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电性而选择相应的渗透膜,来分离放射性物质。
反渗透装置采用的醋酸纤维膜是一类半渗透膜,
利用这一原理来分离放射性核素。
38
10.2.2 低放射性废水的排放
低放射性废水经净化处理后,应排入专设的排
放槽,根据主工艺参数和取样测量结果,确定槽内废
水所含核素的种类、总量和浓度等参数。 1、向地面水体排放的控制原则 各类核素的排放总量不应超过相应的归一化排放 量管理限值,根据审管机构核准的对核设施废水排放 规定的剂量管量限值,确定废水的许可排放量限值。
更为重要的意义时,它为关键照射途径。
12
3、评价的基本剂量标准和指标
基本剂量标准:
一般公众限值为1mSv· a-1,关键人群组限值
为0.25mSv· a-1。
评价指标: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基本剂量评价指标
为关键人群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和评价范围内 整个受照群体公众的集体有效剂量。
13
4、评价方法
工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一些放射性物质也会产生一
些放射性废水等。
除乏燃料后处理第一循环其残液为高放射性废水外 ,一般为中、低放射性废水。
33
10.2.1 中、低放射性废水的净化处理
1、贮存衰变
有些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较短,如医学上常用的
32P、131I等,反应堆中运行产生的某些裂变产物如 93Y、133I等,这类放射性废水在贮槽中存放一段时间
评价中不仅要研究建设项目开发、建造和运行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要研究其对社会和经济
的影响等。
6
2、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管理
环境筛选:
凡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由建设单位向环境
管理部门上报建设计划并提出申请,由审管
机构组织对拟议中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初步 筛选,以便按所涉及问题的性质、潜在规模 和敏感程度确定需要进行何种环境分析或评 价。
工作程序:
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和报告书编制阶段
7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环境影响评价可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一级最为详细;Fra bibliotek二级次之;
三级较简略。
8
4、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
评价大纲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总则; 建设项目概况; 地区环境简况; 建设项目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 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 评价工作的组织和计划安排; 经费概算。
39
2、免管排放的控制原则
当废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核素时,免管排放应按下
述原则控制:
每月排放的各种核素的总活度应满足 :
Ai 1.0 A i l ,i
一次排放的活度不超过1×107Bq,且满足:
Ai 0.1 i Al ,i
40
10.2.3 放射性废液的贮存
乏燃料后处理流程中,第一循环所产生的高放废
照射。长期边续照射条件下,公众成员的浸没外照 射年有效剂量为:
Ea 3.15107 xDF a SF
2、地面沉积外照射剂量的估算 长期连续照射条件下,公众成员的地面外照射 年有效剂量为: EG 5.13107 CG DF G S F
17
3、内照射剂量估算 食入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一年内经饮水或食物 途径摄入某种放射性核素后,在其一生中导致的待 积有剂量为:
处置,既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终点,又是辐射 环境管理的起点。 广义的放射性废物管理还包括核设施退役与 环境恢复的有关作业。
23
10.1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10.1.1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和特点
1、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IAEA推出放射性废物安全标准提出了关于放
射性废物分类的最新建议,我国依此制订了废 物分类标准GB9133-1995。 按最终处置的要求分类、按处置前管理要求 分类、按放射性废物的非定量分类。 2、放射性废物的特点 特点是其衰变性。
,它的放射性活度会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然后进行 排放,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
34
2、絮凝沉淀和过滤
放射性核素及其它污染物质,常以悬浮固体颗粒
、胶体或溶解离子状态存于废水中,除大颗粒的会自
行产生沉积处,其余的都要往其中加入絮凝剂,常用
作絮凝剂的有明矾、石灰、铁盐、磷酸盐等。废水中 的酸碱度对絮凝的影响很大。 根据需要可调节其pH值,使之产生絮凝沉淀,然 后过滤沉淀,减少污染。
