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第六章钢的热处理
§6.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1)奥氏体的形核
A晶核优先在F/Fe3C相界处形成。 原因:
①能量起伏 相界处晶格畸变较大,能量较高,有利于获得A形核所 需的能量要求。
②结构起伏 相界处晶格畸变较大,原子排列不规则,有利于获得奥 氏体的fcc结构要求。
③成分起伏 相界处碳浓度相差较大,有利于获得A形核所需的碳浓 度要求。 (2)奥氏体的长大
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
共析钢奥氏体化的四个基本过程:
①奥氏体的形核 ②奥氏体的长大 ③残余Fe3C的溶解 ④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6.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 奥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
基本相同。但由于先共析 或 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全部 奥氏体组织,必须相应加热到 Ac3或Accm以上.
珠光体的性能与组织的粗细程度密切相关:片间距越小,片状珠光 体的硬度和强度越大、塑性和韧性越好;渗碳体颗粒越细小,分布越 弥散均匀,粒状珠光体的硬度和强度越大。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F
Fe3C
三维珠光体如同放在水中的包心菜
片状珠光体
粒(球)状珠光体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片状珠光体的片间距(s0)与其 形成温度或冷却速度有关:
形成温度越低,s0越小。 冷却速度越大,s0越小。
s0 片状珠光体的形态特征
根据片间距(s0),片状珠光体可分为:
珠光体(P):s0=0.60~1.0m,形成温度为Ar1~650C; 索氏体(S):s0=0.25~0.3m,形成温度为650~600C; 托氏体(T):s0=0.10~0.15m,形成温度为600~550C
②热处理
将金属在固态下经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金属的内 部组织和结构,从而获得优良的性能。
可以这么认为: 合金化:改变原子种类 (引入固溶体或金属化合物)
热处理:改变原子排布方式 (通常得到非平衡组织,除退火外)
§6.1 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一、热处理的定义
热处理是指金属在固态下经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金属的内部 组织和结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过程。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一、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及转变过程
①珠光体(Pearlite),符号:P
加热后的奥氏体以缓慢的冷却速度冷却至室温,或过冷奥氏体在较高 的温度下等温时,奥氏体将转变成珠光体。
典型的冷却方式:炉冷(退火) 珠光体相比马氏体和贝氏体,其强度和硬度较低。
②马氏体(Martensite),符号:M
(相界上的原子为两个相共有)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③在不断降温的过程中形成 马氏体转变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冷却中断,转变立即停止。 马氏体转变开始的温度称为Ms点,转变终了的温度称为Mf点。 Ms点和Mf点主要取决于奥氏体中的含碳量(C%)和合金元素的含量 (Me%)。
温度/ C
wc% 含碳量对Ms和Mf的影
保温
温 度
加热
临界温度
等温冷却 连续冷却
时间
①等温冷却
先将A快速冷至临界温度以下某一温度,然后A在该温度下完成组织 转变,最后再冷却至室温。
②连续冷却
A在逐渐降温至室温的过程中转变成其他组织。
过冷奥氏体:
奥氏体被过冷至临界温度以下即处于不稳定状态,即将发生分解 (即奥氏体转变为其他组织转变)。这种状态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
感应加热
热处理工艺
表面热处理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渗碳
化学热处理 渗氮(氮化) 碳氮共渗
控制气氛热处理
火焰
渗碳
其他热处理 真空热处理
加热
形变热处理
§6.1 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2、按热处理在工件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不同分类
预备热处理:为随后的加工或热处理作准备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板条马氏体金相组织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原奥氏体晶界
M针
针状(片状)马氏体金相组织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M针 原奥氏体晶界
马氏体“针”或“片”的粗细主要取决于奥氏体的晶粒度。
隐晶马氏体:
当奥氏体的晶粒非常细小,以至于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出马氏体 的针状特征。这种马氏体称为隐晶马氏体。
§6.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关系到随后冷却的组织的粗细程度,对钢的性能有 着重大的影响。控制奥氏体晶粒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响因素:
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A晶粒越粗大。其中,温度的影响尤 为显著。 过热组织:因加热温度过高而导致的粗大晶粒组织。 ②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A晶粒越细小。 短时快速加热工艺:生产上获得超细晶粒的重要手段之一。
