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恽代英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
原籍江苏武进人,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
中华大学毕业。
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
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1人物介绍恽代英(1895--1931)原籍江苏省武进县,生于武昌。
武昌中华大学文学系毕业。
“五四运动”时,他就深入湖北黄冈农村,宣传发动农民,还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915年参加新文化运动,在《东方杂志》、《新青年》上撰文,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封建文化。
1919--1921年,他在湖北创办“利群”书社和“共存社”,团结进步青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即加入共产党。
1923年被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任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以其雄辩的才能、生动的文章、热忱的激情,教育了广大革命青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他和毛泽东、邓中夏、向警予等参加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领导工作,编辑《新建设》月刊,宣传我党原则立场,批驳国民党右派的种种谬论。
“中山舰事件”后,为加强黄埔军校的领导工作,党派恽代英到黄埔军校任主任政治总教官。
在蒋介石加紧反革命活动的情况下,他就军队的建设、政治工作等写出了重要的论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同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928年后,在党中央宣传部工作。
1930年在上海被捕,被关押在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军人监狱”,化名为王作林。
后来被叛变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特科负责人顾顺章指认,暴漏了身份,三天后,也就是1931年4月29日中午在南京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6岁。
1924年恽代英从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
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
1926年5月被党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和中共党团干事。
1927年1月到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任政治总教官。
同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行径进行坚决斗争。
7月恽代英奉中央之命赴九江,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
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1928年底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等职,曾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
1929年6月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恽代英是敌人切齿痛恨的共产党人。
早在黄埔军校,恽代英便被蒋介石认为是“黄埔四凶”之一。
因此把他作为重点搜捕对象。
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在狱中,恽代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
1931被杀害于南京,时年36岁。
遗著编为《恽代英文集》等。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这是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青年的领袖和导师恽代英就义前留下的感人肺腑的诗篇。
2生平经历恽代英,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官僚家庭。
父亲恽爵三为清朝知府下属八品官,母亲陈葆云出身于士宦之家,是代英的启蒙老师。
代英兄妹5人,他排行第二。
代英从小酷爱学习,每看到一本好书,便废寝忘食地阅读,非读完方罢休。
1913年,他考入武汉中华大学预科,1915年进中华大学文科攻读中国哲学。
他十分重视“砥砺行为,敦进学业”。
他博览群书,除了阅读大量社会科学方面的中外书籍,还涉猎自然科学。
他的学习成绩优异,深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敬慕。
他擅诗善文,还具有演说的天才。
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恽代英追求真理,在《新青年》、《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冲锋陷阵的猛士。
20世纪初叶,在中国大地上,一批进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1917年10月,恽代英和梁绍文、洗震、黄负生等创办了互助社。
互助社的宗旨是“群策群力,自助助人”。
互助社是武汉地区诞生的第一个进步团体,也是中国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
1918年夏,恽代英大学毕业,担任中华大学附中教务主任。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消息传到武汉,恽代英和互助社的成员热烈响应。
他书写《四年五月七日之事》、《呜呼青岛》的传单散发,并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和集会。
掀起了武汉三镇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浪潮。
武汉人民的革命斗争,迫使湖北督军王占元向北洋军阀政府和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去电,要求拒绝签字。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920年2月1日恽代英和林育南等创办了“利群书社”。
书社经销《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和《新青年》、《共产党》等刊物。
书社每天吸引着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和群众,是武汉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恽代英在1919年10月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春,他受少年中国学会的委托来到北京,负责编辑《少年中国学会丛书》。
6月,恽代英回到武昌。
同年秋到安徽宣城,任省立第四师范教务主任,随读的有李求实、吴华梓、刘茂祥等。
他到校后,对学校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指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举行“五四”、“五七”纪念会。
由于恽代英的革命活动,宣城地方反动势力恐惧万分,诬指恽代英“组织党羽,煽动学生,图谋不轨,大逆不道”,安徽省军阀下令通缉恽代英。
恽代英被迫于1921年5月离开了宣城,只身经芜湖、安庆,来到南京。
