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音史最全论述题

西音史最全论述题

试论19世纪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发展 220标题音乐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巴洛克时期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也被视为标题音乐的先声。

而真正将音乐内容与作品的标题相联系,具有广泛性的影响,是从19世纪开始的。

标题音乐主要是针对器乐作品而言的,指作曲家有意识地将音乐之外的东西引入到了音乐之中,如:哲学、文学、美术等。

浪漫风格的标题性序曲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最富创造的体裁,是专为音乐会独立演奏而写的管弦乐曲,都是有单乐章的奏鸣曲式,他共创作了7首标题性序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

他的钢琴小品集《无词歌》中的《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等9首标题是由作曲家本人加上去的。

舒曼常把独立的特性钢琴小品按照一定的构思组合成套曲,并加上标题,如《蝴蝶》、《克莱斯勒偶记》和《童年情景》等作品。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自传性作品《幻想交响曲》,其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对全曲写了详细的文字说明,提供了一个代表所爱的人的“固定乐思”,以不同的形态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每个乐章之中,是标题交响曲划时代的作品。

他的另一首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内容取材于拜伦的叙事诗《哈罗尔德游记》。

柏辽兹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创作标题音乐的健将。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创表达诗意境界的单乐章标题音乐新体裁——交响诗。

他一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多取材诗歌文学巨著中的人物形象。

如《普罗米修斯》、《奥菲欧》和《塔索》等,其“主题变形”手法主要集中于单主题的展开与变形,并贯穿于整个交响诗中。

他的标题交响曲有《浮士德》、《但丁》等。

此后,标题性器乐作品受到许多作曲家的支持,如柴可夫斯基的标题性钢琴小品集《四季》,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

鲍罗丁的交响诗《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马勒的《大地之歌》交响曲,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等。

标题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对19、20世纪的作曲家多样化而富于个性的音乐创作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作曲家创作的重要体裁。

试论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发展 22019世纪的钢琴制造业获得了质的飞跃,使其表现力大为丰富,成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最喜爱的乐器,钢琴音乐从而进入鼎盛时期。

德奥钢琴音乐在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走在了前列。

舒伯特最具独创性的是特性小曲“音乐的瞬间”和“即兴曲”。

他的《流浪者幻想曲》以变奏曲为基础,同时融入了奏鸣套曲的多乐章因素。

韦伯的钢琴作品《邀舞》带有流畅而华丽的风格。

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舒曼常把独立的特性钢琴小品按照一定的构思组合成套曲,并加上标题,如《蝴蝶》、《克莱斯勒偶记》和《童年情景》等作品。

勃拉姆斯的钢琴奏鸣曲继承了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激情而严肃,音响厚实丰满,具有强烈的交响性。

肖邦和李斯特是19世纪钢琴音乐领域的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们一起将钢琴创作与演奏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肖邦的创作几乎全部集中在钢琴领域。

玛祖卡舞曲是他创作中最具波兰乡土气息的体裁。

肖邦的前奏曲和练习曲在性质上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夜曲与圆舞曲是他创作中最富有浪漫气质的体裁。

李斯特把钢琴技巧发挥到了极限,使钢琴音乐具有交响性的管弦乐队效果和史诗般的宏伟气势。

如他《高级演技练习曲》中的《玛捷帕》、《鬼火》等。

他还把匈牙利民间音乐素材吸收到他的钢琴音乐中,如《匈牙利狂想曲》,一共有19首。

法国作曲家圣-桑的钢琴音乐色彩丰富、细腻讲究,代表作有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双钢琴与乐队组曲《动物狂欢节》。

俄罗斯钢琴音乐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巴拉基列夫的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是俄罗斯钢琴音乐史上的里程碑。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采用一个不断变化的“漫步”主题贯穿全曲,独具个性。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音乐以小品为主,如12首风格小品《四季》、《儿童曲集》。

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也都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钢琴作品。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也创作大量的钢琴杰作,如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原为为四手联弹而作。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以写作抒情优美的小品见长,如“致春天”“蝴蝶”“纪念册的一页”等。

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在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达到了有史以来钢琴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又为20世纪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试论19世纪浪漫主义德奥艺术歌曲 220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艺术歌曲形式独特,歌词多采用表现个人情感及趣味的浪漫主义诗歌,同时提高钢琴伴奏的地位,形成一种为词配曲的新样式,进入发展的全盛阶段。

德奥最早开创艺术歌曲道路的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

他创作了 600 多首艺术歌曲,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所选择的诗词内容广泛,他的钢琴伴奏在扩大和声、丰富色彩、描绘情景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后人编撰的《天鹅之歌》是舒伯特重要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他的艺术歌曲最常用的是变化分节歌的形式。

德国作曲家舒曼喜爱用声乐套曲的形式来描绘生活历程,作品多带自传性,如《桃金娘》、《诗人之恋》、《妇女的生活与爱情》等,他选词严格,其声乐旋律受器乐创作影响颇深,钢琴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如民歌般朴素动人,最脍炙人口的有《摇篮曲》、《徒然小夜曲》等。

他多用分节歌形式写作,注重表现内在情感。

歌词取自《圣经》的声乐套曲《四首严肃的歌》是他艺术歌曲的最高造诣。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以明朗抒情的旋律和简练的形式为主。

为海涅诗歌配曲的《乘着歌声的翅膀》是其家喻户晓的作品。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将瓦格纳的半音手法用于艺术歌曲写作,歌曲的钢琴伴奏和声织体丰富,具有独立作品的意味,他有集中为某一诗人诗歌谱曲的习惯,作有《歌德诗歌歌曲集》、《莫里克诗歌歌曲集》和《西班牙歌曲集》等。

