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在的发展前景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长期护理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护理保险的产生及发展,然后简单介绍相对制度较为先进的美国和日本两国的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发展,然后从中国的老龄化现状、医疗保险的对于护理的不力之处、中国严重的潜在护理保险需求分析了中国实施老年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紧急性,最后,根据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发展现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龄化;社会护理保险;医疗保险; 护理保险,是指以因保险合同约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引发护理需要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的护理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险。
是健康保险的一种护理保险是指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伤残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健康保险[1]。
这是一种主要负担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家庭护理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费用支出的新型健康保险产品,所以又称老年护理保险。
护理保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当时社会老龄化发展下的时代产物。
随后,德国、英国、爱尔兰、南非等国家也相继出现了护理保险。
在亚洲,日本更是将护理保险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引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要求40岁以上的人都要参加。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也推出了部分护理保险产品,如“太平盛世附加护理健康保险”、“安安长期护理健康保险”、“中意附加老年重大疾病长期护理健康保险”等。
但这些险种基本上都是针对老年人的护理问题,并且是作为其他人身险的附加险出现,其运作方式与养老类保险大同小异,和真正意义上的护理保险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 护理保险在其他国家的运行与发展日本:日本则是于2000年出台了《护理保险制度》,将长期护理保险正式纳入社会保险体系,这一体系的资助来源于两个方面:50%来源于民众所交纳的保险费,另外的50%则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
日本护理保险法于出台以后就被认为是日本社会保障构造改革的第一步,被称为21世纪日本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影响日本老年护理服务发展的基本理念主要是福利修订论,该理论认为应当重视居家福利和社区福利的建设,并将实现社会福利政策的整体平衡作为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强调社区福利是在家庭和社区相互扶持的前提下,实施以公费削减为目的的社区福利,并将社区福利作为日本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支柱和构筑日本型福利社会实现经济实惠的社会福利手段。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护理保险方案的提出,社会保险机制所体现的普遍性、权利性、公平性和选择性成为日本老年人护理服务实施的新理念[2]。
美国: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 除医院急病治疗部分外) 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这些护理服务包括: 具有治疗性质的护理服务, 如诊断、预防、康复, 以及其它不具有治疗性质的家庭护理、成人日常护理等。
对这些护理服务在时间上的要求是至少持续12 个月。
就服务性质而言, 可以是“全天候”( 即24 小时) 的特别护理, 也可以是非全日的一般护理。
长期护理保单可独立签发, 也可以终身寿险保单的批单形式签发; 可单独承保个人, 也可以团体保险形式向团体提供承保。
长期护理保险一般按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年龄采用年均费率收取保险费。
具体的收取费额除取决于被保险人的年龄之外, 还要考虑被保险人选择的给付期、等待期和保险责任范围等因素, 并且对夫妇双方都投保的, 可给予折扣优惠[3]。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采取的则是费用偿还的模式。
目前共有60多万人签署了老年护理保险合同,最近几年该保险的年增长率达到15%至20%。
二、中国的国情分析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随之而来的各种老年疾病的发病率却也是一路飙升。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这一趋势也不利于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实现家庭养老和家人护理。
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的不断上涨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负担。
以上种种原因激发了人们对于长期护理的需求,护理保险也应运而生。
长期护理通常周期较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数年甚至十几年,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长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对缓解人口老龄化带给家庭、社会的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切实可行的帮助。
因此,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势在必行。
(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的生活压力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联合国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称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称为老龄社会,超过21%则称为超老龄社会。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2010年老年人口比重达到8.9%,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3.4%,2050年达到31.1%,这说明从2030年到2050年我国将迎来老龄人口的高峰期[4]。
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显示:2009年内地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总人口的12.5%;并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远高于总人口千分之六点六的自然增长速度;高龄化程度和“空巢”化比重进一步加大,80岁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806万,每年还以5%的速度递增。
在老龄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更严峻。
2004年国家统计局专门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8.9%的老年人不能自理,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不断上升,85-90岁的老年人口超过1/3不能自理,90岁以上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比例则达50%以上。
具体信息如下:中国老年人口分年龄组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2004 中国人口[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所致的4-2-1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给长期的护理的家庭照顾带来了挑战,独生子女的赡养老人的责任加重,也给年轻的在职一代增加了生活负担。
