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2) 抗原抗体反应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2) 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2)抗原抗体反应Chapter 13 Antigen and Antibody Reaction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目的要求·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抗原抗体反应的带现象、前带、后带,亲和力、亲和性的概念;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

二、教学内容1。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抗原抗体的亲和性,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2。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

3。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反应物自身因素,环境条件,对照设置。

第二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大的是A.静电引力B.范登华引力C.氢键结合力D.疏水作用力E.分子间结合力2.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小的是A.静电引力B.范登华引力C.氢键结合力D.疏水作用力E. 分子间结合力3.抗原自凝现象出现在下列哪种情况A.反应pH达到或接近颗粒抗原的等电点B.反应pH达到或接近抗原的等电点C.反应pH高于颗粒抗原的等电点D.反应pH低于颗粒抗原的等电点E.反应pH高于抗原的等电点4.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A.特异性B.比例性C.可逆性D.亲和性E.带现象5.外-斐试验是利用了A.过量抗原B.共同抗原C.过量抗体D.亲和性E.可逆反应6.免疫血清制备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好。

B.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高,特异性好。

C.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低。

D.后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好。

E.后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高,特异性低。

7.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什么区结合的特异性A.可变区B.恒定区C.高变区D.超变区E.低变区8.下列哪种免疫血清与相应抗原结合可形成可见免疫复合物A.人B.马C.家兔D.猴E.牛9.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的合适浓度是A.固定的B.规定的C.与抗原相对而言D.随便设定的E.人为规定的10.有补体参与的反应最适宜的pHA.6.0~9.0B.7.0~9.0C.7.2~7.4D.6.0~8.0E.7.0~7.511.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通常使用什么溶液作抗原抗体稀释液A.0.70%NaCl溶液B.0.60% NaCl溶液C.0.75% NaCl溶液D.0.85% NaCl溶液E.0.95% NaCl溶液12.静电引力大小A.和两个电荷的距离成正比B.和两个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C.和两个电荷的距离成反比D.和两个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E.和两个电荷的距离平方不成比例关系13.抗原抗体反应比例不合适出现的沉淀物减少的现象称为A.前带B.后带C.带现象D.等价带E.等电点14.由于抗原过量导致抗原抗体结合物减少的现象为:A.前带B.后带C.带现象D.等价带E.等电点15. 由于抗体过量导致抗原抗体结合物减少的现象为A.前带B.后带C.带现象D.等价带E.等电点16.有关交叉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为非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B.由于不同抗原分子上存在共同抗原表位所致C.对免疫学诊断结果判断没影响D.利用交叉反应进行诊断典型例子是肥达试验E.利用交叉反应进行诊断典型例子是库姆试验17.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最终出现肉眼可见沉淀现象,其原因是A.从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B.从疏水胶体变为亲水胶体C.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导致蛋白变性所致D.抗原抗体结合作用和盐析作用共同作用所致E.蛋白质盐析所致18.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为A.37℃B.25℃C.4℃D.56℃E.45℃19.平衡常熟K是表示抗原抗体反应的A.特异性B.亲合性C.比例性D.可逆性E.非特异性20.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pH值是A.3~4B.5~10C.6~9D.9~10E.10~1221.下列关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A.抗原抗体反应有交叉反应,故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不强B.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抗体量略大于抗原量时,形成的复合物最大C.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复合物又可解离为游离的抗原与抗体D.抗体与抗原结合牢固,不易被解离E.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之间有明显的界限22.下列哪类抗体与相应抗原表位的亲和力最强A.IgG类B.IgM类C.IgA类D.IgEE.IgD23.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原理设计的免疫学技术是A.酶免疫技术B.放射免疫技术C.金免疫技术D.荧光免疫技术E.亲合层析技术24.影响抗原抗体反应速度的因素是A.电解质B.pH值C.温度D.抗体特异性E.抗原表位的数量25.下列哪种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中反应物自身的因素A.抗原的性质B.抗体的亲和力C.电解质D.抗体的浓度E.抗体的特异性(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下列哪些因素能引起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A.提高pH值B.增加离子强度C.降低pH值D.减少离子强度E.抗体亲和力低2.抗原抗体结合出现可见复合物要有电解质存在,关于电解质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进一步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表面失去电荷B.破坏水化层C.使复合物相互靠拢、聚集D.便于形成大块凝集、沉淀E.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表面电荷增多3.关于公式K=K1/K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2固定,K1越大,亲和性越高B.K1固定,K2越大,亲和性越低C.K1越大,与抗原结合越牢固D.K2固定,K1越大,亲和性越低E.K越大,亲和性越高4.在通常的血清学试验中,溶液pH偏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B.蛋白质分子带正电荷C.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极化的小分子D.蛋白质分子间不易靠拢E.蛋白质分子间不能形成沉淀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现象B.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沉淀现象C.粗糙型细菌在生理盐水中易出现自凝现象D.血细胞同IgG类抗体反应可出现凝集与现象E.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不出现沉淀现象6.关于温度的说法,下列哪些正确A.温度越高,抗原抗体分子运动越快B.温度越高,抗原抗体反应速度越快C.温度越高,抗原抗体反应速度越慢D.温度越高,抗原抗体结合越牢固E.温度高于56℃时,可导致复合物解离7.下列哪些属于抗原抗体反应A.沉淀反应B.凝集反应C.中和反应D.补体结合试验E.蛋白质变性8.下列哪些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A.抗原的性质B.抗体的亲和力C.电解质D.抗体的浓度E.抗原抗体的比例9.提高免疫学试验的可靠性措施,包括那些A.选择高特异性抗体B.选择高亲和力抗体C.合适的电解质浓度D.最佳的pH值E.采用非纯化抗原,保证其免疫原性10.有关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和力的描述,正确的是哪些A.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B.抗体的亲和力是指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有关 C.亲合性K值越大,其亲和力也越大D.抗原抗体反应的灵敏度与亲和性及亲和力无关E.抗体的亲和力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固,抗原抗体复合物越不易解离11。

