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赏鱼资料(DOC)

观赏鱼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1.5h)一、概念观赏鱼指以供人们休闲欣赏为首要目的,具有特殊色彩和奇异形体的小型化养殖鱼类。

观赏鱼是一种特殊的活的商品。

养殖的过程和目的都具有相同的意义,都是为了观赏和娱乐,同时某些大型的品种还兼有食用的功能(但不同于单纯食用鱼养殖)。

因此观赏鱼养殖具有相当大的高附加价,发展空间很大。

观赏鱼的社会特点主要有三:生物特性,可满足人们对活体小型动物的喜爱欲望,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一种回归心态;文化特性,是人们用来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可满足人的好奇心和对美的事物的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经济特性,是人们生产收益的重要方式,高品质观赏鱼所形成的高附加值,是商品经济价值的最终体现,并为社会所认同。

观赏鱼主要有三大类:金鱼、锦鲤、热带鱼(淡水鱼、海水鱼)。

最常见的是淡水品种。

二、观赏鱼养殖历史与发展1、金鱼起源于中国,由鲫鱼变异而来,直到现在仍有原始野生种群,(天然红鲫)。

养殖历史至今已有1700多年。

晋代,在庐山山洞中发现有一种赤鳞鱼,后来记载《述异记》中成了金鱼的发展史;唐朝已有专业养殖的记录,但目的是用于佛教中的“放生”;在南宋这种鱼由野生移人家庭用于观赏目的养殖,金鱼的品种也逐渐演变出五花、双尾、凸眼、长尾短身等品种;明朝时正式取名“金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明确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名贵品种;元朝时南方的养殖方式开始向北传移;到清朝时金鱼养殖遍及全国,形成一定的规模化。

清代传去日本,转传欧洲,再到美国。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金鱼原自中国,但一直没有在日本发展,到70年代才有了比较高档次的品种代表种有兰畴和琉金。

其中琉金不是日本正宗金鱼,琉金是古琉球王国的国粹,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后,琉金才成为日本的金鱼品种。

二十世纪以后,科技元素的加入,养殖技术更加发展,品种选育十分精至,养殖规模扩大、产销批发都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

据统计:到1982年,金鱼的品种已有240个。

近20 多年已有超过500多个品种。

2、锦鲤由鲤鱼变异而来。

起源于中国的野生红鲤,后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发现新的变异品种(变色鲤)。

养殖历史约210年。

日本文政时代(1804~1829年)新泻县培育出浅黄和别光;天宝年间(1830年)出了红白鲤;大正六年(1917年),由广井国藏培育最原始的红白鲤,后来有高野浅藏和星野太郎吉的红白鲤改良品种,之后由出现了一些系列。

如昭和十五年(1940年)的友右卫门系、纹次郎系;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的武平太系;昭和十六年(1941年)的弥五左卫门系等。

但是,这些还都是红质很淡的原始种。

现在最著名的红白锦鲤有昭和二十九年(1954年)仙助系、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万藏系和昭和四十五年(1970年)大日系。

经过多年的培育与筛选,使锦鲤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早期的变色鲤,色系少,1906年引进德国的无鳞"革鲤"和"镜鲤"与日本原有的锦鲤杂交,才选育出色彩斑谰的品种。

日本定为“国宝鱼”,二战后改称锦鲤,但品种数远不及金鱼多,至今约有13个品系,120多个品种。

3、热带鱼分淡水和海水两类。

最早养殖并用于观赏的是法国人,最早养殖的品种是中国斗鱼。

养殖历史至今约有150年。

品种数比金鱼少,二战后才逐步得到发展。

到70年代后期,新发现的野生品种以及新培育的新品种总量,已有超过2500种,常见的也有600多种,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三、观赏鱼的社会地位与经济价值观赏渔业是水产增养殖业的分支,以水簇箱和池塘为主要养殖场所,以水质全人工调节为养殖手段,以供人们欣赏、休闲、娱乐为目的。

三类观赏鱼,都有各自不同奇特、优雅的体态身姿,又有艳丽漂亮的色彩,给人们以赏心悦目、动静结合、久看不厌的乐趣,这种小型的家庭宠物,同时还是件天然的活的艺术品,装点景色,美化环境,休闲雅趣。

养殖观赏鱼还是人们乐于谈论、相互交流的话题,人们从饲养、培育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又一乐趣,一种劳作的收获,一种精神投入的快感,一种是丰富生活内容的又一种方式。

