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状元与科举家族初探

清代状元与科举家族初探

清代状元与科举家族初探吴根洲内容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有55.36%的状元家族属于科举家族,有些状元的家族五服之内甚至产生了近10位进士,随着资料的不断完善,科举家族的比例还会有明显的提高。

家族背景对状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出身于小商人或农民家庭的状元仅是个别现象。

状元的产生对所属家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些状元把家族的功名推向了巅峰,有些状元把家族的科举传统发扬光大,有些状元还开启了一个科举家族的大门,当然,受种种原因的制约,有些状元像彗星一样闪耀而过。

关键词:清代;状元;科举家族1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笔者以为,作为可操作性的定义,仅仅指出从事举业人数众多是不够的,笔者在本文中暂以家族中至少有三人取得科举功名为最低标准。

2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3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0-63.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历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方家学者们不断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状元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但是状元研究也是一个学术“富矿”,至少在近期内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笔者以清代状元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科举家族作为切入点,在梳理状元族人中举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状元产生的家族背景以及状元对家族的影响。

科举家族是指那些(在清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的家族。

1张杰教授在提出科举家族概念的基础上,也界定了家族的范围是明清刑律规定的五服,即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高祖,下推至四世玄孙,横推至三从兄弟。

2中举状况按照功名等第分为生员家族、举人家族和进士家族:科举家族中生员人数众多,仅有3人或不足3人获取举人以上功名者,可称为生员家族。

科举家族族人中举者较多,仅有3名举人以上或2人以下(笔者注:包括2人)获取进士功名的家族,可称为举人家族。

科举家族中不仅举人数量较多,而且有3人以上(笔者注:包括3人)获取进士功名,可称为进士家族。

3本文也参照这些标准展开探讨。

一、状元的家族分类清代共举行112科殿试,若不算顺治六年和顺治九年的两个满榜状元麻勒吉和图尔宸,共产生了112个状元。

在这112个状元中,出现了1对兄弟状元于振和于敏中,2对祖孙状元彭定求和彭启丰、陆肯堂和陆润庠,3对叔侄状元蔡启僔和蔡升元、吴廷琛和吴钟骏、翁同龢和翁曾源。

实际共涉及了106个家族,但是为了统一按照科举家族的标准(五服以内)进行统计分析,6对亲属状元仍分开计算,即按112个家族进行分析。

清代状元所属的家族中有进士家族46个,举人家族9个,生员家族7个,确知的科举家族共有62个,占112个状元家族的55.36%,其中又以进士家族为主。

无论是科举家族还是其中的进士家族,在清代开科取士的9个皇帝统治期间均有出现(具体见表1和表2)。

科举家族仅仅在光绪朝较少,而进士家族则主要分布在顺治、康熙、雍正、嘉庆四朝,均超过50%,其中顺治朝最高达到75.00%。

清代前期的进士家族远远高于清代后期。

除了这些科举家族,还有8个非科举家族中出现了进士,7个非科举家族出现了举人,5个非科举家族出现了生员,即112个状元家族中的82个家族在状元本人之外还有其他成员获取了科举功名。

由此可见,即使到了废科举的前夕,状元的产生也不是一种偶然事件。

在这46个进士家族中,有一些家族的科名盛况远远超出了五服,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长洲彭氏。

长洲彭氏的科名自明正德六年(1511年)第五世彭昉考中辛未科进士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彭士襄考中癸卯科进士绵延近四百年不绝,共有进士16名,明代2人、清代14人。

以彭启丰为基点,五世祖彭汝谐,曾祖彭珑,祖父彭定求,二子绍观、绍升,三孙希濂、希洛、希郑,二曾孙蕴辉、蕴章,六世孙泰士一脉相承十二人成进士,科名之盛,冠绝清代,其中第十世彭定求与第十二世彭启丰祖孙会状,更是世所稀见。

除了长洲彭氏以外,清前期康熙六年(1667年)状元缪彤的祖父缪国维,叔父缪慧远,二子曰藻、曰芑,二侄锦宣、继让,二孙敦仁、遵仪,五世孙嘉谷,二百五十年间,十榜传家,除了缪国维为明末进士和缪嘉谷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外,其余八人均为顺康雍乾时期的进士。

清中期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赵文楷与其子畇、孙继元、曾孙曾重连续四世皆为翰林,嘉庆十六年状元(1811年)蒋立镛与其父祥墀、子元溥、孙启勋、曾孙传燮连续五代皆为进士。

清后期同治二年(1863年)状元翁曾源与其祖心存、父同书、子斌孙也是连续四世翰林。

还有一些家族的科名盛况虽然不像上述彭、缪、赵、蒋、翁等家族绵延不绝,然而却以另一种特征名留青史。

先有江苏昆山的徐元文家族,中有江苏武进的庒培因家族,后有河南固始的吴其濬家族。

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考中状元,康熙九年(1670年)、十二年,徐元文的两个兄长乾学、秉义连续考中探花,同胞三鼎甲亘古未有,名噪天下,人称“昆山三徐”。

随后,徐元文一子中进士一子中举人,长兄徐乾学的五个儿子均考中进士,是为“五子登科”,五十余年间,徐元文兄弟子侄九人考中进士,以至于人们感叹道:“带(戴)叶黄(王)瓜(顾)李,不如一个大荸荠(徐)1”,说明昆山徐氏科第之盛超过了明代戴、叶、王、顾、李五大望族。

