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kxyjff@密码:888999第2章创新思维在科研和论文写作中的应用2.1思维概述2.1.1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是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形成概念,并应用要领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特征及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思维过程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是指思维不同于感知觉,它不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概括性表现在从大量个别的现象中概括出一般的东西;从众多的本质和非本质的特性中概括出本质的特征;从许多外部联系中概括出内部的规律性联系。
思维的概括性与知觉的概括性不同,知觉所概括的是事物的外部特证与表面联系,而思维所概括的则是事物的内部特征与规律性联系。
2.1.2 思维的分类:1. 根据思维凭借的对象: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
这种思维是与对物体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动作中发生。
三岁以前的儿童属这一类。
形象思维主要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如未动手布置房间之前,事先考虑家具的摆放等。
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它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概括而产生的。
从发展水平可区分出三种: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学龄前儿童(3-6、7岁)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之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一般成人的接触大量事物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科学和艺术思维,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创造性结果的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和复杂的形式。
抽象思维也称抽象逻辑思维或逻辑思维。
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如运用数学符号和概念进行数学运算或推导。
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
抽象思维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
前者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如工人、农民运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多属于这种类型。
后者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
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维多属于这种类型。
经验型的思维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因而其抽象水平较低。
从思维的发展来看,经历着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由于素质、职业和训练状况不同,在某些人身上哪种思维占优势,并不表明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
2. 根据思维创造性程度:习惯性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常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突出的标志是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
3、根据思维方向及答案:收敛思维(convergent production,N)又叫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聚合思维。
指个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传统的方法,从储存的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推理性和逻辑性思维。
如:1+1=?——2!发散思维(divergent production,D) 又叫求异思维、辐散思维。
与聚合思维相对应。
是指从不同角度及方向,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采取开放和分歧方式,以产生各种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的思维。
例如:1+1=?——2 ?;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路子去探寻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
发散性思维三个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思维的流畅性越好。
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类别和维度。
范围越大,类别和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大。
独特性:发散的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表现出某些独特的思想和独创的见解。
范例1、尽可能多地写出砖的用途(3分钟):4、根据思维过程的有无:分析思维、直觉思维(灵感)2.2 思维过程与创造性思维2.2.1 思维的一般过程:对反映事物外部现象和特性的感知觉材料进行加工,以揭露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这个总的思维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过程而实现的。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个别的部分或分成各种不同的特征;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种不同的特征组合成为整体;比较是对不同事物或者事物的特征加以对比,以确定其异同点;抽象是从事物的许多特征中抽出其共同的和本质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概括则是根据事物共同的和本质的特征而把同类事物联结起来。
经过上述思维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才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才能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任务。
2.2.2 科学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1、发现、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解决问题2.3 创新思维的特点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伴随创造活动而产生的思维过程。
创新思维有以下几个特征:从思维成果来看,一是新颖性,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根本标准、特性;二是实用性,这是创新思维社会价值性的特征。
指通过思维,有独特、新异的发现,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
技术人员的发明、艺术家的创作,科学家提出的新理论、新见解,都是思维具有独创性的明显例证。
但并非只有发现人类从未发现过的新事物、解决人类从未解决过的问题才是独创,一个人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虽然在人类是已知的,但对本人却是全新的,这也是一种独创性思维。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能力的重要特征。
新颖程度及社会价值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标志。
从思维过程来看,一是灵活性,不善于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转移就没有创新思维;二是独特性,独立思考是创新思维的内在要求。
思维过程必然是既有一般又有特殊,是两者的结合,而创新思维更强调特殊性。
具有灵活性思维的人,考虑问题能迅速地变化和转移思维的方向,从问题的一个侧面转向另一个侧面,从一个假设过渡到另一个假设,既不为定势所左右,又不受功能固着的影响,容易受到启发,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思维方法来看,一是对应性,方法为目的服务,对应于思维对象特点的思维方法就能出思维效果,不能机械地要求某种包医百病的方法,这是创新思维灵活性在方法上的体现;二是综合性,创新思维必要求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综合就是创造”,这无论从思维内容或思维方法上看都是正确的命题。
从思维本质来看,一是随机性,创新思维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往往在百思不解之后,经历灵感阶段,受到启发而产生,因而要善于把握机遇和思维技巧。
二是可把握性(规律性) ,创新思维成果决非无中生有,必与一定条件相联系,创新思维过程和方法必有规律可寻,是可认识和可把握的,因而要研究、把握基本方法。
这种随机性与规律性、偶然与必然、特殊与一般结合的辩证法,决定着创新思维的本质。
2.4 阻碍创新思维因素2.4.1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受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保持与众人一致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会使个体在认识上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在行动上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人云亦云、循规蹈矩,害怕发生问题与矛盾,害怕与众不同,易受外界影响。
从而形成事事都要对照比较,处处都在瞻前顾后中迷茫的寡断定势。
这种人在认知方面常常表现为思维狭窄、思维深度浅、思维不灵活、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相信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能力差;在情感体验方面,表现为缺乏自信心、自卑、内心焦虑紧张;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依赖性强、盲目附和他人、没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出现人际关系不良的直接影响。
为此,要发展创新思维,就必须使个体形成独立、对新事物敏感、思维灵活而深入、自信、坚毅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4.2 极端的自我评价极端的自我评价包括过高和过低评价自我两个方面。
无论是过高评价自我还是过低评价自我,都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效果和观察的敏感度及思维的紧张度,削弱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同样,极端的自我评价还会使个体的好奇心与上进心减弱,兴趣范围变窄,视野缩小,意志力减弱,从而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
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外在的或内在的因素而出现自我评价不当的心理。
这种心理,将对个体创新思维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克服过高评价自我或过低评价自我的不健康心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2.4.3 经验定势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人们在现实基础上的创新。
但是,如果过分依靠经验,经验又可能成为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形成“经验定势”。
经验定势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不敢超越经验半步,而且习惯用经验来衡量是非。
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经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首先,经验有相对的真理性和明显的时空狭隘性,任何经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的,只适合那个特定的时空条件;一旦时空条件改变了,其正确性就值得怀疑。
其次,经验具有主体的狭隘性,每个人的经验再丰富,都是有限的;而他未经历过的事情却是无穷的,这就决定了个人经验的相对性。
再次,个人经验是从过去常见的事物中获得的,对于新出现的、偶然性的事物,老一套的经验难免产生偏差或错误。
所以经验定势束缚人脑的想象力,成为影响创新思维的障碍。
而要突破经验定势,首先对经验要有正确的认识,既要借鉴先进的经验作为拓宽思维创新的向导,又要对经验的局限性有充分认识。
其次,要通过理论学习拓宽视野,使个人经验上升为理论。
2.5 创新思维在科研和论文写作中的应用2.5.1 科研和论文写作的核心是创新所谓科研和科技论文, 通常是指科技工作者对某一科技领域的研究课题在实验性、观测性、调查性或理论性研究中所取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成果、新见解、新知识的科学记录; 或者是对某种已知的科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所创造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的科学总结。
从上述科研和科技论文涵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科研和科技论文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上的创新,这是科研和科技论文的核心,因而也是科研和科技论文写作的灵魂。
这是从科研和科技论文本身微观、局部的层面上来看科研和科技论文创新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把科研和科技论文摆到整个社会创新体系宏观、全局的层面上来看科研和科技论文的重要性,就会发现,科研和科技论文在我们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为,国家创新体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看, 都应该包括三个相互依存而又依次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高新知识生产、供给的发现体系, 高新知识流通、辐射的传播扩散体系和高新知识社会消费的开发应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