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区位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_以洛阳_西安_开封为例分析

地理区位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_以洛阳_西安_开封为例分析

综上所述,魏源在道光二十年秋,为友人所邀,到了 浙江前线宁波,参与审讯了俘获的英国俘虏安突德,之后 又离开浙东前线,到了杭州 西湖;道光 二 十 一 年 (1841) 裕谦担任钦差大臣之后, 由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 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由于对战局的悲观失望加上自己 的不得志, 遂在裕谦幕中逗留数月便离开浙江前线去了 扬州。
到 了 秦 汉 之 际 ,当 时 新 兴 的 农 业 区— — —关 中 地 区 的 土地肥沃、农作物的产量很高,当地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古都安阳所在的三河地带一 直在走下坡路,那里的土地日趋衰退老化,农作物产量远 远不及关中地区。 正是凭借着土地肥沃、农业经济发达的 地理条件优势, 关中地区成为了秦汉两代帝国的发迹之 地。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是这样描述关中地区 的:“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 其富,什居其六。 ”从西汉到唐朝,千百年间历代统治者都 定都位于关中地区的长安。 关中的富庶,造就了古代长安 的繁华,使它成为了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
○ 哲学史学研究 2009年2月号中旬刊
地理区位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
— ——以洛阳、西安、开封为例分析 王逸川
(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 本文以洛阳、西安、开封三大古都为例,通过 分析它们各自的地理区位因素,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古都 从形成到衰落的各个阶段,认为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的兴 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并对古都的发展与迁移起着重要作 用,同时也是古都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因素以外, 军事地理条件因素对 都城的选址建立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太平御览》中这样 写道:“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 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 ”当年汉高祖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在定都长安(今西安)还是洛阳的问 题上头痛不已,因为刘邦本人是关东人(古时称函古关以 东为关东),而且他手下随他打天下的军士大多也是关东 人。 高祖本打算定都洛阳,然而他手下的一个军士娄敬劝 他:“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 具。 因秦之地,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 陛下入关而 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3]即娄敬认为关中 地区乃是形胜之地,易守难攻,而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 是王者理想的定都之地,日后一旦关东产生叛乱,朝廷便 可以据关中之险,控制地方。 同时张良也认为:“关中左崤 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 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挽天下,西 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定都长 安。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长安所在的关中平 原在古代曾被成为“天府”、“陆海”,而且古时关中关隘众 多:东有函谷关,北有萧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所以 也被称为“四塞之国”。 而且关中平原北有黄土高原,西有 陇山山脉, 南有秦岭山脉, 东面只有黄河一线与中原相 通,易守难攻,军事地理形势极佳,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 国之乱,西汉王朝便凭借关中之险,迅速平定了叛乱,可 以说,西汉王朝之所以能绵延四百多年,与定都军事地理 条件极其优越的长安不无关系。
长安失去都城资格的原因也与它自身的地理条件有 关系。 隋唐以后,随着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人口快 速增长,土地被过度开垦,出现了“唐都长安,关中号称沃 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 南之粟”[9]的情况。 可见到了唐代,长安地区已经非常依 赖运河漕运的给养了。 当从南方的粮食、丝绸等货物通过 隋朝时开凿的运河运抵北方以后,若要运至长安,必须再 由黄河转入渭水,然而黄河的水利条件非常不利于漕运, 以唐代当时的技术条件,运载“东南之粟”的漕船是不可 能逆流而上越过三门砥柱之险进入关中水系的。 唐朝统 治者曾经千方百计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也试行了多种设 计方案,但均没有成功。 例如当时陕郡太守李齐物“凿三 山以通道,辟三门岭,逾岩险之地,俾负索引舰,升于安 流”,[10]结果“河泥淤塞,不可漕而止”。 于是唐朝统治者不 得不将通过运河运送到北方的“东南之粟”先用雇车运载 的陆运方式运至关中,再通过关中的水运运至长安。 这样 的运输方式的耗费无疑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效率低下,所 以当时有“斗钱运斗米”之说。 以唐朝初期的鼎盛国力,尚 能维持这样昂贵的给养方式,当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 国力衰落,已经日渐不能维持这样的给养方式。 而且过度 依赖漕运给养,一旦中原发生战乱,漕运的畅通不能得到 保证,长安便被扼住了咽喉,时刻有断炊之虞。 于是长安 千百年来的封建王朝首都地位开始动摇了, 这时它地处 关中地区易守难攻, 兼有黄河天险的军事地理优势已经 成了制约它继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73
○ 哲学史学研究 2009年2月号中旬刊
秦时期的“王者之地”。 据管子记载,这一地区历史上曾经 先后有七十九代君王定都与此。 八大古都中的安阳便位 于此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三河地区适合于 建都的地理区位条件优势渐渐丧失了。 从上古时代开始, 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统治者定都于此以后更是 大兴土木, 对当地的植被和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造成了 严重的破坏, 人口的不断增长也使得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粮逐渐超出了土地的负荷能力, 造成了司马迁在史记中 说的“土地狭小,民人众”的局面。 在古代生产工具和农业 技术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 求,必然要过度使用土地,也就是对地力过度剥夺,这样 就使土地的报酬递减作用表现得日渐明显和严重,最后, 这个华夏大地上最古老的农业经济区域随着土地的退化 和作物收获的递减而走向了衰落, 三河地带也就逐渐失 去了适合建都的地理条件。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就没有 继续定都安阳,而是把首都定在了洛邑。
分布遍及现今中国的每个省区或直辖市。 在这65处古都 里面,以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安阳、南京、杭州、郑州这 八大古都的建都历史最为久远悠长, 在我国的都城发展 史上的影响最为巨大,而且知名度最高。 一座城市从逐渐 形成到成为一个政权或者王朝的都城, 历经千年长盛不 衰,成为著名古都,是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这其中 又以地理区位因素的最为重要。 本文便以中国历史上的 几座著名古都的选址建立、发展、迁移、衰落四个方面为 例来分析地理区位因素对于古都的影响。
72
注释: ①清史稿.第37卷. ②海国图志(五十卷本).第35卷,第26页. ③黄丽镛.魏源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3页. ④夏剑钦.魏源传.岳麓书社,2006年,第125页. ⑤古微堂诗集.第6卷,第15页. ⑥古微堂诗集.第10卷,第13页. ⑦京口琴娘序曲.魏源集,第741页. ⑧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3页. ⑨同⑧,第424页. ⑩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第849页. 輥 輯 訛同③,第117页. 輥 輰 訛李柏荣.魏源师友记.岳麓书社,1983年,第33页. 輥 輱 訛同④,第127页. 輥 輲 訛李瑚.魏源研究.朝华出版社,2002年,第361页. 輥 輳 訛同④,第129页.