乾隆十九年(1754年),武进人庄培因高中状元,其兄庄存与为乾隆十年(1745年)榜眼,其父庄柱兄弟五人三进士一举人一副榜,是为准“五子登科”,庄存与三子中两进士一举人,庄培因独子庄述祖考中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六十余年间一门三代考出了八个进士。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固始吴其濬考中状元,其祖父吴延瑞、伯父吴湳、父吴烜均为乾隆年间进士,兄其彦、弟其泰、堂兄其浚(吴湳子)均为嘉庆年间进士,五十余年间,在科举中等省份的河南固始吴氏一门三代也出现了七名进士。

这些家族在清代科举史上留下可浓浓的一笔。

与进士家族相比,举人家族与生员家族的数量尽管较少,知名度也相对较低,然而,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科举家族。

道光十八年状元钮福保是以读书向学而闻名的湖州钮氏的代表人物,虽然钮福保家族仅有两个进士(钮福保与伯父钮芳治),但是钮福保之父有兄弟八人皆有科名,其中一进士二举人三贡生两监生,钮福保兄弟辈有举人五人,据《吴兴钮氏西支家谱》记载,湖州钮氏读书做官、封爵的第十一世、十二世辈有130人2,即钮福保的兄弟子侄有130人读书做官、封爵。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举人家族。

安徽天长人戴兰芬的家族是一个生员家族,但也是一个独特的生员家族,戴兰芬出生于一个连续十四世皆为秀才的书香门第,直到戴兰芬高中状元。

1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2陈连根张银龙.人贵自立——湖州钮氏家族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40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有62个状元的家族确知为科举家族,但其余的50个状元仅有张謇、洪钧、吴鲁等少数状元可确知为非科举家族,绝大多数状元家族的状况存疑。

例如,直隶南皮状元张之万,其父为拔贡,许多文献指出张之洞为其族弟,然而就笔者掌握的资料两人的父、祖父、曾祖均不是同一人,而高祖姓名还不得而知,若高祖为同一人,则两人仍在五服以内,张之万家族至少应为举人家族,此外张之万之子张瑞荫在政府任职,不知其功名如何,若有功名,至少应为生员家族。

康熙五十一年状元王世琛属洞庭东山的王氏家族,在明代出过两名进士,一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探花王鏊,一位王鏊的曾孙王禹声,前者为东山第十世,后者为第十三世,受明清易代影响,科名中断了60年后,第十七世王元位、十八世王世琛、十七世王奕仁在康熙后期相继考中进士……后来乾隆朝的第十九世王关伯,道光朝王仁照,咸丰朝第二十一世王承春,光绪朝的王颂蔚(第二十三世)、季烈(第二十四世)父子,王仁俊等人先后考中进士。

1然而,不知王元位、王奕仁、王关伯等人是否与王世琛在五服之内,仅知王世琛其父王铨为举人,其兄王世绳官至道员而不知功名如何。

类似的情况还有梁国治、金甡、王杰等人。

表1 清代状元的科举家族各朝分布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绝对数量 6 14 3 12 8 9 3 4 3开科次数8 21 5 27 12 15 5 6 13 所占比例%75.00 66.67 60.00 44.44 66.67 60.00 60.00 66.67 23.08 表2 清代状元家族中进士家族各朝分布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绝对数量 6 11 3 9 7 5 2 2 1开科次数8 21 5 27 12 15 5 6 13 所占比例%75.00 52.38 60.00 33.33 58.33 33.33 40.00 33.33 7.69 1张学群等.苏州名门望族[M].扬州:广陵书社,2006.198-199.2宋元强.清朝的状元[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7.3本文把具有科举功名的成员不足三名但还有多位诗人、学者、藏书家等文化人物的家族称为书香门第。

一般而言,科举家族均为书香门第,但是书香门第未必是科举家族,因为有些家族成员由于身体状况、个人志趣等原因未必应考,此外,生员一级的功名在许多材料中未明确记载,也导致一些实际上的科举家族只能统计为书香门第。

二、状元的家族背景宋元强先生认为,若要涉足鼎甲,掇取巍科,倘无深厚的经史根底、卓越的属文能力、高超的楷法造诣,是不可能高中的。

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侥幸可言。

2这些能力与素养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与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作为进士第一人,状元的产生更是如此。

清代超过半数的状元出身于科举家族或书香门第3,还有相当一部分状元的或兄、或父、或祖、或曾祖、或高祖拥有低级的功名,虽难称得上书香门第,但也是一脉书香缕缕不绝。

此外,除了一些家世不详的状元外,出身于小商人或农民家庭的状元仅是个别现象。

清代状元中出身于科举家族的并不是个别现象,至少有34位。

也就是说,这34位状元上推四代以及兄长等人中至少有三人已经获取了科举功名。

这些状元在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清代自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259年间共开科112次,平均2.3年一科,如果按开科次数一次分为8个时间段,则每段均为14科,时间跨度为30年左右。

如果不考虑存疑家族的影响,如表3所示,出身于科举家族的状元数量在各个时间段分布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前面四个时间段状元出身于科举家族的数量也仅仅比后面四个时间段多2个而已。

但是,如果从空间分布上看,则出现了明显的集聚现象,出身于科举家族的34个状元分布在18个行省中的10个省份,其中江苏一省就占去大半,为19个,其次为浙江5个,其余8省或为2个或为1个(具体见表4)。

若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考虑,则出身于科举家族的江苏状元的数量优势在清代前期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康熙五十一年会试实施分省取中制度以前的9个科举家族中,除了蔡启僔、蔡升元叔侄来自浙江外,其余7位状元均出自江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