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记者培训计划

新闻记者培训计划

篇一:淮阳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计划淮阳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提高新闻采编人员整体素质,完善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根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决定对我单位单位的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具体计划如下:一、培训目的为全面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教育和引导新闻采编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使其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自觉遵守新闻法规规定、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良好风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全县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编写的《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和配套制作的6集电视教学片为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采编规范”和“防止虚假新闻”6个专题和我国主要新闻法规规章以及新闻单位管理规范。

三、培训对象新闻部、专题部、制作部、总编室等部门的所有采编岗位人员(含持新闻记者证记者和未持证的采编人员)。

四、培训方式采取单位集中培训与采编人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具体培训计划1、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5日——2013年12月25日。

2、安排集中培训和学习讨论时间不少于18个学时。

每周二、周五下午为固定集中培训学习时间。

3、培训内容:组织新闻部、专题部、制作部、总编室等部门的所有采编人员集中学习6集电视教学片;自学《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聘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专业教师围绕教材大纲和内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采编规范”和“防止虚假新闻”六大版块进行专题培训。

4、结合各自部门工作实际开展学习讨论,切实提高新闻采编队伍素质。

5、2013年12月26日,对所有参训采编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情况进行闭卷测试。

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

淮阳县广播电视台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篇二:小记者下学期培训计划小记者下学期培训计划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敏锐的新闻触觉,及时捕捉、报道最新动态,宣传先进典型、身边事身边人等,为展示小记者们的才艺搭建舞台,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3月份:小记者纪律培训4月份:小记者摄影培训5月份:小记者新闻采访培训6月份:小记者写作培训及评比小记者纪律培训一、活动目的:为了让小记者队伍更规范,为了以后活动更顺利地开展,对小记者提出纪律要求并进行分组和培训二、活动内容:对小记者队伍进行纪律培训三、活动地点:四楼会议室四、活动过程:1、第3周:对139名小记者按年级进行分组,确定各年级所坐的位置,并确定年级组长和班组长。

2、第4周:规范小记者言行,并进行上下楼及站队的训练。

小记者摄影培训一、活动目的:培养学生掌握摄影基本技巧,激发摄影兴趣,增强审美能力。

二、活动内容:邀请报社获家长摄影人员对学生进行摄影知识讲座,参加摄影实践,进行摄影作品展览。

三、统筹安排,确定课程4月份开始进行摄影培训(孩子自己对摄影有一定的兴趣。

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

)1、第一周学习基础摄影知识。

选择摄影专家为同学们开设摄影专题讲座。

如构图、光影、人物、风景等。

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基本掌握这些基础的摄影技巧。

为摄影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2、第二周在理论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时间探索。

首先对校园的环境进行拍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拍摄主题。

3、第三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评价。

摄影完成后与学生一起对照片进行具体的分析,肯定优秀,指出不足,力求学生的摄影水平能得到提高。

4、每一次在亚教网上对学生的摄影作品进行展评,对好的作品在校报和晚报上投稿。

小记者新闻采访培训一、活动目的:写作是作为一名合格小记者的基本功,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有质量地完成新闻稿件,在5月份进行小记者的写作培训。

二、活动地点:四楼会议室三、活动过程:第二周:了解新闻,知道新闻与写作的区别,如何写新闻,布置学生发现身边的新闻,并完成作业。

第三周:了解采访,知道采访的步骤和准备.布置学生采访任务。

第四周:学生展示自己的新闻作品,和采访作品,教师进行指导与评价。

(将学生好的作品在亚教网上展示,投稿到校报和沧州晚报。

)小记者写作培训1、小记者站结合晚报社的主题征文或自定主题征文进行稿件征集活动,并结合学生的投稿,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根据一学期的学期与活动,对小记者进行综合评价。

希望根据活动计划能够顺利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小记者的各项能力,使小记者团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团体。

篇三:新闻记者培训第五章新闻采编规范提纲整理(科教)第五章知识点归纳(一)怎样合法正当地获取新闻事实?获取事实的原则:守法原则、伦理原则、正当原则。

要遵循法规:宪法、基本法律中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条款。

获取事实如何遵循正当原则?1.记者不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新闻信息或拍摄新闻照片,慎重使用隐形采访等非正常采访方式;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新闻事实或机密信息;3.记者不能为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认为地制造事实,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

(二)、如何确保报道的真实与准确?新闻真实与准确的要求有哪些?1.证实确有其事,不道听途说,不策划、不制造新闻事实;2.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尽量核实及保证所引用材料或观点均有确切的消息来源3.对新闻报道中设计的关键事实和数据,坚持“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生产机制和报道责任。

怎样核实新闻事实?1.到达现场,核实新闻来源及基本事实;2.多方求证,核实“5个w”等新闻基本要素;3.查找权威资料,核实报道中的关键事实;4.审慎使用网络消息源,对网上传播的消息核实后再报道。

