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企事业单位,开展学生预就业岗位顶岗实习,历练职业本领,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方法和素质,具有本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