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化影响力内容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著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不仅在古代孔子文化受到追捧,在西方人们心中他也是极受尊敬的。
他的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依然沿用,例如因材施教等。
他倡导仁爱,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的人际和谐,以和为贵,这也是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在现代孔子文化依然很流行。
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和各地孔子学院的创建都使孔子文化的影响力不断不提高文章还介绍了孔子文化对汉语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对于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孔子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是我们中国的骄傲,这无形的产业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其他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关键词孔子儒学文化西方教育和谐学院汉语影响力提纲1.孔子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2.孔子文化在西方的影响3.孔子文化在现代教育方面的影响4.孔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5.现代社会对孔子文化的推崇6.孔子文化对汉语传播的影响7.孔子文化对我国在世界的地位的影响孔子的思想文化对中国是几千年的影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
在不同的时期,孔子思想的地位与人们对其思想的评论是不同的,因此我将孔子的历史地位分成先秦、汉唐、宋明清及现代四个时期来探讨。
在春秋战国,有一段百家争鸣的辉煌历史,儒、法、道、墨诸家互相批评,取长补短。
那时人们对孔子的评价也很不一样,孔子的门生极为推崇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子贡将孔子奉为天人。
墨家对儒家的非议很多,认为孔子“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并批评孔子所制定的繁杂的礼仪。
道家则蔑视礼法,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
只有法家对孔子的言论比较赞成,但是认为应该以法治国并认为孔子的思想不合时宜。
在春秋战国战乱不断的时期,孔子的仁义理论受人尊敬但是一直不能实际应用。
到了秦朝,由于李斯认为很多人借助图书“以古讽今”,于是秦始皇下令将除秦记以外的史书和除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的典籍一概焚毁。
一年之后,一些儒生认为秦始皇过于残暴于是暗地批评秦始皇,所以秦始皇镇压那些儒生,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一起坑杀在咸阳。
自此,秦始皇对孔子及儒家就没了好感,儒学只能在地下暗暗发展。
由于秦朝对儒生的镇压,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儒生便开始投靠各起义军首领,投靠刘邦的叔孙通在战争之时似显无用,可当开国之后,他以孔子之道制定礼仪,却显出了儒家的用“武”之地。
后来,到了汉武帝之时,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方针治理国家,代替了原来奉行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
使孔子的思想一跃而入了统治地位。
可是为什么孔子思想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呢?这是因为孔子以礼为儒家的重要标准,他的重要思想就是“尊王治国”,在许多方面都为君王统治者设计了一套使人民服从的方针,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认为君王应有无限的权威,主张“天无二日、尊无二上”。
因此,孔子思想受各代君王的青睐。
而孔子的传人孟子只是说了一句“民为贵、君为轻”便被朱元璋赶出了孔庙。
在这一段历史中,君王将孔子变成了神人,将经学变成了神学,象董仲舒、刘向等人都推断阴阳灾异,好象算卦先生。
宋朝以后更加推崇孔子,利用儒学的伦理道德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神化儒学,使儒学更加接近神学,而且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儒、佛、道的三教的结合。
使儒学神学化,佛教中国化。
宋以后出现了八股文,使儒学更加僵硬死板,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孔子不仅在我国古代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在西方也是极受尊敬的。
2005年3月8日,《参考消息》第14版整版转载了香港《镜报》文章《西方人心目中的孔圣人--孔子在国外》和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孔子再次周游列国》,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孔子及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
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
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著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
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得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
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最早把儒学介绍给西方人的是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
传教士利玛窦将《论语》翻译成了拉丁文,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可见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
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是最早的孔子著作英译本,该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孔子)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18世纪时,孔子学说就在欧洲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到了20世纪,西方出现了钦佩孔子的高潮,60年代在大众中形成了东方文化热。
西方人看来,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留下“亲笔”作品、但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之一。
流传下来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撰写的;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被处死以后撰写的;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也是由他的门徒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几十年裏完成的。
20世纪以前,义大利、法国在研究儒学文献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准。
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完成的四书五经、《老子》、《庄子》译著,被称为19世纪英语世界最杰出的汉学成果之一。
