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颚式破碎机设计说明书

颚式破碎机设计说明书

目录一、概述 (1)二、工作原理 (1)三、结构分析 (2)四、设计数据 (2)五、机构的运动位置分析 (3)六、机构的运动速度分析 (4)七、机构运动加速度分析 (5)八、静力分析 (6)九、与其他结构的对比 (7)十、设计总结 (9)一、概述破碎机械是对固体物料施加机械力,克服物料的内聚力,使之碎裂成小块物料的设备。

破碎机械所施加的机械力,可以是挤压力、劈裂力、弯曲力、剪切力、冲击力等,在一般机械中大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机械力的综合。

对于坚硬的物料,适宜采用产生弯曲和劈裂作用的破碎机械;对于脆性和塑性的物料,适宜采用产生冲击和劈裂作用的机械;对于粘性和韧性的物料,适宜采用产生挤压和碾磨作用的机械。

在矿山工程和建设上,破碎机械多用来破碎爆破开采所得的天然石料,使这成为规定尺寸的矿石或碎石。

在硅酸盐工业中,固体原料、燃料和半成品需要经过各种破碎加工,使其粒度达到各道工序所要求的以便进一步加工操作。

二、工作原理图(一)如图(一)所示,1 颚式破碎机是一种用来破碎矿石的机械,机器经带传动,使曲柄2 顺时针方向回转,然后通过构件3,4,5 使动颚板 6 作往复摆动,当动颚板 6 向左摆向固定于机架1 上的定额板7 时,矿石即被轧碎;当动颚板6 向右摆离定颚板7 时,被轧碎的矿石即下落。

根据生产工艺路线方案,在送料机构送料期间,动颚板6 不能向左摆向定颚板7,以防止两颚板不能破碎矿石,只有当送料完成时,两颚板才能加压破碎。

因此,必须对送料机构和颚板6、颚板7 之间的运动时间顺序进行设计,使三者有严格的协调配合关系,不致在运动过程发生冲突。

由于机器在工作过程中载荷变化很大,将影响曲柄和电机的匀速转动,为了减小主轴速度的波动和电动机的容量,在曲柄轴O2的两端各装一个大小和重量完全相同的飞轮,其中一个兼作皮带轮用。

三、结构分析图(二)如附图(二)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

机构中活动构件为2、3、4、5、6,即活动构件数n=5。

A、B、C、O2、O4、O6处运动副为低副(7个转动副,其中B 处为复合铰链),共7个,即P l=7 。

则机构的自由度为:F=3n-2P l=3Χ5-2Χ7=1。

拆分基本杆组:(1)标出原动件2,其转角为φ1, ,转速为n2,如附图(二)(a)所示;(2)拆出Ⅱ级杆组3—4,为RRR杆组,如附图(二)(b)所示;(3)拆出Ⅱ级杆组5—1,为RRR杆组,如附图(二)(c)所示。

由此可知,该机构是由机架1、原动件2和2个Ⅱ级杆组组成,故该机构是Ⅱ级机构。

四、设计数据五、机构的运动位置分析(1)曲柄在如图(三)位置时,构件2和3成一直线时,B点处于最低点,L=AB+AO2=1.25+0.1=1.35=1350mm以O2为圆心,以100mm为半径画圆,以O4为圆心,以1000mm为半径画圆,通过圆心O2在两弧上量取1350mm,从而确定出此位置连杆3和曲柄2的位置。

再以O6为圆心,以1960mm为半径画圆,在圆O6和O4的圆弧上量取1150mm 从而确定出B点和C点的位置。

图(三)(2)曲柄在如图(四)位置时,在图(三)位置基础上顺时针转动。

以O2为圆心,以100mm为半径画圆,则找到A点。

再分别以A和O4为圆心,以1250mm和1000mm为半径画圆,两圆的下方的交点则为B点。

再分别以B和O6为圆心,以1150mmm和1960mm 为半径画圆,两圆的下方的交点则为C点,再连接AB、O4B、BC和O6C。

此机构各杆件位置确定。

图(四)(3)曲柄在如图(五)位置时,在图(三)位置基础上顺时针转动180°过A点到圆O4的弧上量取1250mm,确定出B点,从B点到圆弧O6上量取1150mm长,确定出C,此机构各位置确定。

