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作者简介】穆雷,翻译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cn;王斌华,翻译学博士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与近年国内口译实践和教学蓬勃兴起的现状形成对比的是,作为一门新兴子学科的口译研究尚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和研究路向加以厘清。
本文以过去30年的期刊口译论文、著作以及历后全国口译大会上的提交论文等为数据,考察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分析国内口译研究的研究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以此呈现口译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走向和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国内口译研究/考察/发展/研究走向导言随着近年翻译专业本科、翻译学硕士博士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中国内地的正式设立,翻译学已凸显其学科地位。
作为翻译学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译教学和口译实践在中国内地蓬勃兴起,口译研究亦呈旺盛的趋势。
继2000年口译在新修订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成为必修课以后,近年来不少院校相继开办翻译学院或翻译系,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面开设翻译专业,其他有条件的院校也相继开设口译课程。
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15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NTI)试点培养单位中有9所院校开设口译方向;19所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的学校也都在其课程设置中突出了口译课的分量。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梳理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便为口译教学和实践提供科学理据。
本文以近30年发表的口译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全国口译大会的提交论文等为主要研究数据,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内地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走向和提升的路径。
一、期刊口译论文的分析1.近30年口译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分布根据基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作的统计分析,近30年来口译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
从论文分布的时段来看,1990年前的10年间发表的口译研究论文只有40多篇,中国内地的口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990-1999年间发表的口译论文共有161篇,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2000年后,口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前一个五年相比,新世纪头五年的口译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增长近1.5倍;2005年以后的口译研究进入了一个较为繁盛的时期,2005-2007三年间发表的数量相当于前一个五年的1.7倍。
从发表论文的期刊层次来看,近30年发表的口译论文中,269篇刊载于“核心期刊”,占口译论文总数的25.1%。
2.近30年口译期刊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近30年口译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口译教学研究”、“口译技术/技巧研究”和“口译理论研究(口译的特点、原则和机制)”,这三类主题的论文数量总计占全部论文的63.3%。
除以上三类主题以外,其次关注的是“口译质量评估与口译证书考试研究”和“口译中的语言转换问题研究”,重视质量评估一直是翻译研究界的传统,而注重“口译中的语言转换问题研究”则与汉语与各种外语(尤其是西方语言)的语言差异较大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类主题的论文中,均有相当比重的介绍、运用或借鉴国外口译研究理论的研究成果。
以“口译理论研究”主题的论文为例,其中专门对国外口译理论和研究成果作引进性介绍的论文占这一主题论文总数的32%。
3.近30年口译教学论文的发表数量分布从口译教学论文发表数量分布的时段来看,1999年前的20余年间发表的论文只有近50篇;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口译教学机构在一些高校的正式设立以及口译实践向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口译教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与前一个五年相比,新世纪头五年的口译教学论文数量增长近2.7倍;2005年后口译教学研究进入了较为繁盛的时期,从发表论文的数量上看,2005-2007三年间发表的数量相当于前一个五年的1.8倍。
二、历届全国口译大会的回顾与分析1.历届口译大会的概况国内口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历届全国口译大会的举办。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内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进入初步发展阶段之后,为推动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深入发展,1996年由厦门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发起的首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
此后,全国口译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
到2008年,全国口译大会已举办了7届,走过了12年的历程。
会议规模不断扩大,研讨内容更趋专业,从口译教学领域扩展到了各类口译实践领域、从中国内地扩展到了港澳台地区与国际范围。
全国口译大会已成为中国口译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术活动。
历届全国口译大会提交论文数量2.历届口译大会呈现的口译研究发展脉络1)初级研究阶段:2000年以前1996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主要讨论我国口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口译教学改革的设想。
讨论的课题多停留在介绍阶段,不少论文只提出了一些现象和问题而未从理论高度展开深入讨论。
1998年在第二届研讨会上,超过半数的论文讨论口译教学,另一半研究口译理论和教学理念,口译教学的探讨开始注意和口译理论的结合(穆雷,1999b)。
在这一阶段,口译研究尚缺乏宏观框架,微观研究也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实质性的研究内容。
但这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国内口译研究进入了有意识的发展阶段。
2)理论研究的深入阶段:2000-2003年在2000年第三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上,约有三分之一的论文开始尝试摆脱传统研究视角,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刘和平,2001:18)。