Eg ,a 365M g ,a DF g ,a
一年内吸入途径摄入
吸入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为:
某种放射性核素后,在其一生中导致的待积有剂量
Eh,a 5.27 10 Ra xDF h,a
5
18
9.2.3 事故释放所致公众受照剂量的估算
放射性流出物的事故释放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
瞬时释放或环境条件基本不变的短期释放;连续释放,
9
9.1.2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1、评价范围与评价子区
评价范围:核燃料循环系统、核电厂、向
环境排出放射性污染物的实验室等。
评价子区:是在评价范围内按一定的半径 距离划同心圆,再按16个方位划分扇形区,两 相邻同心圆与两相邻方位线围成的小区域作为 评价子区。
10
2、关键人群组、关键核素和关键途径
放射性废物管理以安全为目的,以处置为中
心。
27
10.1.3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步骤
28
29
废物处理的几个概念
1、去污比:
净化系数—DF 处理前后废物中所含核素浓度或
比活度的比值。
C A DF b 或 b Ca A a
n 10
30
2、去污效率K
处理过程废物中所含核素总活度的去除百分率,
可用比活度及浓度来表示:
Ab Aa K 100% Ab
31
3、减容比(体积浓缩倍数)
处理前废物体积与处理后浓缩物体积之比值:
Vb CF Vc
32
10.2 放射性废水的管理
在铀矿开采、水冶、精制和235U的浓集,燃料元
件的制造等一系列活动中,都有放射性废水的产生。
44
2、气溶胶的过滤
放射性气溶胶颗粒的平均几何直径为0.02~0.7μm
,且质量很小,通常为10-3mg· m-3量级,大部分低效
过滤器对这样的物质的效率为5%左右,通常空气调 节与通风系统中使用的性能最好的过滤器,对它能达 到80~85%。 最有效的过滤器为高效率微粒空气(HEPA)过滤器
,能达到99.9%。
35
3、离子交换
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以离子状态存在,要想除掉
它们必须采用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有阳离子交换和
阴离子交换两种,根据所要交换的放射性物质的离子
状态而选用相应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离子交换,从 而减少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
36
4、蒸发
废水在蒸发器内加热沸,水分逐渐蒸发,除挥发
性放射性核素处,其它的放射性物和杂质都留在浓缩
42
10.3 气载放射性废物的管理
10.3.1 气载放射性污染物的分类 铀矿开采及水冶所带来的矿粉、222Rn及其子体气
溶胶;
反应堆的裂变产物等。
43
10.3.2 粉尘与气溶胶的分离
1、除尘
分三个阶段:
粗净化,经这一级净化,除去粒径大于60μm的粉
尘,常用的装置为降尘室和旋风分离器;
中净化,除去粒径在10~60μm的粉粒,常用泡沫 除尘器; 细净化,除去粒径小于10μm的粉粒,常用布袋、 填料及油过滤器。
24
闭式核燃料循环示意图
25
开式核燃料循环示意图
26
10.1.2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1、目标
防止废物中所含的放射性核素以不可接受的量
释入环境,使公众和环境在当前或未来都能免受
任何不可接受的辐射危害,使之保持在许可水平 以下和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可合理达到的 尽可能低的水平。 2、原则
种不同的环境质量评价。
对会导致增加总的辐射照射的人类活动进行
的环境质量评价称为辐射环境质量评价。
3
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及环境影响事后验证评价:
通过某些地区的历史资料,对某一地区环境质
量发展演变进行评价;
环境影响事后验证评价是对工程设施竣工投产 后的环境影响进行的系统调查和评价,目的在于 检验证实原先的预测评价结论是不是正确可靠。
m j
2、集体剂量的估算与评价
S E Ed ,a N d ,a
a a
20
9.3 辐射环境的健康危害评价和风险评价
9.3.1 辐射环境的健康危害评价
21
22
第10章 放射性废物管理 和核设施退役
整个核燃料循环系统、核能生产及放射性 物质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应用,都会产生放
射性废物。流出物排放控制和固体废物的安全
拟固定或固化废物包括中、高放射性浓缩液,中、低
放射性泥浆,废树脂,水过滤器芯子等。
1、废物的脱水减量
离心机等都可以用于泥浆的脱水减容,浓缩液常用流化床
干燥器进行干化。
2、中低放射性废物的固化 有水泥固化和沥青固化等。 3、高放射性废液的玻璃固化 玻璃固化具有良好的抗浸出、抗辐射和抗热性能。但 技术复杂,成本高。
物中含有大量的裂变产物,残留的钚及铀同位素和相
当量的超铀元素,其活度水平很高,其中90Sr、137Cs 、238-242Pu、241,242Am、242-244Cm等核素的半衰期为 13年至38万年,对公众的辐射危险将长达几百年以至 几十万年。
要采取多重屏障等5项措施。
41
10.2.4 放射性废物的固化或固定
可能是接近均匀的连续释放,可能是非均匀的连续释 放。 主要有: 烟外照射剂量的估算; 吸入体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地面沉积外照射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