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2012研究生王东涛学号:055
【摘要】从产生方式上对中西方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并观察两方面的优缺点,进一步比较其产生的后果及互相学习的必要性,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

【关键词】东方人;西方人;思维方式;比较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

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

中庸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这些也是中西方人们认识的过程不同所导致的。

我认为东西方思维差异最主要的产生原因与东西方社会发展中,统治阶级的思维方式有关。

同时统治阶级又会有意识的将其思想灌输给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有主动向统治阶级的思想靠拢。

中国的思维核心是承认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变。

这一思维核心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产物,从古至今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的国家,在这样一个集体劳作的大社会环境中社会就成了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处在较高等级的人们总是希望较低等级的人永远支持并永远成为自己的附属,最求平衡与和谐,较低等级人们为了逐渐提升自己的等级,亦会通过调整自己的关系几比自己更低级的人的分配追求进一步的平和与和谐。

故此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来看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完全形成于处于统治阶级人们,当处于较下层社会结构中有一些标新立异的思想后,处于上层社会的人们开始进行同化、吸收并最终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这些提出新思想的人因为自己的思想被采纳而欣喜若狂,并通过其思想的改变跻身于更上一层的社会体系。

上层社会通过对不同思想的同化进一步使中国的主流思想演变成模糊、体验、直觉型的,是象征主义、相对主义、一元主义的思维模式,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这样就使得主流思想更容易包容和接纳外来思想并将其加工成自己的产物,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在国内的发
展壮大就可以充分的体现这一变化,之后再被这样的大主流来吸收、消化、总结、应用,渐渐地就形成了中国人中庸的大同思维体系。

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会更适合哲学与文学的发展,但这种思维体系中过于重视包容,故很少会出现思维方式或思想上的创新,只有当思维体系已完全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时才会再次改变。

相比于东方农耕文化重视生活背景与人际关系而言,西方工业社会更多表现为对于时间与效率的把握。

这种差异造成了两种社会截然不同的民族种族个性与发展模式[2]。

而西方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农业成分不占主流地位,各行各业自由发展,各行各业对社会的认识方法和方式也不相同,从而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亦多样化,并且在其社会形成早期等级分化不是很明显,会因从事行业的不同形成小的集体,这些小的集体会共同生活并认识周围环境,这样就逐渐形成共识,但他们的共识存在片面性。

当某两种片面思想相遇时就会发生认识上的冲突,从而导致局部的讨论,甚至战争。

当某一方面胜利或失败就会容纳另一思想,并设法了解对方但不会完全同意或接受,两种思想会同时存在,但并不能完全融合。

这样的一点一滴的最终形成了现代西方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因此,西方思想方式是从微观到宏观的。

这种思维方式适合科学研究及相关领域的进步。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只注重研究具体事物,进行实物验证,并且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没有相互联系;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由远古时代注重具体事物而逐步过渡到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出其规律性并指导实践,经过一次、二次抽象,形成阴阳五行八卦思维,形成“道”(宏观规律)等高级思维形式;而从具体事物的观察思维方式过渡到抽象思维方式,把握宏观,认识规律,至少要经过上千年或万年的时间也许才能完成,也就是说现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还处在中国人远古时期只研究具体事物还没有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

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
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

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

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善于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分析性[3]。

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在这样不同的思维方式持续生长条件下产生了中央集权及民主共和的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说到底是管理,协调特定人群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

而思维方式决定了特定人群的群体性格和群体意识。

社会制度如果和特定人群的群体性格和群体意识相背离,那么这个制度一定不是一个好的制度,一定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并被人民所抛弃。

从广义上来说,当今社会存在着两种制度,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种是西方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度。

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几千年来所采用的国家管理形式,它的表现形式就是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所以,这种制度形式把中国的封建社会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顶峰。

民主议会制,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制度,它的产生形式是和西方的由微观到宏观,以个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相适应的,所以西方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东罗马帝国时期与现在都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历史上任何出现过的,并证明是有效的,能推动社会到达某个高峰的制度,一定存在着合理性,一定存在着和这个特定人群的某种本质联系。

否者,他不会把这个人群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它可能在刚出现混乱的初期就被人们无情抛弃了。

民主共和给西方国家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如生产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而生产力极度缺乏,故
西方各国开始大量引进奴隶并建立殖民地,但最终因为其不能真正的兼收并蓄,最终导致这一时期的根本失败。

现代西方思维的代表英、美等强国,从对引进奴隶及对殖民地的统治的失败后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统治制度,并且把以往引进后强行统治再了解的过程转变为,先深入了解后对其领导阶级进行统治,实现对某一地区的统治,这就是学习了中国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本质的启发,但其仍是片面的,因为其仍未在国内实现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也会存在其弊端,最严重及明显的亦是在西方各国快速发展并大量引进奴隶并建立殖民地的同时,中国由于中央集权中心的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及昏庸统治,导致中国社会停滞不前,甚至沦为西方各国的殖民地,但这时中国人民又是采用了兼收并蓄的思维方式,由少数人引进了共产主义思想,重新武装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建立了目前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

因此说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最主要是其上层阶级思维方式不同引起的,如果目前中国或西方各国发现了彼此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优缺点并逐渐取长补短,那么其国家统治下的人民就会渐渐的向领导阶层提倡的方向改变,因此东西方思想差异是否会改变完全取决于双方领导者的思想是否会改变。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

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4]。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 任军莉. 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文化根源[J]. 江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9期
[2] 郑晓辉. 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7年第5期
[3] [法]科学与生活杂志2005年10月号, 美国人和中国人以不同方式看世界. 参见参考消息,2005年10月26日第8版
[4] 徐晓丹.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J]. 理论探讨, 2005年第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