在这一阶段,部分研究者开始不满足于提出一些口译及其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而是开始尝试探究口译的内在规律和原则、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
2002年第四届研讨会的名称改为“国际口译教学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会上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研究和关于口译培训、认证及职业化等方面的课题,标志着口译研究开始增添国际视野和职业导向,关注理论探讨。
3)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2004年召开的国际口译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口译大会以“口译专业化: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发展”为主题,重点研讨了国内口译走向专业化道路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如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及口译的市场化等问题,并在口译培训和认证、口译理论及跨学科研究以及口译教学与评估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此次研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国际口译界的交流密切(慕媛媛、潘珺,2005)。
2006年的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以“进入21世纪的高质量口译”为主题,下设四个议题:从母语译入外语——国际口译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口译教学——课程、方法、师资培训与国际合作;口译研究——理论的突破及其与实践的结合;口译专业化——职业考试、评估与市场开发。
此次研讨会所体现的一个特点是,口译研究的主题由宽泛走向具体,研究的理论意识和方法的科学性有所加强。
2008年的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以“口译在中国——新趋势与新挑战”为主题。
本次研讨会以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相继设立为背景,面对口译教学中新的挑战,研究者开始比较系统地探讨口译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口译课程体系、口译师资建设、口译教学模式和方法等。
3.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呈现的口译研究发展趋势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的论文主题主要有:口译技术与技巧5篇;口译市场10篇;口译质量评估14篇;口译理论研究29篇;口译师资培训2篇;口译课程设置18篇;口译教学的具体方面47篇。
从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的论文主题分布可以看出,与前六届一样,口译教学仍是口译大会关注最多的研讨主题,口译教学中的具体方面(主要是口译教学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口译课程体系、口译师资培训这三类主题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54%;其次是口译理论研究类(口译的特点、原则和机制)的论文,占23.2%;再次是口译质量评估类,占11.4%;针对口译市场进行研讨的论文占8%;介绍口译技术/技巧的文章占4%。
本届全国口译大会呈现出国内口译研究发展的几大趋势:1)口译教学研究系统化。
多数研究者开始有建设口译教学系统工程的意识,从层次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各方面探讨和研究口译教学。
2)口译研究方法论意识提升。
研究者开始对国内口译研究进行有意识的方法论反思。
有的论文通过与西方口译研究进行对比,反思国内口译研究存在的缺陷,如研究分类粗放、实证研究缺乏、封闭性较强、过于务实等;有的论文指出,口译研究总体路径应向跨学科研究方向发展,研究方法应由原来的主观推测和实践经验总结向以数据为基础的客观描写和实证分析转变;还有的论文系统分析了实证研究方法在已发表口译论文中的应用情况。
本届大会的论文涌现了相当数量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这是一个可喜的迹象。
3)口译认知研究升温。
口译的认知研究在西方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由于这一类型的研究主要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滞后。
本届大会提交的论文中出现了不少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口译认知过程的研究。
有人从神经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构建连续传译的过程模式,有人考察同声传译过程中的双语控制机制,有人分析认知缓冲在同声传译中的作用,还有人分析口译笔记的认知心理特点。
当然,这类研究还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撑,尤其是借鉴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来对理论预设和假说进行验证。
4)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深入化。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大多已走出主观地、抽象地、孤立地提出规定性口译质量标准的阶段,开始较为系统地探讨口译质量所涉及的诸多变量,并注意廓清口译质量研究的关键概念,如口译表现评估、口译能力评估、口译教学评估等。
口译质量评估研究视域更为广阔,而且本次研讨会呈现的数项小型实证研究表明国内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科学化程度正在提高。
三、台湾的口译研究状况①在台湾,以辅仁大学1988年首创翻译研究所为起点,标志着口译教学和研究的机构化和学术化的开始。
1994年,台湾翻译学学会成立,并于1996年开始出版其会刊《翻译学研究集刊》(Studi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每年出版一期,到2008年为止,该刊共出版10辑。
台湾翻译界一个重要的定期学术活动是“口笔译教学研讨会”,至今已召开13届,其提交论文主要也刊登在《翻译学研究集刊》上。
因此,欲考察台湾的口译研究状况,可以把《翻译学研究集刊》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
《翻译学研究集刊》自创刊第一辑至第十辑,总计发表论文115篇,其中口译40篇,约占论文总数的35%。
各期发表口译论文的数量分布如下图所示:台湾《翻译学研究集刊》发表口译论文的数量分布刊物名称出版年份口译论文数量《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一辑1996年计5篇《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二辑1997年计6篇《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三辑1998年计3篇《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四辑1999年计4篇《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五辑2000年计4篇《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六辑2001年计4篇《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七辑2002年计3篇《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八辑2003年计5篇《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九辑2005年计3篇《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十辑2007年计3篇从研究主题分布来看,台湾口译研究的主题集中在“口译教学”,《翻译学研究集刊》发表的口译论文中以“口译教学”为主题的论文29篇,占论文总数的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