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参考课件)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参考课件)
32
五、恐慌及其特征
2010年2月,从20日下午到21日凌晨,在山西 省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地出现的“地震谣 言”,造成部分群众情绪紧张,走出家门、露宿街头的 情况,出现公众恐慌情绪。 由于听信“地震”传言,一些市民从21日凌晨开 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太原市的一些公园、广场和 交通干道的空旷地带停满了私家车。凌晨4点半左右, 宽敞的迎泽大街已变成了拥挤的停车场,不少群众都是 听闻“地震”的传言,拖家带口来到这里。
11
价值累加理论: 结构性助长 社会控制机制 结构性压抑
集群行为
行动动员 突发因素
12
普遍的信条
以监狱骚乱为例。 结构性助长:如果所有犯人一天24小时都紧闭在牢房内,监狱骚 乱则无法发生。 结构性紧张:监狱骚乱通常由于糟糕的食物、拥挤的环境和种族 歧视引发。 普遍的信念:骚乱能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从而使犯人们感到难 以忍受的环境得到改善。 突发因素:某个犯人受到当局严厉而不公的处罚的事件可能促发 监狱骚乱。(如被指控残暴殴打黑人司机的四名白人警察被宣告 无罪后激发了持续四天四夜的洛杉矶骚乱事件) 行动动员:犯人首领的鼓动。 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控制机制可以是预防性的,也可以是应急性 的。对异常正在发生的监狱骚乱,官方采取的手段,将决定骚乱 持续的时间和造成的损失。
9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个体行为
集群行为
黎朋: (1)置于许多人中, 失去个性。 (2)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容易受到暗示与感染。 (3)失去个人责任感,从而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10
其他人的解释: 麦独孤:个人的天性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造成的。 奥尔波特: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布鲁默等:社会互动。 特纳:特殊情境中的紧急规范。 斯梅尔塞:价值累加理论。
16
二、暴乱 暴乱是行动群众的一种。成员从感情上倾向于暴力 行动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虽 具有组织性,但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难以把 握的。) 公开的暴力活动。(视频: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2009.7.5) 私刑
17
三、骚乱 也是行动群体的常见形式,是一种暴力的和破坏欲 的集体爆发。比暴乱更缺乏结构性、目的性和统一性。 其本质应该是那些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并给社会的 公共利益带来永久性的危害的人群行动。(人民的斗争 不是骚乱)
35
第四节 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前面几种类型的集群行为,都要涉及到参加者之间一定 的接触或相互感染。在社会生活中,集群行为还表现为 一种更加分散的方式,这就是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 为。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流言与谣言即属此类。这种信 息传播方式的集群行为,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像暴乱、骚 乱、时尚及恐慌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它同样能对社会生 活产生强大的影响。某些流言和谣言常常能够发展成为 更为集中的集群行为。由谣言而制造的财政与经济恐慌 就是常见的事例之一。
在15-17世纪,时尚是阶级地位、宫廷特权的标志,在 实践中是贵族专有的,大众无权称自己是时尚的。
18、19世纪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增
加、生产率的提升、劳动分工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 扩张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贵族不再单独引领时尚,中
产阶级开始逐渐渗透到时尚的社会空间。
20、21世纪,时尚日益大众化,不分阶级和地位, Anything Goes!
