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庾信与南北朝文学教材第122页:中国幅员辽阔,本来就易于出现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政权的分立,民族因素的介入,更进一步导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自东晋以后,南北政权持续对峙。
表现在文学上,一方面是南方清绮的文风极盛,并对滞后的北方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北方文学质朴的气质在南北接触的过程中,也显示了某种优势。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倪璠《注释庾集题辞》)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一、北朝文学的特点《魏书·文苑传序》概括为:“永嘉之后,天下分崩,夷狄交驰,文章殄灭。
”北朝文学的复苏与兴盛,与少数民族政权接受汉族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
第122页。
《魏书·文苑传序》指出:“逮高祖驭天,锐情文学,盖以颉颃汉彻、掩踔曹丕,气韵高艳,才藻独构。
衣冠仰止,咸慕新风。
肃宗历位,文雅大盛。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这里对孝文帝虽不无溢美,却透露了当时文风崇尚汉魏的基本倾向。
第122页《北史·文苑传》概括地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第126页。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1 使臣的正常外交往来教材第127页:《北史·李谐传》记载东魏与萧梁之间“既南北通好,务以俊乂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
2南方才士的入北教材第127页。
三、北朝时期的主要作家1“北地三才”及苏绰温、邢、魏。
偷窃,学习南方文学。
见教材第123—124页。
苏绰的复古:见教材第124—125页。
2南方入北之文士(1)入东北者: 东魏北齐(邺都,黄河中下游地区)—颜之推、萧悫萧悫的代表作是《秋思》: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见教材第123页。
颜之推《从周入齐夜渡砥柱》:侠客重艰辛,夜出小平津。
马邑迷关吏,鸡鸣起戍人。
露鲜华剑彩,月照宝刀新。
问我将何去,北海就孙宾。
注重气骨以破软靡。
参见钱志熙《述论》第200页。
(2)入西北者:西魏北周(长安,关陇地区)—王褒、庾信王褒王褒(约513—576)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名族。
梁元帝登位,他因旧交之情受委重任,拜吏部尚书、右仆射。
江陵城破,元帝出降,诸臣均被带到北方。
王褒以门第与文才,受到重视。
仕西魏、北周,官至太子少保、少司空,与庾信同为北方文坛的宗匠。
王褒在梁时,作有七言《燕歌行》,萧绎及诸文士均曾唱和,但诸篇之中,一般认为仍以王褒原作为佳。
诗中写南方春色,塞北寒苦,闺妇思远,征夫怀乡,颇可见出梁代诗歌重视美感、喜欢以华艳的文辞与哀怨的情调相结合的特点。
王褒还存多首边塞诗。
如前所言,梁代边塞诗已经很发达,而且习惯以北地风光为背景,所以王褒的这些诗,未必都是到了北方以后才写的。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
影亏同汉阵,轮满逐胡兵。
天寒光转白,风多晕欲生。
寄言亭上吏,游客解鸡鸣。
(《关山月》)这首诗当是就乐府题名而虚构,并非反映具体战事。
通过写景,渲染边塞的凄凉和战争趋于失败的气氛,效果尤其突出。
“影亏”、“轮满”两句,以月的盈亏表示时间的推移,同时象征敌盛我衰的变化,显示精深的锤炼之功。
如果《关山月》确系在南方所作,可以说王褒诗在梁朝文人追求抒情力度的努力中,已经取得较特出的成绩。
到了北方以后,由于人生处境、自然环境的变化,这方面的特点更为显著。
如果写景绝句《云居寺高顶》:“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
”景象堪称壮丽。
《渡河北》则是王褒诗中最著名的一篇: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这首诗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和人生失路、无可奈何的悲哀,风格也是萧瑟苍凉的。
在南北朝诗风的演变上,他和庾信起了相似的作用。
庾信庾信的生平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
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
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
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
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
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有《庾子山集》。
①庾信前后期的创作特点以四十二岁为界。
前期如《奉和山池》、《乌夜啼》,后期“乡关之思”,“穷南北之胜”。
a 庾信之诗:明代杨慎指出:“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升庵诗话》卷三)清代刘熙载也指出:“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
”(《艺概·诗概》)《燕歌行》开初唐七古:岱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雁一一度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原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度辽本自有将军,寒风萧萧生水滨,妾惊甘泉旦烽火,君讶渔阳多阵云,自从将军出细柳,荡子空床定难守,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桃花颜色如好马,榆荚新开似细钱,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艺文类聚》卷四十二)按:文字待校。
《乌夜啼》开唐七律: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乌夜啼》)其他体为唐五绝、五排所本者: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寄王琳》)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重别周尚书》)石影横临水,山云半绕峰。
遥想山中店,悬知春酒浓。
(《山斋》)开五排者,教材第130页:《拟咏怀》其七、其十八。
其十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湖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拟咏怀》b 庾信之赋:赋的诗化与律赋见教材第143—144页:作为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还要提到诗体赋。
这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
如沈约《愍衰草赋》有一半的篇幅使用五言诗句式,显示出五言诗与赋的有机融合。
另外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有“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之句。
其后庾信的同题赋运用得更为娴熟,如首段曰: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
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
末段曰: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
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
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
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
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这种形式更为唇吻遒会,是对诗赋界域的一种消解。
另外,作为诗赋或诗文的交互影响,宫体诗的风调也进入辞笔之中,有些赋在题材的处理方式上就已宫体诗化了,如萧纲既作有《咏舞》、《咏独舞》等诗篇,也有《舞赋》,都写得轻艳丽靡。
c 庾信之文:骈文的最高成就。
《哀江南赋序》的文字,以四、六句为主,这是骈文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格式。
入唐以后成为定型,所以后人也有将这种骈文称为“四六文”的。
这种文体的长处,是节奏感很强,但写得不好,容易显得呆板。
庾信的文字,善于调度变化,句式灵活,又善用虚词勾连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极强的构造能力。
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荑斩伐,如草木焉!”对偶中间用散句,纵横自如。
总结:庾信可以说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他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庾子山集》题辞说: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
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
玉台琼楼,未易幾及。
……令狐撰史,诋为“淫放”、“轻险”、“词赋罪人”。
夫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穷形写态,模范是出,而敢于毁侮,殆将讳所自来,先纵寻斧欤?“令狐撰史”云云,指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对庾信的贬语。
唐代一些文人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都有不合情理的批评,原因很复杂,在此不论。
这里张溥不以“绮艳”为文学的罪过,又指出“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确实是有见地的。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
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饰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教材第130页)思考题:1 为什么说庾信文章“穷南北之胜”?2如何理解庾信诗风从“绮艳”到“老成”的变化?课外阅读书目:庾子山集注,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陈寅恪《读哀江南赋》,《金明馆丛稿》,三联书店。