美国人对儒家的研究要晚得多,美国学者顾立雅的《孔子与中国之道》代表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儒家研究水准。
孔子说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麼对待自己,就应该怎麼对待别人。
”这两句名言在西方被称为“黄金律”,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虽然孔子不是宗教创始人,但国外却常把孔子与耶稣、穆罕默德以及释迦牟尼相提并论。
孔子是个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在现代依然沿用。
春秋中叶以后,由于战争的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致使原来的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的局面被突破,开始了“文化下移”的新纪元。
孔子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创办私学,广收门徙,将以往深藏在秘府的典籍,解放出来,加以传播使统治阶级的中下层人士有了“成贤”和“从政”的机会,起到了先驱者的启蒙作用。
(昭公二年)孔子创设私学,传播古代珍藏在秘府的文化知识于中下层社会,这无异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士从天上将火种带到人间,其功绩绝非寻常。
就教育对国家的维持和巩固作用来说,孔子强调人才是立国的重要因素。
这里孔子把人才当作国家的支柱,认为文治武功各方面的人才,是立国的重要条件。
孔子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把品德、修养放在知识教育之上。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把品德、修养放在知识教育之上。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孔子把对弟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此文化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的地位。
视品德重于才能,这种思想和作法,对后世教育有极大的影响。
二、孔子教育学生言行一致,慎于交友,不惮改过,在实际行动中加强品德修养和锻炼等等,这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孔子的卓有成效的因材施教,值得发扬和举一反三与难能可贵的温故知新三种原则。
孔子的因材施教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通过观察,谈话和有意识的考验来了解学生;其次,根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和专长,有区别地着重加以培养,还有在回答学生问题时,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因势利导。
孔子的因材施教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通过观察,谈话和有意识的考验来了解学生;其次,根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和专长,有区别地着重加以培养,还有在回答学生问题时,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因势利导。
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在今天有重大的意义。
1.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内因论”,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充分启发、调动学生的内因,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然后学习才会是积极而有效的。
2.根据培养目标。
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的人。
启发式教学,正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的有效方法。
孔子的“温故知新”原则,今天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三点应该注意:(1)教师在进行教育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使教学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如果学生具有这种了解新知识的旧经验,就把它唤起来;如果没有,就设法加以弥补。
(2)在教学中,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毛主席语录)加强新旧知识的了关系,讲述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注意知识纵的呼应和模的结合,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彻底了解,巩固掌握。
(3)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启发智力,多问几个为么?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培养他们善于思考问题兴趣和习惯。
孔子倡导仁爱,众所周知,孔子学说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复杂体系,涉及哲学、经济、道德、伦理、教育、文艺美学等领域。
两千多年来,它对炎黄子孙的社会人生有着深广的影响。
一般认为,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的方法论是其特别推崇的中庸之道。
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教育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
由于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孔子在社会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提高。
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济宁市、曲阜市承办的201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及第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日前在曲阜隆重举行。
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儒学专家、孔子后裔以及文化教育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国际孔子文化节每年于孔子诞辰前后在山东曲阜举行。
今年的孔子文化节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宣传主题,其间举办了开幕式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辛卯年祭孔大典、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暨“孔子文化奖”颁奖仪式等系列活动。
本届大会围绕“儒学的普世价值与社会文化发展”主题,设立了“儒学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儒学创新与当代文化建设”、“儒家仁爱思想及普世价值”和“道德礼义与人文教化传统”等四项议题,进行了文化对话与交流。
开幕式于9月27日晚在杏坛剧场举行。
开幕式上将继续颁发“孔子教育奖”。
今年的“孔子教育奖”由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的“读书空间”项目、刚果民主共和国“共同的阿尔法·乌祖威”获得,巴基斯坦旁遮普邦政府扫盲和非正规基础教育部门获得提名奖。
开幕式结束后,将演出大型歌舞《大哉孔子》。
辛卯年祭孔大典活动于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上午在曲阜孔庙举行。
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是每年孔子文化节中最具特色、最具文化品味,感染力和影响力都很强的核心活动。
祭孔大典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