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把主体与客体的范畴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改变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割裂开来孤立进行探讨的习惯思维,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和客体的主动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必要探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不同观点,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科学内涵,把握主体与主体性的内在联系。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看法很不一致。
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解:一是单主体说。
单主体说又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两种。
前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其主观能动性仅限于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受教育者不能成为主体。
后者则认为受教育者才是主体,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服务的,不应是主体,但无论是教育者主体说还是受教育者主体说,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这就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元论,避免了二元论,这是合理的。
但教育者主体说在坚持教育者是主体的同时,否定了受教育者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主体的可能,而受教育者主体说则认为受教育者是主体,否定了教育者是主体。
这两种观点又都有其片面性。
二是双主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
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
从受教育过程看,受教育者是主体,施教者是客体。
双主体说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作用特别是一定条件下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积极意义和启发作用。
但它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变成了 两个主体 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既难以避免二元论之嫌,又混淆了不同概念。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承担、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受教主体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动者或作用对象,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这一观点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的主动作用[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相互关系[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互以对方规定自身的存在及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根本特点是具有客体性,但又具有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相互关系模式,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新的发展路向。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2)04-0034-05思想道德修养骆郁廷(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3A论文网:aaalw.com 张编辑QQ:1105665661与自我教育时的主体作用搞混淆了,陷于自相矛盾之中。
三是多主体说。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介体、环体也能成为主体,因而不只是一个主体,而是有多个主体。
多主体说看到了客体、介体、环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可取之处,但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充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际上是一种泛主体论。
泛主体论否认了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贬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实质上是无主体论。
四是相对主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相对存在的,它们之间的界限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只有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才可能划分主体与客体。
这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相对性,但没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绝对性。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组织、实施者,这一点是绝对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绝对性存在于相对性之中。
上述不同看法,实际上是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涵义理解不同所造成的。
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呢?我认为,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体的涵义,主要不是讲数量,而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按此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
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对应,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
主动性,是指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创造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前瞻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现实,从受教育者现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又要放眼未来,引导受教育者养成与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具备主体性,即使身为教育者,也不能很好地履行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难以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了主体性,切实履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强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效率。
因此,有否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备条件,不断增强主体性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不同的类型。
一般说来,可分为两类:一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要是指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个人,如领导者、思想宣传工作者、教师、家长等。
一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主要是指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群体组织,如各种组织、团体、机构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又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正式批准成立,具有严密组织结构和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组织、团体和机构。
如共产党等政党组织,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以及其他各种行业协会组织;一种主要是根据兴趣、爱好、情感等有领导但自愿组合成立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群体组织,如学校的学生社团,工厂、农村、街道的各种兴趣小组,各种业余文艺、体育团体及其他各种非正式群体,等等,这两种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互补作用。
前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具有主导性、权威性和系统性;后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具有情感性、渗透性和多样性。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发挥组织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也要发挥比较松散的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与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有所不同。
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划分的,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领域,无疑也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赋予对方以自身的规定性,或者说按照主体的要求去努力塑造对方。
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作用对象不是物,而是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划分的,准确地说,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
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对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客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
受动性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对象的客体,必然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施加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影响;受控性是指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受到主体的主导、支配和调控,处于从属的地位;可塑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影响和塑造下,思想行为发生主体所希冀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他们在接受教育时,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具有主动性。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同于一般物质客体的根本特点之一。
正是由于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接受教育,因而只有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当然,这种主动性是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而不是教育的主动性,它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的特殊表现形式,它不能因此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仅具有主动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主体性,这是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时不能不特别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有了主体性才能成其为主体;客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具有的,有了客体性才能成其为客体。
但在一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会获得主体性,并转变为主体。
比如,当受教育者对他人进行教育时,就会获得和增强主体性,逐渐成为主体。
这就是说,主体与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认清这一点很有意义。
当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也已不单纯是受教育者了,而同时成为教育者,自己承担起了对自己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
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于自身。
对这种情形,可称作客体主体化。
实现客体主体化,对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还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有不同的类型。
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客体,如每个学生、干部、知识分子等,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客体,如学生群体、工人群体、干部群体、共产党员群体、共青团员群体,等等;既包括稳定的群体,如有固定单位、固定工作的群体,又包括流动群体,如民工群体、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留学生群体,等等。
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中的个体与群体、固定群体与流动群体结合起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存在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各种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因此,我们不仅要弄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内涵,更要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及其结合方式。
这是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因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主要有:第一,主体中心模式。
它是以主体为中心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特别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客体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