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xx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笔者个人推测,在现代如创作出能够打动东西方读者的作品,作者必须既对中国哲学命运、宇宙精神,对中国诗、画和书法三为一体的艺术精髓、以及气韵、虚实相协、阴阳相调的中国艺术真谛有独到的体悟,同时又要对西方文学、艺术、哲学有深刻了解和把握。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简说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

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

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他乡遇故知”在德国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

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德国人不会很激动。

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

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

另一方面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儒家哲学体系裏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

这种道德文化裏恰恰强调的是一种“义”。

“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也是“义”。

现在有了一些变化,有的人主张义利兼顾。

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四、中西方哲学的融合全球化是当今中国哲学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今后发展必须依赖的基础。

伴随强势文明的向外输出,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在中国所形成的超级话语霸权对中国哲学来说几乎近于一次清洗,但未必是一件坏事,这本身就是全球化的必然组成部分,甚至还构成中国哲学再生的必须条件。

西方哲学的理性分析气质、批判创新精神及宗教坚执态度,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都应该成为重构未来中国哲学的可用资源。

五、学习西方思维方式长处1、西方现代哲学严格的概念分析、清晰的理性逻辑,能够极为有效地撑开国故旧学中含混不清、微言大义的思想内容,更有利于把问题说清楚,而不至于使丰富的哲学内涵始终无法进入当下人们的思维深处和学术话语。

2、西方哲学那种尖锐犀利的批判精神更能够对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起到激浊扬清的作用。

3、西方哲学所具有的丰富精神则可以成为中国哲学发扬光大的酵母。

传统中国哲学把太多的注意力或精力放在“学统”建构上,每说一句话都得有出处,每一个议论都得引经据典,这在客观上必然导致大批哲学家学术创造力的匮乏。

“我注六经”的解释学传统更使得中国哲学长期陷入“述而不作”的困难境地。

六、结束语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正确把握中西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必将会在经济文化日益国际化的契机下,抓住机遇,重塑国人风采,在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扬其精华的基础上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学术成就》周一平沈茶英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版2、《差异——一位中国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卢秋田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2月版3、《形而上学》亚裏斯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年12月第1版4、《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美]安乐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碎思宁发表于2005-6-15 14:19:00最近见到一个美国人,和他讨论,我感到他的思维品质很好: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他总是问:如何解决,你是怎么看的?你为什么是这样想的呢?有时候是自己随意说的,没有认真想过,经他这么一提醒,才发现自己的思维是不很严密的。

有时候感觉只是一种直觉罢了。

我在想,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看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不要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模糊呢?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二者差异的体现,我中午沉思,整理了如下几条:1、前者条分缕析,后者活稀泥看了一些书之后,我认为西方人是长于分析的,试举一例:最近读了一本书《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著。

商务印书馆)这里就有许多分析的例子,如:有三种主要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深思的生活,德性的选择适度的那种品质/在恐惧与信心、快乐与痛苦、财富与荣誉、怒气与羞耻、言谈与交往方面都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

慷慨是小笔财物给予方面的适度。

大方是大笔财物的花费方面的适度。

大度是对重大的荣誉的欲求方面的适度、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友善是社交方面的适度、诚实也是社交方面的适度、机智是消遣方面的适度(有品味地开玩笑的人被称作机智的)。

必要的肉体快乐并不是恶,过度才是恶。

快乐是一种善,但并不是最高的善。

不仅如此,亚氏还论证了许多关系,如正义、德性、幸福、快乐、善、恶、公正等伦理学范畴。

上面这本书,完全是亚氏分析性思维的体现。

还有黑格尔的《美学》,近代教育专著《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

都是西方长于分析的好例子。

中国有没有分析式思维呢?有,只是这种思维不是我们的传统和长项。

如孟子有分析性思维,如他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谈到,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还提出人心的“四端学说”。

《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代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是分析的例子。

墨家辨论,长于分析,但这些思想从来就没有成长中国文化的主流。

中国式思维是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叩其两端,取其中也。

这种思维的实质是要调和甚至取消矛盾调和的方法,难道我们真得不需要走极端吗?我们知道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如环境重要还是遗传重要,我们知道都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只这样停留在这个程度上,没有环境论者和遗传论者,我们如何能达到对这个问题清晰的认识呢?真得不需要分析吗?任务分类可能都是有,都是认识的需要,但却能促进我们的认识。

2、前者是清晰的,后者是模糊的仅举一个例子:德国人作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中国是用勺子舀的。

西方有实证主义哲学的传统、亚杰士多德的三断论,为他们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西方产生了一种哲学叫逻辑实证主义,它的一个特点是科学对象以可被观察的资料为限。

就是说概念一定要清晰。

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

如疲倦,如何才算疲倦呢,如果定义为工作效率下降,那么就精确了。

实验者就可以操纵这个变量了。

精确的。

西方有思辨哲学的传统,但是他们对一定概念的定义要求很严格。

中国式的思维与西方的就很不一样,这种思维对未来是通过直觉来把握的,未知生,焉知死,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我们的有些词简直没法让老外理解,理,气,道。

这都是什么意思呢?这些是什么呢?真不不可言说吗?3、前者价值澄清,后者价值灌输也就是说西方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式的思维则告诉我们如何去接受。

最明显得就是我们的道德,教育中我们总是以一种肯定语气,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育,而不重视价值的澄清,比如说,为什么我们必须遵守纪律,除了要扣分外,还在没有别的原因呢?我们是弱于分析的。

告诉我去作,但是为什么这样去作呢?没有理由,只是去作。

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但是孔子是一个述叙者,他并没有对为什么会是这样进行论述,之后,儒家的许多经典都是教义式的,如: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都是在以一点肯定的语气来说的。

但是为什么是这样的呢?xx人虽然在了极限的直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但微积分体系却是西方人建立的。

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中国人是大处着眼是有余,精微之处显得不足啊。

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这与中国的思维方式没有关系吗?当代心理学的许我范式是西方的。

三大流派都诞生于西方,与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没有关系吗?我不是说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文化都是错误的,其实西方的分析式思维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分理性化了,如何一直分析下去,就可能陷入怀疑之中,而不可自拔,但他们长于分析,严谨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不说过头的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这是我的收获。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008-10-3020:46谈及中西方这两个地域两个民族,我们总会想起他们之间是有着那么多的差异。

而种种差异最集中的表现莫过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虽然这只是两个民族之间总差异中的一种。

但正是这个差异导致了两个民族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