27
四、时尚的传播规律 (1)时尚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正比。(全 球化) 资本、商品、信息和消费的全球流动性,加速了时 尚的跨国旅行。 全球流动性等级体系: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在世界 范围内的分配与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由于经 济和文化的强势,往往成为时尚的“领跑者”和“输出 者”,而不发达国家则通常呈现为“跟随着”和“接受 者”。 在全球化的现代性格局中,时尚日益成为文化资本 争夺的场域(布迪厄)。
13
第二节 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
面对面的互动
分散的大众
如暴乱、骚动等
如时尚、恐慌等
14
一、群众的类型 群众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而临 时聚集在一起的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人群。 (1)偶合群众 (2)常规群众 (3)行动群众 (4)表意群众
15
行动群众 正在行动的人群。暴乱、骚乱、从事其他极端活动的 人群。违背常规的行为规范,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诱因、经受强大压力的社会人群、寻找解脱。 表意群众 可以提供感情表达释放机会的人群,为了成员的个人 满足而组织起来的。 庆祝丰收的人群、宗教节日的集会人群。
30
(4)在传统的社会,时尚流行遵循的基本是所谓的上行 下效规律。
时尚总是阶级的时尚,较高阶层的时尚有别于较低阶层 的时尚,而且在较高阶层的时尚被放弃的时刻,正是较 低阶层把它学会掌握的时刻。 现在下行上效也日益明显。
31
(5)时尚的流行常常会传播的远广而失其本来面目。 从中心传播到大众的过程中可能改变原型。
20
界定二: 时尚是一种矛盾的社会现象。 模仿与区隔(imitation/distinction) 普遍性与特殊性(universality/paticularity) 屈从与权力(submission/sense of power)
持久性与易变性(duration/mutability)
创造与破坏(creation/destruction) 时尚的历史就是企图将上述两种对立的倾向越来越完美 地调节为流行的个人与社会文化的历史。 ——齐美尔《时尚哲学》
28
(2)时尚的变迁有时呈现为周期性的循环往复状态。
易变性:时尚意味着高速流动,迅速倒转,机会均等的幻象
以及高可变性。赶上潮流总是不断地变成“过时”。(周期 短)
创新和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引发新一轮模仿和创新,时尚
之机制就如一个旋转木马,或者更形象地讲,像一台永动机。 (原因)时尚的发展壮大导致的是它自己的死亡,因为它的
21
界定三: 时尚是周期性的文化消费实践。 时尚的“循环”: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同样都应该做 到“跟上潮流”,并且每年、每月、每个季度对自己的 服装、物品、汽车进行再循环。假如不这么做,就不是 消费社会真正的成员。然而,很显然这种情况并不意味 着持续的进步:时尚是任意的、变换的、循环的而且对 个体内在品质毫无裨益。尽管如此,它仍具有某种深刻 约束的特性,而其必然后果便是个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 或遭到淘汰。——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社会心理学
社会0801
1
2
5月21日凌晨4时30分左右,深圳富士康龙华园区又发 生一起坠楼事件,据悉坠楼男工南某,21岁,湖北人。 南某坠地后受伤,被送到龙华医院后不治身亡。这是今 年以来富士康科技集团第十名坠楼的员工,共造成8死2 伤。
3Leabharlann 第十一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 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第二节 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第三节 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第四节 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第五节 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36
一、流言与谣言的性质 流言(gossip)和谣言(rumor)都是在社会大众 中相互传播的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流言和谣言虽然都 是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但两者严格说来还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无意讹传的,后者则是有意捏造的。考虑到流言 和谣言的传播是匿名的,且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扩展,很 难寻访到它们的最初来源,以致我们常常无法确定传播 者的动机,从而无法有效地将这两者分开;加之有些传 闻事后证实并非毫无根据,只是在传播之时尚未获得官 方渠道的证实,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常常会将流言和谣言 统称为传言(Legend)。
33
恐慌是分散在人群中的集群行为。 是公众乃至一般社会大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 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作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心理与行 为反应。 产生的原因:耸人听闻的留言或传闻,或现实的社 会危机。 后果:社会关系处于不合作和不合理的状况。反而 增加了对人们的威胁。
34
由传言或谣言引起的社会恐慌或大众恐慌。这是人类社 会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问题是当类似的现象发生的时 候,社会用什么方式处理它,能不能有效地处理它。处 理得好,社会的代价会比较有限,处理得不好,社会就 会付出重大的代价。 其中的一种可能就是由恐慌导致社会骚乱,类似的事情 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比如,许多人都知道的,在 70年代,美国广播电台广播了一个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 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结果引起各种传言,最后 竟然引起一场社会骚乱。
24
时尚不同层次的演变:时髦、时尚、时狂 时髦:一种零散的,短暂的时尚。是时尚的最为常 见的初始形态。参与者的身心投入程度不高,具有明显 消遣性的集群行为方式。 时尚:一种相对持久且较为成型的生活或行为模式; 参与者的身心投入比时髦的追随者要高,但是任是一种 温和层次的情绪唤起。 时狂:时尚发展的极端形式,参与者已经是一种不 理智的状态。身心投入极高,达到亢奋的地步。这种集 群行为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4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一 、集群行为:性质特征 二、集群行为的条件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5
一、集群行为:性质与特征 1、定义 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 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2、特征 自发性、不稳定性、无组织性 3、后果 较强的破坏性和反社会性(也有特殊情况)
6
二、集群行为的条件 (1)环境场所。特殊的场合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的刺激 做出自发的反应。 (2)失范。一大群人失去了必要的行为规范。 无规范状态 如:电影院突然发生火灾,在闻到糊味和看到火光 的那一刻起,社会情势发生了戏剧般的变化,此时的目 标和手段是模糊的,形势也让人难以把握。大家不知所 措,因为以前可能从来没有经历过火灾。于是大家可能 会歇斯底里的逃离火灾现场。 (3)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社会控制机制最薄弱的环节 或者是社会控制的严厉措施突然放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