图(五)六、机构的运动速度分析如图(四):ω2= n/30=3.14X170/30=17.8rad/sV B= V A+ V BAX AO2·ω2X⊥O4B ⊥AO2 ⊥ABV A= AO2·ω2=0.1X17.8=1.78m/s根据速度多边形, 按比例尺μ=0.025(m/S)/mm,在图1中量取V B和V BA的长度数值:则V BA=23.87Xμ=0.597m/sV B=60.4Xμ=1.511m/sV C= V B + V CBX √X⊥O6C ⊥O4B ⊥BC根据速度多边形, 按比例尺μ=0.025(m/S)/mm,在图2中量取V C和V CB的长度数值:V C=16.41Xμ=0.410m/sV CB=57.92Xμ=1.448m/s七、机构运动加速度分析如图(四)ω2=17.8rad/sa B=a n B04 + a t B04 = a A+ a n BA + a t AB√X √√X//BO4⊥BO4 //AO2 //BA ⊥ABa A= AO2×ω22 =31.7m/s2a n BA= V BA X V BA/ BA =0.3m/s2a n B04 = V B X V B /BO4=2.56 m/s2根据加速度多边形图3按比例尺μ=0.5(m/s2)/mm量取a t B04a t AB和a B 值的大小:a t B04 =40.57×μ=20.3 m/s2a t AB =67.4′×μ=33.9m/s2a B=40.82×μ=20.41 m/s2ωO6C=V C/O6C=0.43/1.96=0.22rad/sa n C=ω2O6C×O6C=0.222×1.96=0.1 m/s2ωBC= V CB/BC=1.45/1.15=1.3rad/sa n CB=ω2BC×BC=1.3×1.15=1.83 m/s2a C= a n O6c+ a t O6C= a B+ a t CB+a n CB√X √X √//O6C ⊥O6C ⊥CB //CB根据加速度多边形按图4按比例尺μ=0.5(m/s2)/mm量取a C、a t O6C和a t CB数值:a C=12.11×μ=6.055m/s2a t CB=38.14×μ=19.07m/s2a CB=38.31×μ=19.155m/s2八、静力分析对杆6F I6=m6a c=9000×6.055/9.8=5561NM I6=J S6α6=J S6a t O6c/L6=50×6.055/1.96=154N.mH p6=M I6/F I6=154/5561=0.03m在曲柄中量出2角度为2400则Q/85000=60/240得Q=21250N∑M C=0-R t76×L6+ F I6×0.92-G6×0.094-Q·DC=0R t76=(-5561×0.92+9000×0.094+21250×1.36)/1.96 =12566N 对杆5F I5=m5a BC=2000×19.155/9.8=3909NM I5=J S5αBC=9×19.155/1.15=150N·mH p5=M I5/F I5=150/1909=0.038m∑M C=0R t345×L5+G5×0.6-F I5×0.497=0R t345=(-2000×0.6+3909×0.497)/1.15=645.9N对杆4F I4=m4a B=2000×20.41/9.8=4165NM I4=J S4α4=9×20.41/1=183.7N·mH p4=M I4/F I4=183.7/4165=0.044m∑M B=0R t74×L4+G5×0.49-F I4×0.406=0R t74=(-2000×0.5+4165×0.406)/1=691N对杆3F I3=m3a A=5000×33.9/9.8=17296NM I3=J S3α3=25.5×33.9/1.25=692N·mH p3=M I3/F I3 =692/17296=0.04m∑M B=0-R t23×L3-G3×0.064-F I3×0.77=0R t23=(-17296×0.77-5000×0.064)/1.25=-10910.34N九、与其他结构的对比方案一:该方案的优点是结构相对简单,但是由于结构简单所以对各个构件的强度要求较高,结构运转时的稳定性不高。

而且只有三个杆件,所以在动鄂放大的载荷很小,也就是说不能满足扩大传动力的要求。

方案二:该方案和方案一一样结构简单,只需设计适当的凸轮轮廓,便可使从动件得到任意的预期运动,而且结构简单、紧凑、设计方便,但是凸轮接触应力较大,易磨损,只宜用于传力不大的场合,而且凸轮轮廓加工困难,费用较高。

综合考虑,选择六杆鄂式破碎机更为合理。

虽然由于惯性力大,六杆鄂式破碎机机件所承受的负荷大,振动大,所以对基础要求牢固(设备重量的5~10倍)。

当加料不均匀时易堵塞破碎腔,产品粒度不均匀且过大块(片状)较多。

由于动鄂垂直行程较大,物料不仅受到挤压作用,还受到部分的磨剥作用,加剧了物料过粉碎现象,增加了能量消耗,鄂板比较容易磨损。

但是六杆鄂式破碎机破碎腔深而且无死区,提高了进料能力与产量;其破碎比大,产品粒度均匀;垫片式排料口调整装置,可靠方便,调节范围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润滑系统安全可靠,部件更换方便,保养工作量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运营费用低;单机节能15%~30%,系统节能一倍以上;六杆鄂式破碎机排料口调整范围大,可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噪音低,粉尘少。

而且结构相对前面两种方案来说复杂一点,多增加了几根杆链,这使得该结构运转更加稳定,同时对各杆的要求强度较前两种要低。

十、设计总结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了解和掌握了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对机械原理这门课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加强了对机械原理的知识的应用。

通过研究设计这铰链式颚式破碎机,使我对连杆设计有了进一步了解。

刚开始时我认为这很容易,但是到真正做时我才发现真的很难。

需要很多的学科结合在一起使用。

在结合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的知识衔接不上。

有时甚至寸步难行,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但到后来随着越来越熟悉的的使用,我的速度加快了很多,将很多的学科结合起来再也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了。

在这次的设计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坐在教室里的我们无法去学会的,有些东西不是自己亲身体会光靠别人讲解是无法去理解的。

我真的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的课程设计,我在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得到了很多快乐,更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薄弱之处需要自己去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