观赏鱼是社会文明、文化的又一鲜明体现。

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乐于接受,爱不释手的活的艺术品。

具有相当高贵的社会地位,作为商品它也有着巨大经济价值。

现代的养殖方式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使得观赏鱼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衍生出更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无形之中又一次提高了这种大众化宠物的社会地位和精神价值。

目前,国内市场对观赏鱼的年需求量每年增加10-15%。

国内年产1亿多尾,交易量在3-4亿尾,但实际交易量更大。

国际际贸易中,温/ 热水鱼占95%,其中淡水品种89%,海水鱼10%。

全世界观赏鱼贸易总额约在30亿美元,美国4.25亿,西欧1.8亿,日本1.1亿,新加坡0.7亿。

中国出口量占会球总量的12%国际市场:大三块(北美、西北欧、东南亚),小三块(中东、南美、东欧)第二章观赏鱼分类与与特征(12h)第一节金鱼(4.5h)由金鲫演变而来,遗传特性体现出鲫鱼本色,性状稳定性差(非纯种杂交),选育工作十分重要。

但对环境要求简单,食性杂,易养殖,品种多。

因此在系统分类上还不能统一。

只有品系的差异,没有种间变化。

注:这里的品种指品系中的不同类型。

(先简单介绍鱼体几大部位)一、体态特征金鱼与一般的鲫鱼体形差异很大,色彩变化多。

这是经过长期遗传变异的结果。

也是人工选育出的,具有观赏价值的表现。

1、体形躯干短,呈椭园、纺缍、蛋形,腹部膨大而园,尾柄短而细,侧线随体形而缩短,曲度增大;2、头型与全长比例发生改变,头型有三类,三角、鹅头、狮头(含虎头),其中鹅头和狮头型的肉瘤越发达,越有观赏价值。

3、体色体色多样、易变,主色有红、黄、黑、白、兰5色,复色有灰、橙、紫、褐4色,另一种反光质,具有反光、荧光效果,可调配出金、银色。

是鳞片上表皮色素细胞中特有的一种类荧光质有机分子,机能受体表神经性控制。

“透明鱼”体表的色素细胞极少,无鳞(金鱼中无此类)或鳞片极薄,加上体腔处的肌肉层也是最薄的部位,则呈现一种半透明状,有的甚至可见其内脏位置。

体色变化即有遗传作用,也有环境和饲料的影响。

遗传控制主要的色彩和分布,有较好的性状稳定性,而环境与营养等影响色彩的强弱和鲜亮程度。

4、鳍形(6种)变化最多是背、尾鳍,胸、腹鳍一般是大小、长短、形态的变化。

背鳍具有、无之分。

有背鳍为金鱼的“文族”,又称文种鱼;无背鳍称“蛋族”,又称为蛋种鱼。

尾鳍具单、双尾之分。

单尾一般称为“草种”鱼,与鲫相似;双尾变异成三尾、四尾,四尾中还可分展、垂、喋、扇、凤尾等。

尾鳍色彩变化与体色一样,但因鳍条间皮膜很薄,显微镜下可见众多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情况。

一旦见到尾鳍上布满血丝,基本可判断鱼体有病。

5、眼有四种变异,龙(眼眶外外突)、蛙眼(眼眶内外突)、水泡、天眼。

其中“天眼”是眼球突出于眶外且反转90度向上。

“水泡”是眼球下方的皮肤组织变异而襄泡化,内充大量体液,但眼仍在眶内。

水泡性状是遗传引起,而泡的大小则与环境、营养等有关。

眼变异,对视野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争食性差,因而多为单独养殖(特别是水泡)。

