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上风电报告

海上风电报告

海上风电
能源转型的巨大挑战
作者:Christina Kyriasoglou
翻译:博格林涂料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发展海上风电并非一帆风顺。

德国刚建成不久的Baltic 1风力发电场如
今又发生了故障问题,长达数周无法正常运营。

-位于公海的海上风力发电场将在德国的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发展海上风电在设备质量和相关技术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德国在能源政策上的大胆转身,面前并非是阳关大道,仅发展风能这一项,
就让德国政府背负高昂的运营成本;同时,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也让德国
的风电企业局促不安。

海浪击打着坚实的基座,海风拂过水面,湛蓝的天空下风机叶片不停转动,这
就是海上风电场最美也是最平常的一幅画面。

迄今为止,德国政府在北海和波
罗的海海域已经投资建设了几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它们将更快更多地生产出
清洁环保的风电能源。

此外,德国政府还计划继续扩大海上风电项目的装机容量,有望在2030年前将装机容量从目前的185MW提高至25000MW,相当于25
个核电站的装机量。

这是处于能源转型期的德国,放弃核能、计划大规模发展
可再生能源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是实践过程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目前,德国在波罗的海投资建造的首个
海上风电场波罗的海1号(以下简称Baltic 1)根本无法运作(2011年5月2
日投入运营)。

9月11日,该风电场的21个风力涡轮机按计划关闭,进行为
期5天的维护工作,而直到今天所有涉及的机组仍未恢复正常运行。

负责该项
目的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能源公司(以下简称EnBW)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原因。

Baltic 1由21个风力涡轮机组成,总功率为48.3MW,预计每年发电量可保证
5万户家庭用电。

很显然, Baltic 1该月的发电量将远低于计划的预期值,这也意味着,EnBW公司不得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次事件不由使人联想起前不久另一起类似的海上风电项目故障:德国在北海建立的试验性风力场Alpha Ventus于2010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联邦环境部长Norbert Röttgen (CDU) 出席参加了落成典礼。

可就在仅数周之后,一半数量的风力涡轮机发生了停止运转的情况。

所有出现故障的风机发电舱只能拆卸后由起重船运往岸上维修,历时整整3个月,故障才被排除,风电场重新投入使用。

这并不是个例,在Alpha Ventus之前,丹麦的风机制造商Vestas在公海投资建造的海上风电项目也出现过此类问题:2004年该公司在北海建立的首个海上风电场Horns Rev发生风电设备集体罢工事件,最后公司只能将故障的80台2MW风电机组全部运回工厂拆卸后修理。

除了风电设备本身存在的质量和操作人员的技术问题,客观环境造成的长时间停工也是德国风电产业不得不面对的薄弱环节。

一般来说,起重船只能在浪高2米以下的海域使用,而距离海岸线40公里的海域通常浪高都超过2米。

一旦这些地方的风电设备出现故障,技术人员根本无法到达所在地,并及时作出维修处理,所以往往需要等上好几个月的时间。

因此,风电场距离海岸线越远,前期安装和后期维护的条件就越艰难。

Baltic 1距离德国海岸线16公里,相对而言离开陆地并不远,一旦出现故障,可以保证及时得到处理。

日前,Baltic 1的运营商EnBW公司宣布,几天后风电场将恢复并网发电。

一位发言人强调,这些停工的机组仅仅是延长了维护时间,而并非外界所言出现了重大故障。

她还指出,Baltic 1已经为开发海上风电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在其投入运营的第一个月就超过了预期电流输出量的8%,“超额完成”的优秀成绩一直保持到这次“维护”事件之前。

作为Baltic 1后续项目的Baltic 2并没有因此而被搁置。

令人不经疑惑,EnBW究竟为何短短几年之内在波罗的海海域内接连投资海上风电项目,而毫不顾虑屡次出现的技术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EnBW希望通过现实行的《可再生
能源法》获取尽可能多的政府补贴。

2016年1月1日起,将出台一项新的法案,其中关于风电行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尚不明朗,业内人士预测,随着风电产业的
日渐发展,政府能够给予风电开发的支持度将越来越小。

EnBW负责海上风电运
营部的负责人Michael Boll说:“到时我们的价格将停留在20欧分/千瓦/每
小时,不会有其他的优惠条件了。


如果政府针对海上风电项目出台了新的优惠政策,风电公司会在第一时间被告知。

这些企业都力争在2016年新政策实施前,保证所有已投资的风电场能够在2015年前顺利并网投入运营,以获得更高的政府补贴,因为补贴数额的多少是
直接由并网日期的前后决定。

特别是对于投资额超过十亿欧元大型风电场的投
资者来说,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个时间间隙,项目都到更多的经济支持,加快项
目速度成为刻不容缓的目标。

丹麦的能源企业Dong Energy也是较早就在德国建立风电场的一家企业,它计
划在2013年开始Borkum Riffgrund 1的吊装建设工作。

这个全球最大的海上
风电场在扩建第一阶段的装机容量就达到320MW。

风电场距离海岸36公里,Dong Energy投资了近12亿欧元。

负责该项目的公司负责人Michael Erler说:“作为一家海上风电领域的巨头企业,无论在技术还是运营方面都领跑于整个
市场,我们坚信有能力推动德国实现能源结构的成功转型。


能源结构转变是否可行,德国政府对此又是怎样的立场和态度,背后隐藏着无数不确定的因素。

这个不确定性,也是导致许多银行不愿意放松海上风电项目资
金额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Bard公司的财政状况就遇上了麻烦,正面临收购,花落谁家尚不得知,但一些韩国和中国风能公司已经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其中
还包括美国的大集团General Electric。

Bard曾在北海投资建造了第一个商业风电场,距离海岸线90公里,周边部分
海域水深超过40米。

共计80个风电机组需要同时承担400MW的发电量,每年
发电总量为16亿千瓦/小时。

从理论上说,这个数量足以供应40万户家庭用电。

按照计划,该风电场原本应在年底竣工,但建筑工期却一再推迟,如今只有20
个风电机组在等待投入运营。

保守估计,2013年底才能完成整个项目的吊装。

在此期间,该项目的投资方Hypo Vereinsbank(德国裕宝联合银行)因此已经损失了近4.25亿欧元。

除了以上所述,发展海上风电还有另一个难题。

就目前所掌握的技术经验,对于在公海这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即使行业专家也无法准确海上风电机组设备有效使用日期,至多能够检测风电机组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一些常规参数指标(例如抗腐蚀性等)。

这是对EnBW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其获得了对
Baltic 1未来25年的运营许可。

就此,该公司海上风电部门的负责人Michael Boll说:“风电场到了一定年限是继续延长使用还是必须要重新建造,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新技术的诞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此文摘自德国网站Die Welt(www.welt.de),本译文仅供参考。

http://www.welt.de/print/die_welt/wirtschaft/article13636430/Offshore-im-Gegenwind.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