一、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选址建立的影响(以洛阳和 西安为例)
古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座城市的选址 建立,是决定其发展成为一个政权的都城,并发展为古都 的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懂得观察自 然地理形势,寻找合适的地点选址定都。 《周礼》开篇即 说:“惟王建国,辩方正位。 ”《管子·度地》记载:“故圣人之 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 ”《管子·乘 马》写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与广川之上;高毋 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还写道:“因天材, 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据史料记 载, 周武王姬发当年伐纣灭商之后, 为了营建都城洛邑 (今洛阳),曾亲自勘察洛阳地区周围的自然地理形势。 他 对左右大臣说:“南望三涂,北望丘鄙,顾詹有河,粤詹洛, 伊,毋远天室。 ”这就是说,洛邑南北有山,中间有河,伊河 和洛河之北还有广阔的原野可以从容周旋。 在周武王姬 发眼中,洛邑符合建城定都的自然条件。
按照史念海教授的定义, 我国现在共有广义上的古 都217处,狭义上的古都65处。 其分布如下[2]:
由上表可见,除了江西、海南、天津、上海以外古都的
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定 海 再 失 ,镇 海 亦 陷 ,裕 谦 自 尽 ”,“ 十 一 月 ,浙 江 大
雪,英军主力南撤,宁波空虚,但奕经不敢进取”,“魏源深 感英军反复难测,清军虚骄难胜,朝廷和战不决,对战局 悲观失望”。輥 輲 訛另者,由于在定海的防守问题上与诸将领意 见有分歧,而自己的意见又未被主将裕谦采纳,随着定海 的再次沦入敌手,“魏源也自知在军营人微言轻”, 輥 輳 訛自己 之谋略无从施展,所以他只在裕谦营中逗留数月,便辞归 扬州。
二、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发展的影响(以洛阳为例) 在社会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古代, 劳动人民 “看天吃 饭 ”,自 然 因 素 对 一 座 城 市 的 发 展 影 响 巨 大 ,天 时 地 利 缺 一不可。 这一部分便是分析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发展的 影响。 “崤 函 有 帝 王 之 宅 ,河 洛 为 王 者 之 里 ”,[5]洛 阳 自 周 代 成为都城之后,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经济 迅速发展: 洛阳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 和,雨热适中。 古时当地土壤肥沃,属第四纪冲积次黄土, 地面下为黄沙质粘土和粘土层,非常适宜于耕种,适合农 作物的生长。 [6]古代洛阳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洛 阳地区人口迅速增长。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车同轨”,发 达的道路交通网遍布全国, 而洛阳就处于连接关东和关 中地区的通道的中心枢纽位置。 便利的交通条件给洛阳 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各地的货物,于是秦汉以后,洛阳发 展为与长安比肩的商业大都会,连同其周围的大梁、宛、 陈等周边城市,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商业经济圈和都市圈。 东汉时期洛阳“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储,满于都 城。 琦赂宝货,巨石不能容;马牛羊豸,山谷不能受”,[7]其 发达富庶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魏晋时期,洛阳的商业贸易 不仅达于本土四方,而且远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城内富豪 云集,贸易繁荣,王恺石崇斗富的故事便是佐证。 隋唐时 代,政府相继开凿疏浚了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沟通了 黄河、淮河、海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修成了著名的 京杭大运河,洛阳位于这条南北大动脉的中枢位置,发展 更是迅速,一度出现了“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 江货,津桥税海商”[8]的景象。 如此便利的水陆交通再加 上发达的农业、商业,使得隋唐时期洛阳的经济更是发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 藩胡商贩们不远万里来到洛 阳,国际性的商品在这里荟萃,洛阳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 世界性大都会。 三、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迁移的影响(以西安、洛阳、 开封为例)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 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 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狭小,民人众。 ”从太史公的这 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从上古黄帝时期到周代,历朝历代的 统治者都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三河地带建都成就霸业。 因 为在当时,三河地带地处平原,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地 肥沃,物产丰富,其自然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发展农业, 使得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一个农业区和经济 区。 发达的农业经济、便利的交通和充足的水源,这些优 越的地理条件综合起来使得这一区域顺理成章地成了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