晚期浪漫主义阶段,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将德奥艺术歌曲推向新的境界,他将乐队用于艺术歌曲伴奏。

声乐套曲《亡儿之歌》、《旅行者之歌》等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交响性。

他使声乐与管弦乐队达到完美的结合。

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运用许多不和谐的半音、难以理解的转调等表现手法使歌曲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他的《四首最后的歌曲》是德奥晚期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最后的杰作。

德奥艺术歌曲的风格虽然因作曲家的创作手法、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对社会历史和个性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其整体的艺术创作风格,却有着很多的共同性,如浪漫主义情怀的表现,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的艺术性等。

试论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音乐的发展 220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构思常源自于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类型,“标题交响曲”盛极一时;旋律的抒情性和描绘性大大增强,和声表现功能扩大,调性运用趋向多调性和无调性,乐队的色彩更丰富。

舒伯特的交响曲开创了歌唱抒情性交响曲的新领域,门德尔松和舒曼的交响曲表达了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特殊青睐,勃拉姆斯的四首交响曲堪称浪漫主义无标题交响曲的典范之作,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采用管风琴式的对位写作和古老的众赞歌式的和声,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在标题交响曲领域,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带有个人感情经历,以“固定乐思”作为贯穿全曲各乐章的有效统一手段;李斯特的标题交响曲注重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理念,写作了《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并首创表达诗意境界的单乐章标题音乐新体裁——交响诗。

此后,标题性原则在柴科夫斯基、理查•斯特劳斯、马勒等作曲家的交响曲中都有所体现。

采用单一主题核心在交响曲套曲中连续发展与变形,是浪漫主义交响曲盛行的手法,舒曼的《d小调交响曲》首开此先河,后在交响诗领域得到普遍采用,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弗朗克、圣桑、西贝柳斯等人的交响曲中亦有体现。

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形式布局和作品规模都有很大变革,柏辽兹和马勒交响曲的乐章数目相当自由灵活,马勒《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非常庞大,等于后面五个乐章的总和。

二人都在交响曲中加入人声演唱,柏辽兹在交响曲创作中结合了歌剧和清唱剧的特点,如《浮士德的沉沦》;柏辽兹和马勒在扩大管弦乐队规模、大胆启用新乐器、探索乐器新音色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勒的交响曲以内容极度丰富、感情极度充盈、结构极度庞大而著称,他的《第八交响曲》,因演出编制庞大,被称为“千人交响曲”。

创造了大规模交响曲难以逾越的高峰。

而相反的倾向则体现在西贝柳斯的七部交响曲中,乐思简洁、情感约束、规模浓缩的纯音乐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 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此外,在19世纪欧洲民族意识思潮的涌动下,取材于本民族历史传说、热情讴歌民族英雄和爱国思想、描绘赞美祖国山河景致的民族主义交响曲也大量涌现,如鲍罗廷、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德沃夏克等人的作品。

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的发展:19世纪初,大革命后富有的中产阶级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艺术趣味,崇高壮丽的题材、宏伟广阔的场面和激动人心的拯救情节为他们所喜好,这些因素与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影响相结合,培养出了法国特有的“大歌剧”样式,也使巴黎成为19世纪欧洲的歌剧中心。

“大歌剧”原指在巴黎大歌剧院上演的歌剧,后专指风格宏伟、场面豪华的歌剧,剧情常采用历史或宗教题材,篇幅巨大,多为四幕或五幕,剧中不用说白,而采用独唱、重唱和合唱等方式,合唱在剧中居重要地位。

奥柏创作的《波尔蒂奇的哑女》最早为大歌剧写作树立典范,梅耶比尔创作的《恶魔罗勃》则达到了大歌剧的顶峰。

大歌剧也影响了同时代的德、意歌剧创作,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威尔第的《阿伊达》和瓦格纳的《黎恩济》等都是大歌剧作品。

19世纪中叶,法国喜歌剧发展为轻歌剧。

轻歌剧是近似于幕间剧的小型戏剧,多带有浪漫主义多愁善感的气息,伴有对白、歌唱、管弦乐和舞蹈场面,音乐来源丰富,也采用城市流行曲调,总体风格通俗易懂,并带有讽刺意味。

轻歌剧的创始人是奥芬巴赫,他一生作品近百部,并在巴黎经营了一家名为“快活的巴黎人”的剧院来上演轻歌剧和喜歌剧。

奥芬巴赫的轻歌剧题材多来自神话或历史,代表作为《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和《霍夫曼的故事》等。

抒情歌剧是由喜歌剧演化而来的另一种歌剧类型,规模介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结合了意大利的美声演唱和德国器乐的配器手法,并在整体上体现出法国音乐的风致。

抒情歌剧的重要代表作有:古诺的《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圣·桑的《参孙与达利拉》等。

古诺和比才的歌剧创作标志着19世纪下半叶法国歌剧的顶峰。

比才创作了歌剧《采珠人》、《卡门》等。

四幕歌剧《卡门》取材于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梅里美的小说,叙述了发生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的一场爱情悲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卡门》将戏剧动作与音乐更紧密结合,借鉴了瓦格纳式的“主导动机”手法,用以贯穿全剧,突出歌剧主旨;歌剧中的咏唱段落大量使用了西班牙的特性歌曲、舞曲等,如“斗牛士进行曲”、“哈巴涅拉”,《卡门》是法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全世界上演最频繁的歌剧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