临床做抗原抗体反应的实验中常设的对照有A。

阳性对照 B。

阴性对照 C。

空白对照 D。

标准品对照 E。

时间对照二、填空题1.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有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2.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一般以_________为宜,最适温度为________。

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 _____ 与_____ ___。

4.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温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冷凝集素在______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_________以上反而解离。

5。

抗原抗体的结合分子间的引力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 、___ _____和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题1.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 and antibody reaction)2.静电引力(electrostatic force)3.范德华引力(Van der Waals force)4.氢键结合力(hydrogen bonding force)5.疏水作用力(hydrophobic force )6.等价带(zone of equivalence)7.带现象(zone phenomenon)8.前带现象(prozone phenomenon)9.后带现象(postzone phenomenon)10.抗体亲和力(avidity of antibody)四、问答题1.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2.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3.什么是带现象?4.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条件有哪些?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条件因素?第三部分参考答案与题解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A型题):1.D2.B3.A4.A5.B6.A7.D8.C9.C 10.C 11.D12.D 13.C 14.B 15.A 16.B 17.A 18.A 19.D 20.C 21.C22.B 23.E 24.C 25.C(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ABCE2.ABCD3.ABE4.ACDE5.ABCE6.ABDE7.ABCD8.ABCD9.ABCD 10.ABCE 11。

ABCD二、填空题1.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 2.15~40℃、 37℃ 3.电解质、 pH、温度4.4℃、 20℃ 5.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引力、疏水作用力三、名词解释1.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它既可以发生在体内,也可以发生在体外。

2.静电引力:是指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又称为库伦引力。

3. 范德华引力: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又称分子间引力。

4.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氢受体原子间的引力。

如分子中的氢原子和电负性大的氮、氧等原子相互吸引的力。

当具有亲水基团(如-OH,-NH2及-COOH)的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即可形成氢键,使抗原与抗体相互结合。

氢键结合力较范登华引力强。

5.疏水作用力: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而产生的力称为疏水作用力。

当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相互吸引,从而促进其相互结合。

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6.等价带:抗原抗体反应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

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