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 附工程环评报告

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 附工程环评报告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工程工程概况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初步结论1工程概况1.1项目名称与建设地理位置1.1.1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工程。

(2)项目性质:本项目为风力发电项目,装设50台2000kW 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万kW,预计年上网电量25851万kWh。

(3)项目投资:21.22亿元。

1.1.2建设规模及地理位置东海大桥风电场位于上海市临港新城至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两侧1000m以外沿线,风电场最北端距离南汇嘴岸线5.9km,最南端距岸线13km。

风机布置按东海大桥东侧布置4排35台风机;西侧布置2排15台风机,风电场装机规模10万kW。

风机南北向间距500m(局部根据航道、光缆走向适当调整);东西向间距1000m。

风电场通过35kV海底电缆接入岸上110kV风电场升压变电站,接入上海市电网。

1.2建设方案概述1.2.1工艺说明风机叶片在风力带动下将风能转变为机械能,在齿轮箱和发电机作用下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发电机出口电压为0.69kV。

发电机出口电力经过风电机组自带的升压变压器(10~36kV )变升压至35kV 等级后由风电场电气接线接入岸上110kV 升压站,电力升压至110kV 后经由两回110kV 线路接入220kV 芦一变电站的110kV 母线段并升压纳入上海市电网。

纳入城市电网 35kV 风电场电气接线两回110 kV 线路出口电压0.69kV风电机箱式变 图1 风电场工艺流程图1.2.2 风机风机主要由风机机舱,风机塔架和风机塔基等三部分组成。

(1)风机机舱 风机机舱作为风机核心部分安装有发电机、机舱控制器和风机箱式变压器。

(2)风机塔架 2000kW 机型的标准塔架高度为67m ,考虑到连接件高度,风力发电机组轮毂高度距平均海平面约70m 。

叶片单片长约为40m 。

(3)风机塔基 选用单桩基础(单根直径4.8m 钢管桩)作为本工程风机基础的第一推荐方案,群桩式高桩承台基础(8根直径1.2m 钢管桩)为第二推荐方案。

1.3 海域占用及工程占地1.3.1海域面积本风电场风机布置于东海海面上,本工程风机和海底电缆共征用海域面积约329.92万m2。

1.3.2陆上占地面积风电场110kV升压变电所布置在东海大桥东侧约300m岸线内侧,用地面积3150m2,建筑占地面积985 m2,总建筑面积2168m2。

工程施工临时占地共7.92hm2,其中变电站施工临时占地共1000 m2布置在芦潮港,风机堆场、拼装场地等7.82 hm2布置在长兴岛振华港机基地内或附近。

1.4工程施工工程主要分为变电站部分和海上风电场部分。

根据海上风机施工特点,风机现场施工作业全部在海上进行。

1.4.1施工方案1.4.1.1风机施工在振华港机长兴岛基地将风机机舱、转子(含三片叶片和轮毂)、上部塔筒拼装到一起,整体吊装到5000t甲板驳上,运到海上风机安装现场,将其和风机塔架、塔基等连接到一起。

1.4.1.2基础方案风机塔基采用单桩独柱基础方案或群桩式高桩承台基础方案。

(1)单桩方案单桩由于采用4.8m直径的钢管桩、桩长为50m,为国内最大直径的钢管桩。

钢管桩海底表面采取抛石防护,抛块石采用2000m3石驳运料,料石选用浙江嵊泗的石料,运到现场后,由1m3抓斗挖泥船抛石以及配合整平。

(2)群桩式高桩承台基础本结构由基桩和承台组成,基桩推荐采用钢管桩,即采用8根直径1.2m(壁厚2cm)的钢管桩作为基桩,桩长为44m。

8根基桩在承台底面上均匀布设,承台底面高程为0.50m,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沉桩结束后,基础海底表面抛铺厚度2m左右的高强土工网装碎石以防水流冲刷。

1.4.1.3海底电缆铺设本工程电缆主要连接风机与风机之间、风机与变电站之间,均为海底铺设电缆,电缆总长度约76km。

本工程海底电缆铺设主要采用开沟犁挖沟、铺缆船铺设电缆。

对于靠近风机基础的电缆铺设,需要潜水员配合小型船只开沟。

1.4.1.4变电站施工变电站为110kV升压变电站,施工采用常规施工方法。

本工程的升压变电站和办公用房均为框架结构,施工顺序为:施工准备→基础开挖→基础砼浇筑→框架柱、梁、板、屋盖混凝土浇筑→砖墙垒砌→电气管线敷设及室内外装修→电气设备入室。

1.4.2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总工期12个月。

1.5工程管理风电场发电机组自动化程度很高,本工程定员按30人计。

2工程海域环境现状工程所在海域由于受长江与钱塘江径流夹带的大量泥沙和营养盐的影响,悬浮物和无机氮浓度较高,超过海水的水质标准三类,磷酸盐符合海水的水质标准二类,其它污染物指标均符合海水的水质标准一类。

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好,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工程所在海域悬浮物泥沙含量较高,叶绿素浓度、浮游植物数量、浮游动物数量较杭州湾东部海域低,且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

工程所在海域处于鳗鱼、凤鲚、带鱼、蟹苗等的洄游路线上,主要的经济鱼类包括带鱼、鲳鱼、鳓鱼、小黄鱼、海鳗等和虾蟹类。

该海域原渔业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海域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原因呈萎缩趋势,渔获量逐年下降。

3工程的主要环境影响和对策措施3.1风电场对海域、土地利用的影响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的建设与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是相容的。