怎么解释新闻事实?1.事实叙述具体准确,减少形容词等修饰性用语;2.表述方式直截了当,不用夸张手法解释新闻事实;3.全面报道完整的事实,对复杂事件进行连续跟踪报道。

新闻报道过程中如何避免风险?1.保留采访录音等证据材料2.消息来源的引用方式要规范3.引用的关键信息和数据要准确4.不能任意改动新闻图片5.坚持事实和评论分开的原则6.“情境再现”的事实要有据可查(三)新闻报道中使用引语的规范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引语特别是直接引语的作用:生动还原现场,强化报道的可读性。

直接引语,即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

直接引语效果主要包括:1.保持新闻的真实感;2.增加新闻的信息量;3.提升新闻的趣味性;4.深化报道的主题;5.体现记者的客观立场。

间接引语,则用记者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被转述的话不加引号。

间接引语的使用效果包括:1.发挥概括提炼作用。

在不改变愿意的情况下,将受访者的原话适当整合、提炼,使其观点更简洁、鲜明;2.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何时使用直接引语,何时使用间接引语?通常,新闻价值较大,富有个性的言论,应该使用直接引语,如果只是一般性事实的陈述或者比较零碎的话,则使用间接引语。

此外,如果要表现事件双方的对话,以此来增加现场感和真实感,则主要使用直接引语。

记者还可以巧妙地穿插、组合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使报道显得更具节奏感。

使用引语应该遵循的原则1.准确完整,尊重愿意。

直接引语应该是某人所说的原话,除对语法和句法错误等进行必要的纠正外,记者不得制造、添加或修改直接引语。

间接引语必须必须忠于当事人表达的原意,尽量保证引语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2.精选引语,激发兴趣。

3.不要“异口同声”。

一句直接引语应该只能是一个人、一张嘴讲出来的话。

采访对象说的原话如何调整?1.原话有语病,不适用于书面表达。

2.表达模糊,不清不楚。

3.多余字词可以删减。

4.翻译外语或解释方言时的做法。

使用引语时,如何避免过度解读或曲解原意?1.尽量完整地引用引语;2.保留原始材料;3.联系受访者加以核实。

如何平衡引语的数量和质量?1.引语的数量,包括单条引语的字数和同一篇报道中使用引语的次数。

在单条引语中,引语的字数不宜太多,篇幅不硬冗长,表达的意思也不应该有太多的层次。

同一篇报道中,应该使用多少条引语,一般要根据报道篇幅来适当安排。

2.引语的质量判断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1.是否充分体现人物的情感或个性,即让读者感觉到只有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2.是否是生动的、清晰的、简练的、即引语是否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读者阅读时能快速把握引语的核心意思;3.是否能给人带来启发或令人印象深刻,即引语是否具有深度、内涵是否丰富。

使用引语的具体规范和技巧主要包括哪些?1.不同的人所说的不同的话尽量不要放在同一段中;2.同一段中引用多次同一人的不同的话,可以只交代一次出处。

5.引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主要包括:直接引语要用双引号,直接引语中的引语则使用单引号;如果把引语作为单独完整的话来用,标点放在引号之内,如果把引语作为记者的话的组成部分来用,则标点放在引号之外;提示语(即引号的出处)在中间时,提示语后一般用逗号,如果要表示两组引号内是同一个人说的话,但不是同一个话题,则也可以用句号;如果提示语在末尾,则引语后面要用句号,并在引号之内;如果引语是在一句话的结束部分,则标点符号通常放在引号的外面。

(四)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新闻报道如何体现公正?1.克服偏见、平等对待每个人;2.保持独立,做到利益规避;3.保持中立,平衡呈现各方观点。

怎样保持中立并做到利益规避?1.在冲突议题中保持中立,提供均衡机会;2.不接受采访对象的好处,不做有偿新闻。

批评报道如何注意平衡?1.对报道中受到批评的当事人,要给予其回应的机会;2.报道中的语言追求朴素平实,避免主观倾向评论和事实为什么要分开?1.有助于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2.保护新闻记者,适当规避报道风险(五)怎样合理使用消息来源1.使用消息来源的原则⑴坚持“三角平衡”原则⑵坚持“多重佐证”原则⑶坚持“事实核准”原则2.报道中注明消息来源的方法⑴明确交代信息来源⑵说明具体职务和姓名⑶转载媒体报道要说明来源3.寻找权威的消息来源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等在《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中提出以下方法:⑴司法机构、仲裁机构、行政机关、公证机关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中确认的事实。

⑵具有合法地位的政党、国家机构在公文、正式出版物、蓝皮书、白皮书等具有法律效力文件中确认的事实,或其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及其他正式而公开的场合,以该政党、国家机构的名义发表的讲话。

⑶为配合特定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而发表的消息,如通缉令等。

同时,此书提出了可能不被主张为权威消息来源,只能作为引述而不作为事实进行叙述的消息来源,如下:⑴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传媒所发布的信息。

⑵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提供的案件记录、情况说明等非正式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