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传递过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传递过程原理/Chemical Transfer Process(中文/英文)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学分:32/2.0
开课单位:化学与制药工程系
开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
选定教材:《化工传递过程基础》,陈涛,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参考书:《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原理》,威尔特(美),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的必修课。
是一门探讨自然现象和化工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速率的课程。
化学工程中各个单元操作均被看成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的特殊情况或特定的组合,对单元操作的任何进一步的研究,最终都是归结为这几种传递过程的研究。
将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理)的共性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三传")的原理系统地论述,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
各传递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类似性,虽然课程中概念、定义和公式较多,基本方程又相当复杂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可运用"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使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专业中有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共性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和掌握三传现象的机理及其数学描述,建立微分方程。
确定边界条件从而分别求出过程的解析、数值解或转化为准数关联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中传递问题的能力,为在工程上进一步改善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及控制过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具体为包括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非牛顿流体中的传递现象、粘弹性及广义牛顿流体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及其应用、边界层方程及其应用、湍流理论评价、能量方程、对流传热的解析、温度边界层、平壁和楔形强制层流传热的数学描述、湍流传热的解析计算、自然对流的传热过程等。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系统论述了化学工程中“三传”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传递速率的理论计算,“三传”的类比及传递理论的工程应用等内容,全书共分三篇,共12章。
1、绪论。
传递过程概论,阐述流体流动导论,了解三传的类似性和衡算方法。
2、第一篇(第2章~第5章)。
动量传递,包括动量传递概论与动量传递微分方程,动量传递方程的若干解,边界层流动和湍流。
了解平壁间的稳态平行层流,掌握圆管与套管环隙中的稳态层流及
流线和流函数,边界层的概念,掌握边界层分离的理论和方程,了解湍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光滑管和粗糙管中的湍流速度分布和流动阻力。
了解气液两相流体的流动形式。
3、第二篇(第6章~第8章)。
热量传递,包括热量传递方程和能量方程,热传导和对流传热。
了解稳态温度场和不稳态温度场的区别,导热问题的分析求解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了解单相对流传热的一般数学模型,熟悉边界层及其与对流传热的关系,理解平壁层流传热的分析解和层流传热的近似积分解的计算,了解沸腾传热机理,熟悉对流传热的过程和特点,掌握沸腾传热过程的分析。
4、第三篇(第9章~第11章)。
质量传递,包括质量传递概论和传质微分方程,分子传质和对流传质。
了解质量传递过程特征及微分方程的推导过程,理解分子在气,固,液三相中的传递特点,及相关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同类型对流传热特征及对流传质模型的建立方法。
5、第12章。
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论述湍流下热,质同时传递和平壁面上层流边界层中同时进行“三传”的精确解,了解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状态下微分方程的建立和精确解的确定方法。
三、学时分配
1. 传递过程概论2学时
2. 动量传递概论与动量传递微分方程4学时
3. 动量传递方程的若干解3学时
4. 边界层流动4学时
5. 湍流3学时
6. 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3学时
7. 热传导2学时
8. 对流传热3学时
9.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3学时
10. 分子传质2学时
11. 对流传质2学时
12. 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1学时
四、其他教学环节及考核方式
教学环节为课堂讲授。
课程采用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结合的办法。
平时成绩占30%,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70%。
五、大纲说明
执笔:刘审核:审定:日期: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