(二)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的上涨压力根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51.80 % ,为全人群的4.04倍,人均患有2至3种疾病,49%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失能。
国家整体部署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多年,但是医疗费用的上涨,呈十倍、百倍地高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不少地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民群众“看病贵”、“求医难”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作为主管商品价格的最高行政机构,多次出台限制药品价格的政策和圈定必须降价的药品名单,“勒令”降价,试图重拳打击扶摇直上的医疗费用,但是收效甚微。
尽管国家卫生部是主管医疗机构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卫生部对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现象却始终保持沉默。
(三)医疗保险制度的弊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际覆盖率还很低,城镇职工2.7亿,参保1.8亿;城镇非从业居民2.4亿,参保3千多万;农村居民7.6亿,新农合制度刚刚开始实施。
在扩大参保范围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目前效益好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中,仍有10%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二是约700万改制过程中的退休人员的保险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三是还需研究建立适合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险政策。
“老年人一旦需要被照料,就意味着终身需要照料”。
高昂的护理费给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均不负担医疗护理费用。
于是,许多老人选择长期住院,将护理费用转嫁到医疗保险中。
因此,有必要在老年医疗保险外,建立独立的护理保险制度。
?(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障碍重重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的缺乏,难以满足国内老龄化危机所引发的巨大需求;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不健,我国缺乏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难以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另外,全民护理保险意识薄弱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也缺乏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动力。
三、国内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思考(一)、实施以公共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导,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为补充的模式面对“银色浪潮”的冲击与挑战,实施社会护理保险将是一种有益探索。
由商业保险公司针对不同城市的收入水平、老年人的疾病和护理特点,推出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产品。
政府对此类保险业务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对相关的护理产业在市场准入、业务开办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便利和扶持。
老年护理保险的保险费应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可择机推出政府补贴的老年护理保险。
(二)、纳入经济社会整体规划老年公寓建设应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先行试点、逐步扩建。
可在发达城市考虑优先建立老年护理救助制度。
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发挥社区养老机构和街道管理部门的作用,通过设定的评估标准,并划定收入等级,优先保障急需长期护理的贫困老人的生活及医疗护理,其次再考虑将护理范围扩大到一般老人。
(三)、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功能引导参保人员就近就医购药,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服务范围,用优惠的政策引导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患者提供上门服务,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方法。
(四)、出台养老护理保险制度由社保或商业保险部门统筹安排在老人有护理需求时支付给护理院或老人个人,既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亦可减轻政府的压力和负担。
?也可以建立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相同的护理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1]王琳琳(2007)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的保护伞[WP]..[2]张萱 (2011)日本护理保险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03期[3]周芳 (1998)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外国经济与管理[J] , FOREIGN ECONOMIES AND MANAGEMENT, , 1998年02期[4]World Population Prespects:the 2008 Version,United Nation,2009.参考文献格式说明●文章中有直接引用别人原话的、引用数据的,请用脚注标明,脚注每页单独编号,编号为①、②、③、④等,位于每页下方,字体为小五宋体;●其它参考文献放在文章最后,与正文中的一一对应。
正文中在相应位置用上角[1] [2]等标出,这里一一列出 [1] [2] 等。
格式为(标点一律为半角):着作类:[1]Azfar, O. & Gurgur, T. (2001). Does Corruption Affect Health and EducationOutcomes in the Philippines?[M]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RIS: College Park, Md.Processed. P23.[2]Feldstein, P. J.(1998). 卫生保健经济学[M]. 费朝晖,等译.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P23-25.[3]陈海峰 (1985). 中国卫生保健[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P23-24.[4]财政部社会保障司 (1996). 财政对卫生投入的政策研究[A]. 载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完善卫生经济政策[C].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P23-24.期刊类:[5]黄耀军, 黄瑞庆 (2001). 公共产品实验研究概述[J]. 经济学动态. 10:84-86.[6]纪文艳, 等(2002). 应用DALY测量哈尔滨疾病负担[J]. 黑龙江医学. 5: 388-389.[7]江震 (2004). 美国预防突发传染疾病, 建立快速预警监测系统[J]. 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1:44-47.报刊类:[8]胡鞍钢, 孟庆国 (2003). 直面健康贫困卫生领域中政府是什么角色?[N].科技日报. 9月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