6、鳃盖鳃盖后部外翻,露出鲜红鳃,但不影响呼吸。

可看作是一种装饰。

7、绒球由鼻部皮肤变异而来的“绒状”肉瘤,有2、4个之分。

也是一种装饰。

二、分类上述7种主要特征,是金鱼分类的主要标准,是观赏价值所在。

分类方法上有2种,一为系统法,一为传统法。

系统法:属鲤形目鲤科鱼类。

有5类29型,主要以体型变化为依据,然后加上体色变化定品种名。

如墨龙,紫龙,五花狮头等。

传统法:主要分4族。

草族(草种)体形与鲫相似,头尖扁,小眼,单尾(偶有双、三尾),体色橙红。

文族(文种)体形短、园,眼小,有背鳍,尾鳍分叉成双,臀鳍为双(如珍珠、红高头、红鹤顶等)。

龙族(龙种)有背鳍,头平宽,眼大突出,俗称龙睛,尾多叶,胸鳍三角形,磷大而圆。

这是正宗金鱼的品种(如墨龙、五花龙等)蛋族(蛋种)无背鳍,头钝,体短,腹膨大呈蛋状,臀鳍、尾鳍均成双。

(如虎头、水泡、绒球等)三、品质标准标准是依变异的准确性和人的欣赏美感来确定的。

一色鲜明,艳丽,性状表达完整,主色正,无干扰色;二形匀称,挺拔,各鳍舒展、完整,体表光滑,品种特征明确;三姿态动态优美,平衡性好,健康,有精神,食欲良好。

四、常见八大品系介绍:高头、龙眼、水泡、珍珠、绒球、望天、狮头(虎头)、翻鳃品系特征及图示。

第二节锦鲤(3h)锦鲤的观赏价值主要在体色上,体形与原始鲤鱼的特征相似。

但具有鳞、无鳞之分,是观赏标准之一。

体色变化极复杂,主色有红、黄、白、黑、兰5色,复色有灰、紫、橙、褐等4色,另也有一种反光有机质,可调配出金、银等亮色。

锦鲤的遗传稳定性比金鱼好,但仍有性状分离现象,故也需要进行品种选育。

一、分类依色彩、斑纹及鳞片分布,将绵鲤分为13个品系,120多品种。

常见品系有:1、红白锦为正宗,底白衬正红色斑,不同斑纹的形、数量和分布,还可分为多种。

2、大正三色底白,衬绯红、黑色斑纹,也可分为多种;3、写锦底黑,镶三角形白斑,依数量、分布不同可有多种;4、别光锦底白、红、黄,在上镶嵌黑斑,有多种;5、浅黄锦背兰色,鳞片外缘白色,颊、腹部、鳍基部红色,有多种变化;6、黄锦单金黄色7、丹顶红头顶一块园形鲜红斑纹;8、变异鲤多为杂交品种,但色彩特征典型,性状稳定性好,古朴高雅。

如茶鲤(通体茶色),绿鲤(黄绿),乌鲤(黑色中有小白斑点)等。

二、品质标准1、体形对称,曲线优美,雄浑,各部位完整,胸鳍大而园,鳍条匀称,气质粗旷而稳重,体高:体长=1:2.6~3.0,不要过胖。

2、色彩浓厚,鲜艳,纯正,边缘清晰,质地厚重,少杂色或过度色。

3、斑纹头、背、尾柄、口唇上方是重点区,斑块少分散,以大块为主,斑形不规则,胸鳍无斑,以全白或其他单色为佳。

三、常见五个品系红白、三色、浅黄、黄锦、丹顶红的特征。

第三节热带鱼(4.5h)一、概况多指生活在20℃以上热水性的小型鱼类(下限水温一般在13℃以上)。

现已有很多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0℃以上水域)也列在其中。

目前热带鱼一般都是天然品种,因而性状基因相对稳定,在分类上也较为规范。

另外因环境的影响,这类鱼的体形都比较小,且多数为扁体形,色彩丰富多样,并有淡、海水之分。

因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几个常见类别。

二、分类主要按系统法分类,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排序原则。

每层次中还可分亚层。

1、淡水热带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尼罗河流域、刚果盆地,亚马逊流域的淡水中。

典型的热带气候。

主要介绍鱂形目和鲈形目中的部分品种。

(A)鱂形目有3亚目,13科,118属,850种。

有6科82属670种。

共同特征:单背鳍,胸鳍高位,无体侧线,有头部侧线等。

它们的鳍条数、剌数、口位、头骨、交接器等均有不同的差异;且大多数种类为卵胎生。

代表种有花鱂科(均有交配器)中有:孔雀鱼卵胎生,大小在7cm左右,且♀>♂,形体修长,尾长为体长的1/2-1/3,尾鳍色彩美丽,有孔雀般图案,单尾;攻击性偏弱,雌性不如雄性艳丽;(图)月光鱼体长3-9cm,一般♀>♂,小头三角形,眼大,吻尖,体形呈纺缍形,尾鳍园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