同年7月1日至4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梅庵举行年会。
年会在讨论学会宗旨和主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邓中夏坚决主张学会应确定社会主义方向;左舜生等则坚决反对,主张学会应成为从事“社会活动”的改良主义团体。
恽代英在年会上,起初采取调和态度,以免学会造成分裂。
年会的后期,当他完全意识到学会不可避免要分裂时,就在大会上作了《学会前途危险,应讨论如何分裂》的发言,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这场斗争教育了恽代英,使他寄托在少年中国学会上的改造中国的希望破灭了,加速了他向马克思主义转化的步伐。
会后,恽代英返回武昌。
7月中旬,恽代英、林育南、李求实等在湖北黄岗成立了“共存社”。
共存社的宗旨是:“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
”这表明它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小组性质的革命团体。
它的成立,标志着恽代英、林育南等先进青年已经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
恽代英闻讯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10月,恽代英到四川泸州川南师范任教,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
次年5月,他在该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进步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等著作。
在此基础上,他又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为在四川发展革命力量奠定了基础。
1923年1月,恽代英因遭受军阀张英的迫害,愤然离开了泸州,到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执教。
同年夏,他应上海大学校务长邓中夏的聘请到上海大学任教。
他和邓中夏、肖楚女等人一起为我党培养出许多优秀干部。
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南京举行,恽代英出席了会议,并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不久增补为中央委员,负责宣传工作。
团“二大”结束后,恽代英到上海和邓中夏筹办《中国青年》。
10月20日,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正式创刊。
恽代英是《中国青年》的编辑。
他除精心编辑外,还为《中国青年》撰写了200多篇文章和通讯,受到广大青年的衷心爱戴和崇敬,称赞他是良师益友。
恽代英撰写的这些文章,为我们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国民党“一大”后,恽代英受党的指派,和毛泽东、邓中夏、向警予等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作。
恽代英任宣传部秘书。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
为了深切悼念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国共两党联合发动社会各界举行追悼会,掀起了广泛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宣传。
恽代英参加了上海执行部举行的各种追悼活动,他还奉上海执行部之命,来南京举行悼念和宣传活动。
4月21、22日两天,南京各界人民隆重举行悼念孙中山先生的大会和活动,计有10万人参加。
恽代英、何香凝、邵元冲、杨杏佛等发表演说,对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国民革命进行了宣传。
这一年上海爆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恽代英是这场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之一。
他领导了上海学联和全国学总党团,负责青年学生工作。
为了把“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推向全国各地,运动一发生,他以上海执行部的名义发电全国,要求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声援上海爱国运动。
在运动高潮中,他来到南京进行宣传鼓动,向南京人民介绍了“五四”惨案的情况,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
7月15日至19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南京召开第六届年会,这也是少年中国学会的最后一次会议。
在会上,他又一次与国家主义派进行了斗争。
7月19日,恽代英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表题为《五四运动》的演说。
党为了加强对黄埔军校的领导,1926年5月,调恽代英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总教官。
这时蒋介石正加紧阴谋篡夺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恽代英领导军校内的党团员,团结国民党左派,与蒋介石进行斗争。
7月,广州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组织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恽代英奉命留守广州。
10月15日至28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中央执行委员及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
恽代英和宋庆龄、毛泽东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决定中央军校政治科迁到武昌,恽代英也奉命到武汉中央军校政治科担任领导工作。
1927年蒋介石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武汉三镇顿时掀起了反蒋斗争高潮,恽代英领导军校师生参加了反蒋斗争。
22日,《汉口民国日报》发表宋庆龄、邓演达、恽代英、毛泽东等联名讨蒋通电;次日军校学生和群众30余万人,在阅马场举行声势浩大的讨蒋大会,大会通过《讨蒋通电》。
军校政治部的《革命生活》日刊还出版了《讨蒋特刊》,发表了《讨蒋通电》。
在一片讨蒋声中,这一年的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恽代英出席了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
会上,恽代英和瞿秋白、毛泽东等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进行批评,迫使陈独秀作了检查。
5月17日,国民革命军独立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叛变,恽代英率领军校学生随叶挺部队赴前线讨伐夏斗寅,取得了讨夏的胜利。
继夏斗寅叛变后,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制造了“马日事变”;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武汉三镇沉浸在一片恐怖之中。
反革命的屠杀,吓不倒中国共产党人。
7月上旬,党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成立了周恩来等9人组成的中央临时常委会,代行中央政治局的职权。
临时中央派李立三、恽代英、邓中夏等一部分中央负责同志和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前往江西九江、南昌,到叶挺、贺龙部组织革命力量,南征广东,重建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