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品”看“人品”
——例谈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入眼、入心、入笔、入格”是写字教学的四个基本过程。
这四个过程,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
写字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入眼、入心、入笔、入格”的过程,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学习写字的方法技巧,挖掘汉字特有的美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做人的道理渗透其中,塑造端正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小学写字教学德育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熟练、易认。
”这句话不但道出了写字教学的目的,而且也包含着对写字习惯的要求:规范、端正、易认。
写好字从表面上看是学会一种技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素质,本质上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承袭。
我们的写字教学应充分发挥其陶冶性情之功,努力培养学生的美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心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大力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名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写字对小学生的教育功能。
俗话说:字如其人。
在写字教学中,深切地感悟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一、巧用资源,创设情境,让字“激趣”
汉字不是无情物,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
一个汉字一幅画。
如象形字“日”、“月”就很像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高挂在空中;“山”字中间一峰突起,周围群山环抱,神形兼备。
汉字发展演变至今,很多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都可以让人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如“乒乓”二字,不但象声,而且象形;“甩”字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背后还有故事:学生可以从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变“墨池”的故事中学到勤奋;从欧阳询露宿碑旁三天三夜,学到对书法的痴迷;从怀素写穿木板的故事中学到持之以恒等。
因此,写字不单是一种书面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具有审美的价值。
写字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汉字书写美的规律,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汉字“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
二、直观演示,仔细观察,让字“入眼”
细心观察是写好字的重要前提。
实践证明,要想把字写正确,需要观察;要想把字写美观,更需要观察。
“观察”,不是让学生自己看着字,而是需要老师提供方法,要给学生展现一个完整的指导过程,即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怎么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利用投影、录像、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观察汉字,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
即先从整体上看看要写的字的样子和特点,对字形形成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再仔细观察字的各个部分,看看它是由哪些部件或哪些笔画组成的,这些部件、笔画是不是变形后组合在一起的;最后再综合观察字的框架结构,看看整个字是什么结构方式,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何。
只有这样全面观察,深入掌握汉字的笔画、部件及整体结构,才能使汉字以正确地视觉形象映入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参照的“书写形象”,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美,为他们写好汉字打下“眼中有数”的基础,为写好字作充分的准备。
都说“一撇一捺写出人”,其实这撇捺之中蕴含着极为深广的做人道理。
在写字教学中,我时常和学生强调:横平竖直。
其实也就将做人的道理渗透给了他们。
我想通过写字教学,让学生们领悟到不简单的做人道理。
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学生年纪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对于善恶美丑也只是停留在表层而已。
所以我很注重在写字教学时透过笔画去教育他们,教育学生写字如做人一样,要“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三、有效指导,以思助学,让字“入心”
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识写分开”的精神,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让学生练写的字,都是学生基本了解字义,能在口头上和书面中初步运用的字。
这些字的字音、字义及其初步形态已留在学生心中了。
教学时,要在指导学生细心观察汉字的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经历“成字于胸”的心理过程:(1)这个字在哪里学过,有哪些意思?(2)这个字经常和哪些字用在一起,对我们说话、写作有什么作用?(3)要写好这
个字,必须重点写好哪些笔画或哪个部件?
学生思考上述问题,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心理图式,激活思维,进而将字的音、形、义有机地统一起来,对汉字进行新的认识与重组,又能引发学生的审美追求,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美化汉字的线条与结构,使汉字以完美的形象整体地、个性化地构建于学生心中。
四、描摹仿影,精心历练,让字“入笔”
入眼、入心为的是入笔。
要入笔,还需反复练写。
练写就应该坚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指导学生进行精心练习,首先教师进行范写并辅以生动简要的讲解,给学生实践美以最直观、最形象、最切实的指导。
让学生从范写中感受到运笔应有轻重之别、快慢之分;体会到要使整个字结构美观,应在关键部件的书写上摆好位置。
接着,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写字,做到坐立端正,凝神精心,笔无虚“发”。
最后,让学生进行描字和仿影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整个书写过程真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每写一遍就巩固一遍字的结构方法和笔画的基本写法。
从练写的整个过程看,应先练习笔画和部件,再练习框架结构。
同时,对其中的每一步训练都必须环环过关,步步到位。
如练写笔画,一定要从怎样下笔、怎样运笔、怎样收笔抓起,并通过反复操练来掌握要领和技巧。
就写一个字而言,先要将一个字写正确、写规范,然后再通过美化某些笔画、优化整体结构等措施,把整个字写好、写美。
在范写指导时,教师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把笔画书写的方法寓于节奏训练中,通过编顺口溜、打比方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住笔画和字的特点。
如写“横”时,“落笔轻,行笔畅,收笔回”,要求学生做到念口诀与做运笔动作协调一致,培养学生的书写动感和节奏感。
练字是件磨炼意志力的事儿,尤其是好动的小学生,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书法家苦练书法的故事,经常开展“我讲书法家故事”活动,如,池水尽黑的王羲之、巧穿木板的怀素等,这些书法家的故事给了学生巨大的精神激励,使他们逐渐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动笔就不苟、逢写必规范”的好习惯。
无论什么作业、无论什么场合,只要提笔写字,就要态度认真,力争最好。
五、引导熏陶,动笔有情,让字“入格”
“格”是一种心理镜像。
这种镜像是长期观察、思索、历练、感悟的结果。
“格”具有渐进性,坚持练习,持续发展,不断积累,“格”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完美;“格”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心中的“格”各不相同,这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的人写出来的字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有的人写字平整方正,有的人写字秀逸典雅,有的人写字纵横飞扬,有的人写字紧凑有力。
这都源于人的情感、态度和气质的不同。
“字如其人”、“见字知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说,人的感情、态度和气质对练字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所以,指导学生写字,先要引导学生以美好的情感、良好的态度和上佳的气质表现来写好每一个字,历经每一次写字过程。
只要逐步引导、熏陶,让学生渐渐形成动笔有情、情中书写的良好写字心理,他们就一定能写出充满个性的字来。
当学生在书写练习中逐步感悟发现,在引导熏陶中慢慢成长,进而步入“用情写字,乐在字中”的写字境界时,好字之“格”也就在他们心中形成了。
综述所述,“入眼、入心、入笔、入格”是写字教学的四个基本过程。
这四个过程系统设计,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
我们在指导学生把汉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美观的过程中,把“书品”和“人品”结合起来,把写字教学变成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人文教育、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的过程。
所以,写字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入眼、入心、入笔、入格”的过程,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学习写字的方法技巧,培养写字的情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写字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1,34.
【2】季伏昆《中国书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17.
【3】阎海波《谈书法教学中的悟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A].
于植元,栾传益《书法教育研究文集》[C].大连出版社,2000,91.
【4】徐惠仁《用过程思想引领教学创新》,上海教育科研,2010,70
【5】刘武宏《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高效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