工程110kV升压变电站选址位于东海大桥东侧约300m岸线内侧,该区域目前为滩涂围垦地块,尚未开发利用,规划为临港新城的绿化用地。

因此,本工程陆上工程占地对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很小。

3.2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和对策措施3.2.1施工活动对区域海底管线的影响本风电场所在海域内有众多的通信光(电)缆,包括环球FLAG 光缆、海军军事光缆、中日海底通信光缆、大洋山至芦潮港通信电缆等管线。

本风电场的输电电缆与上述部分电缆、光缆交叉,输电电缆埋设和风机建设施工过程中对其可能产生一定影响,施工期间做好各相关单位之间协调工作,采取在光(电)缆上铺设隔离垫等措施后,影响不大。

3.2.2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工程海上施工区域为渔业捕捞区,目前在这些海域进行捕捞作业的主要是南汇区的渔民。

在本工程施工期间,沿线的捕捞生产将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捕捞作业范围受到限制,工程周围海域因施工作业干扰,造成渔获率下降,从而引起经济收入下降,对渔民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有关渔民采取合理补偿或转产等措施后,其影响可为渔民所接受。

对施工海域设置明显警示标志,明示禁止进行捕捞活动的范围、时间,以确保施工期间的船舶安全。

3.2.3对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铺设海底输电电缆和风机基础施工将导致海底泥沙再悬浮引起水体浑浊,污染局部海水水质,造成部分底栖生物损失,降低海洋中浮游植物生产力,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影响,造成一定的损失,但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

通过优化施工方案,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打桩、电缆铺设尽量应避开海洋鱼类产卵高峰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水下作业时间;加强科学管理,严格限制工程施工区域在其用海范围内,划定施工作业海域范围,禁止非施工船舶驶入,避免任意扩大施工范围,以减小施工作业对底栖生物的影响范围;投入资金进行生态修复和补偿等措施可将此损失和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对施工期附近水域开展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跟踪监测,及时了解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的实际影响。

3.2.4对鸟类的影响升压变电站施工期间,由于人类活动、交通运输工具与施工机械的机械运动,相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灯光等会对在施工区及邻近地区栖息和觅食的鸟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区域中分布的鸟类数量减少、多样性降低。

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可逆的,当工程建设完成后,其影响基本可以消除。

工程施工尽量避开鸟类迁徙、集群的高峰期;3.2.5施工期污染控制措施(1)海上施工期间生活污水处理应按照海上施工作业规范及相关法规、规范、标准要求处理达标后排放。

(2)含油的机舱水和污染严重的压舱水、离岸施工船应配备油水分离设施,机舱水经处理达标后直接排海。

(3)甲板冲洗水可直接排放入海。

甲板上偶尔出现的少量油(通常是润滑油)用锯末或棉纱吸净后冲洗,含油的棉纱等应收集后运回陆地。

(4)施工产生的废弃焊头、包装、生活垃圾等设置定点垃圾收集装置,定期运至陆上,由当地环卫部门规定的垃圾场统一处置。

(5)施工船舶大气污染物应符合《MARPOL 73/78 附则VI --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要求。

3.3运行期的主要环境影响和对策措施3.3.1对区域海域水文动力的影响(1)对区域海域潮流场的影响根据平面二维潮流场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东海大桥风电场建成后,工程区附近海域的流速和潮通量略有变化,区域流速变幅超过5%的总面积约为2.3km2(单桩方案)和3.1km2(群桩方案),工程区潮通量的变幅约为0.6%。

区域潮流场的变化对东海大桥基本没有影响。

(2)对区域海域地形地貌与冲淤的影响风电场建成后,除风电场区中间部分稍有淤积,最大可能淤积厚度约为0.39m,其余区域水下地形的冲淤变化很小。

3.3.2对鸟类的影响风电场位于南汇嘴大陆岸线的延长线上,处于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是许多候鸟迁徙过境时的必经之地。

风电场运行时,一般情况下,鸟类迁徙过境时的飞行高度约为150~600m,而且一般鸟类都具有良好的视力,它们很容易发现并躲避障碍物,因此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即使在鸟类数量非常多的海岸带区域,鸟类与风机撞击的机率基本为零;在天气条件较差时,如遇上暴雨、大风天气,鸟类通常会降低飞行高度,则风机运转对中途停歇和直接迁徙的鸟类具有一定影响,国外有关观测资料显示,相应飞行高度下穿越风电场的鸟类撞击风机的概率约为0.1%~0.01%。

上述不利影响通过合理规划风电场工程周边临近区域的滩涂鸟类栖息地,加强区域鸟类活动特征以及鸟类与风机撞击情况的观测,合理调整运营及防范措施;风机上加设灯光、采用不同色彩搭配等防范措施,采用对陆域建设区域侵占的鸟类栖息地进行补偿等生态工程措施,可以将可能产生的相应影响降低。

3.3.3对渔业生产的影响风电场运行期间对海洋生态(包括渔业资源)无明显不利影响,但对渔业生产存在一定的影响。

因风电场所在区域为渔业捕捞区,风电场建成运行后,为保护海底电缆和风机的安全运行,风电场范围内部分区域(风机周边和电缆区)禁止抛锚,同时由于风机桩的分隔造成渔业捕捞面积缩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渔业捕捞量,从而引起渔民经济收入下降,对渔民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应对有关渔民采取合理补偿等措施,其影响可为渔民所接受。

由于风机桩的存在,特别是在迷雾天气,渔船与风机桩相撞的概率大大增加,对渔船和风机都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

通过在风机上涂有醒目的警示色、夜间采用灯光照射、安装海上风机监视系统等办法并确立完善的风险应急计划,对风电机桩基周围加装放撞保护圈,避免渔船碰撞引发事故,对电缆区设置警示标志,禁止打桩、抛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