响
重要结论:
C%增多,Ms点和Mf点降低。 除Al、Co外,Me%增多,Ms点 和Mf点降低。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④高速长大 马氏体形成速度极快,瞬间形核、瞬间长大,速度接近声速。
⑤马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 即使温度降低至Mf以下,奥氏体也不能100%转变为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
→M转变结束后,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转变而残留下来,这部分奥氏体 称为残余奥氏体,记作A、或 R 。
重要结论:
马氏体含碳量越高,其正方度越大,晶格畸变越严重,故硬度越高。 钢中获得马氏体组织是强化钢铁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体的组织形态
①板条状马氏体(简称板条马氏体) 板条马氏体呈条片状,由许多成群的平行马氏体板条束组成。 板条马氏体主要出现在低碳钢中。 板条马氏体的亚结构为高密度的位错。 板条马氏体又称低碳马氏体、位错马氏体。 ②针状马氏体(又称片状马氏体) 针状马氏体呈针片状或竹叶状,立体形态呈透镜状。 针状马氏体主要出现在高碳钢中。 针状马氏体的亚结构为孪晶。 针状马氏体又称高碳马氏体、孪晶马氏体。
热处理的特点:
热处理不改变工件的形状,仅改变钢的内部组织和结构,从而改变钢 的性能。
重要结论:
材料是否能够通过热处理而改善其性能,关键条件是材料在加热和冷 却过程中是否发生组织和结构的变化。
§6.1 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三、热处理的类型
1、按加热、冷却方式及钢的组织、性能不同分类
普通热处理
退火:炉冷 正火:空冷 淬火:油、水 回火
珠光体在临界温度以下的较高温度范围(Ar1~550C)形成。
1、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及性能
(1)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①片层状珠光体(简称片状珠光体) 片状珠光体是相间排列成层片形态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②粒状珠光体(又称球状珠光体) 粒状珠光体是颗粒状渗碳体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中的机械混合物。 (2)珠光体的性能
③影响马氏体形态的因素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100
体 75 积 , 50 % 25
板条马氏体量
0 0.2 0.4 0.6 0.8 1.0
wc% 马氏体形态与含碳量的关系
当C%<0.2%,马氏体转变后的组织中几乎全部是板条马氏体; 当C%>1.0%,马氏体转变后的组织中几乎全部是针状马氏体; 当0.2%<C%<1.0%,马氏体转变后的组织中既有板条马氏体,也有针 状马氏体。
珠光体组织 金相显微镜
索氏体组织
托氏体组织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2、珠光体的转变过程
珠光体转变(即A→P转变)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过程,是碳原子重新 分布和晶格重构的过程。
以共析钢片状珠光体的形成为例:
片层状珠光体的转变过程
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
珠光体形成时,碳原子和铁原子均需进行长程扩散。
工程材料
Engineering Materials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
钢铁材料是工程材料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在机械制造业中的比例达到90%左右,在汽车制 造业中的比例达到70%,在其他制造业中也是最 重要的材料之一。
改善钢铁材料性能的途径:
①合金化
通过在钢中加入合金元素,调整钢的化学成分,从而获 得优良的性能。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3、马氏体的性能
马氏体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含碳量和组织形态。 ①含碳量的影响 C%高则硬度和强度高,但脆性大。 高碳针状马氏体“硬而脆”。
②组织形态的影响 针状马氏体塑性和韧性差,而板条马氏体韧性好,且具足够的强度。 低碳板条马氏体“强而韧”。
马氏体的硬度与淬火钢的硬度之间的关系:
§6.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③碳化物形成元素 钢中有碳化物形成元素时,钢组织中存在的细小碳化物 可阻碍晶粒的长大,从而使A晶粒细化。 碳化物形成元素:Ti、V、Nb、W、Mo、Cr等。 含有上述元素的钢均是本质细晶粒钢。
④Mn、P等元素 促进A晶粒长大,易产生过热组织。
两种冷却方式: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过冷奥氏体以极快的冷却速度冷却至室温,奥氏体将转变成马氏体。 典型的冷却方式:水冷或油冷(淬火) 马氏体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
③贝氏体(Bainite),符号:B
过冷奥氏体在中等温度范围内等温时,奥氏体将转变成贝氏体。 贝氏体的强度和硬度介于珠光体和马氏体之间。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一)珠光体转变
Acm
Arcm
Ac1 A1 Ar1
重要结论:
钢的实际临界转变温度 总是滞后于理论临界转变 温度,即加热时需要过热, 冷却时需要过冷。
wc(%) Fe-Fe3C相图的共析转变部分
两种加热方式:
§6.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加热 在临界温度Ac1以上的加热——发生相变 在临界温度Ac1以下的加热——不发生相变
A晶核形成后,将通过F→A转变和Fe3C溶入A的过程不断长大。 (3)残余Fe3C的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